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內蒙古自治區旅游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古跡介紹

百靈廟起義舊址
  百靈廟起義舊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駐地百靈廟鎮。舊址在艾不蓋河之南的女兒山頂。1936年1月26日德穆楚克棟魯普王爺(簡稱德王)的蒙政會烏滂守備隊官兵,反對德王投靠日本侵略者,在共產黨人--指導下,由云繼先、朱實夫率領,在百靈廟武裝暴-動-,舉起蒙古族抗日旗幟。現在山頂建有紀念碑。碑呈方錐狀,高20米。……[詳細]
四大股廟
  四大股廟位于五原城南5公里處,又名諸神廟。所謂“四大股”是指著最初合股開渠的四家而言,王同春是其中之一。原來的廟址很小,后經王氏重修,才有了現在的規模。廟正殿前廊東壁下有光緒二十八年立“重修諸神廟并開渠筑堤碑”一建于清穆宗同治十一年(1872年)。是年,萬太公、萬德原、郭大義和王同春合成四股重新修竣短鞭子渠(后改稱老郭渠),此渠竣工后又修了廟,故名“四大股廟”。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王同春又重修四大股廟。重修后的廟宇與原來的廟相比,不僅規模宏大、雄偉,而且工藝精湛。新建的四大股廟建有正殿、東偏殿、東西兩側禪房、山門、鐘樓、鼓樓、藥樓以及坐南朝北與廟宇相對的戲臺等建筑物。正殿中塑伏魔大帝關公神象,左有火德真君,右有興水河神。……[詳細]
遼上京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遼上京臨潢府故址是遼朝的開國皇都,位于巴林左旗林東鎮南郊,地處烏爾吉木倫河與沙力河匯合處。建于遼神冊三年(公元918年)。上京城幅遼闊,氣勢雄偉,周長13.5公里。分南北兩城,北為皇城,南為漢城,兩城相連作“日”字形。皇城,宮殿和衙署所在,周長6344米。城墻夯打土筑,殘高6—10米,寬12—16米,夯土層厚15—18厘米,斷面呈梯形。城墻外側筑有馬面43個。四墻皆有城門,東曰安東,南曰大順,西曰乾德,北曰拱辰。現在3門遺址存有豁口,南門已不存。門外設甕城,殘高4—6米,城外有上京城幅員遼闊,氣勢雄偉,周長13.5公里。分南北兩城,北為皇城,南為漢護城河,河外有護堤。皇城由外城和內城(即大內)組成。大內在皇城正中偏北高臺上,俗稱紫禁城,作南北向長方形,有開皇、安德、五鑾等殿址,為皇城主要宮殿……[詳細]
草原英雄小姐妹故居
  草原英雄小姐妹故居1964年2月9日(農歷臘月26日),龍梅玉榮姐妹倆替父親出去放牧集體的羊群。因遭遇突襲的暴風雪,追隨羊群,與暴風雪搏斗了一晝夜,直到筋疲力盡,昏倒在雪地里。10日上午,凍僵不省人事的龍梅、玉榮被當地牧民發現后,及時送往礦區醫院搶救。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親筆題詞,高度贊揚她們大公無私的拼搏精神,號召全區青少年向“草原英雄小姐妹”學習。她們的英雄事跡,通過新聞媒體傳遍了全國各地。藝術界又將她們的事跡搬上了銀幕舞臺。近半個世紀以來,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名字在大江南北享譽四方,她們的光輝事跡蜚聲海內外。作為集體主義的精神楷模成為一代代青少年學習和工作的榜樣,塑造了一代一代的少年兒童,成為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的光輝典范。……[詳細]
麻池城址和召灣墓群
  漢代麻池古城遺址位于包頭市郊區麻池鄉西北,總面積約90余萬平方米,是包頭地區保存較好、規模最大的古城郭遺跡。古城城垣高6米,底寬10米,頂寬3-4米,分南北兩城,呈雙菱形,相互連接。北城東西800米,南北550米。南城東西660米,南北675米,比北城向-出360米,其余與北城相連。清初三湖灣一帶盛產青麻,其時在此有13個漚麻池,村莊園稱之為麻池村。古城城垣6米,底寬10米,頂寬3-4米,分南北兩城,呈雙菱形,相互連接。北城東西800米,南北500米,南城東西660米,南北675米,比北城向-出360米,其余與北城相連。總面積約90萬余平方米。1954年在麻池召灣16號公墓,曾挖掘出金、銀質的虎、豹、駱駝形鏤空飾片,出土了有狩獵圖案的簡形器等,具有鮮明的匈奴文化特色。古城出土了漢代鑄的單于和……[詳細]
遼大明塔
  大明塔位于遼中京內城的正南門──陽德門外東側。因遼中京延續到明代而只留下塔,人們習慣稱為大明塔。塔高80.22米,高度上該塔僅次于陜西涇陽的崇文塔和河北定縣的料敵塔,為全國第三高塔,體積則全國第一。該塔雄渾凝重,巍峨矗立。晴日,便在百里之遙,亦可用肉眼望見。用清乾隆皇帝描寫此塔的詩句就是“自遠早見郁迢嬈”,若到跟前看一看,卻是“逼近欲瞻翻不易”,觀者無不為工程之浩大、造型之壯觀、雕刻之精細而嘆為觀止,使人不禁肅然起敬。大明塔興建的具體年代,至今尚無資料。但據考古學家分析認為大明塔確為遼代所建。根據一九八二年維修從塔上發現的一塊磚上寫有“壽昌四年四月初八……”等幾字推斷,認為大明塔應為遼統和二十五年到壽昌四年(公元1007年─1098年)間所建。大塔為八角形十三層密檐式實心磚塔,總高80.22……[詳細]
薩拉烏蘇文化遺址
  薩拉烏蘇文化遺址景區薩拉烏蘇文化遺址景區即“河套人”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專家們譽為“天然地質公園”,是迄今中國發現的最大的沙漠大峽谷(長34公里),屬典型的高原峽谷QP3地形和喀斯特地貌,是罕見的旱地自然奇觀。峽谷內發現的包括34種哺乳動物和11種鳥類在內的龐大動物群,被學術界命名為“薩拉烏蘇動物群”。景區以真、奇、幽為特點。瀑流飛濺,群峰競秀,秀美如畫,曲徑通幽,苑如仙境;8大溝灣灣回水轉,草木葳蕤,林果飄香,壯美如歌;峽谷步移景換,時遷景異,堪稱世外桃源,天然氧吧,是您休療養生、探險爬攀、避暑度假、繪畫寫生、尋古探幽、旅游觀光的好地方。薩拉烏蘇遺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烏審旗境內薩拉烏蘇河兩岸,是一處舊石器時代的遺址,距今為35000年左右。這里先后發現有400余件石制品,包括用硅……[詳細]
呼和浩特飛來寺
  飛來寺坐落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單臺子鄉,距萬家寨水庫5公里,俗稱“山神廟”。相傳此寺是在一夜之間由一股狂風從南方搬來,故稱其為“飛來寺”。萬家寨水庫建成后,飛來寺西的溝谷變成了“湖”,使飛來寺周圍環境變得更加優美。關于這飛來寺,有著悠久的歷史。據當地的老人們講,傳說在一千多年前唐末宋初的一個非常安靜的夜晚,既沒有風的呼嘯,也沒有云的飄移。就在人們已經進入夢想的時候,突然,一陣驚天動地的龍卷風挾著一樣東西從天而降。等大風過后,疑惑不解的人們才驚奇地發現,一座廟堂竟然出現在山神廟。就這樣,當地的人們把這座在一夜之間出現的廟堂取名“飛來寺”。飛來寺古老的傳說與優美的景色深深地吸引著八方的來客,值得到此一游。……[詳細]
城川城址
  霍洛柴登城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杭錦旗浩繞柴達木蘇木。古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1446米,南北寬約1100米。城墻夯筑,基寬13米,殘高0.5~2米。城內中部有一條東西向街道,寬約50米。西側中部有大型建筑臺基,其東北部有鑄錢遺址。城內文化層厚約0.8米,采集到繩紋筒瓦和板瓦、凹弦紋板瓦、菱形紋方磚、“千秋”瓦當等。城東、南、西三面有墓葬,規模較大,有豎穴土坑、磚室、土洞墓等,1971年發掘57座,出土有泥質灰陶和釉陶倉、灶、井、罐、熏爐及銅鈁、壺、“五銖”錢等。據城內出土“西河農令”銅印及有關文物推測,其年代約在漢武帝至王莽時期,屬西河郡轄地。2006年5月,霍洛柴登城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霍洛柴登城址
  霍洛柴登城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杭錦旗浩繞柴達木蘇木。古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1446米,南北寬約1100米。城墻夯筑,基寬13米,殘高0.5~2米。城內中部有一條東西向街道,寬約50米。西側中部有大型建筑臺基,其東北部有鑄錢遺址。城內文化層厚約0.8米,采集到繩紋筒瓦和板瓦、凹弦紋板瓦、菱形紋方磚、“千秋”瓦當等。城東、南、西三面有墓葬,規模較大,有豎穴土坑、磚室、土洞墓等,1971年發掘57座,出土有泥質灰陶和釉陶倉、灶、井、罐、熏爐及銅鈁、壺、“五銖”錢等。據城內出土“西河農令”銅印及有關文物推測,其年代約在漢武帝至王莽時期,屬西河郡轄地。2006年5月,霍洛柴登城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蒙古文天文圖石刻
  位于金剛座舍利寶塔后面的影壁上。為漢白玉石淺浮雕和線雕。直徑144.5厘米,天球圓面以天北極為圓心,畫出二十八宿赤經位置的經線,還有5個同心圓。由里向外為天北極圈、夏至因、天赤道圈、冬至因、天南極圈。與天赤道相交的另一個雙線圈,表示黃道。全圖刻恒星約270座,星數1570余顆。天球外面有4層注字的同心圓;最外層刻十二宮和十二生肖名稱;第二層刻二十四節氣名稱;第三層外側為黃道周天度數,內側為赤道周天度數;最里層刻二十八宿名稱。圖下側偏左有一長方形署名欄,刻星等圖例,并注明“欽天監繪制天文圖”字樣。這是我國現存唯一用蒙古文標注的天文圖石刻,反映了清代初年的天文學的水平。……[詳細]
192、臥佛寺
臥佛寺
  該景區東距卓資縣城4公里,北倚110國道、京包鐵路和大黑河,京藏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穿山而過,西接武要古城,南連涼山大石院。它是一座自然山體,遠望酷似一尊釋迦牟尼大佛,頭枕黑河,腳踏涼山,眉目分明,輪廓清晰。據傳,這是釋迦牟尼在此開辟道場,講經說法中稍事休息而變成的,故稱臥佛山。歷史上這里寺廟眾多,香火旺盛,有石人灣“石人”(雕刻四種文字)為證。臥佛山的自然風光秀麗,地形地貌奇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然形成了神龜石、仙人洞等自然景點10多處。這里動植物資源豐富,傳說故事和出土文物較多。1998年由臺商獨資開發,總體布局分南北兩區,南寺區已建成山門、鐘鼓樓、飛天壁畫、天王殿、朝圣廣場、漢白玉睡佛等主體建筑......……[詳細]
萬部華嚴經塔白塔
  萬部華嚴經塔是古代勞動人民辛苦和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國古代建筑史上一處很具科研價值的實物。是各民族人民團結友好的簽名簿,塔內墻壁上寫滿了從金代起,來自祖國各地的各族人民用漢、藏、契丹、女真、蒙古、維吾爾等文字書寫的題記。素白的身影,幾里開外便可入目。在莊稼翻滾的綠浪中,與山光水色銀粼映輝。形成了呼和浩特的勝景之一“白塔聳光”,巨塔筆挺,雖經千年滄桑,遼代風格猶存,雄姿不減,敦實威武的形象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正是北方民族的寫照。1982年,白塔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白塔的建筑年代目前尚未見到可靠的文字記載。相傳建于遼圣宗年間(公元983年至1031年)。遼代興建了豐洲城,在城內又建了大明寺。作為大明寺的一部分,為了存放眾多“華嚴經卷”,修筑了這座“萬部華嚴經塔”。歷史變遷,豐洲城傾圯……[詳細]
王若飛紀念館
  王若飛紀念館:原稱泰安客棧,座落于包頭市東河區通順街3號。原是一座四合院落,東西長42.7米,南北寬43米,占地面積1836.1平方米,共有房間28間。紀念館現占地面積552.79平方米,共有房間6間,其中正房4間為展廳,東西房各一間為接待室和辦公室。院內新添已故國家領導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為“四·八”烈士題詞的石刻碑廊及王若飛半身雕像和王若飛生前的題詞碑刻。紀念館常年展出革命文物20余件,珍貴圖片260余張,紀念性報刊書籍100余份。詳細地址:東河區環城路環西市場后院電話號碼:0472---4169335開放時間:9:00---11:30;14:30---17:30……[詳細]
安答堡子城址
  安答堡子城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駐地百靈廟鎮東約35公里處,又稱破塔子城址。城址平面呈方形,每邊長約500米。夯筑土墻,殘高0.9~1.5米。四面各開一門,外筑甕城。四隅設角臺,北墻有馬面。城內發現建筑址三十余處,十字形街道與四門相連,寬8~10米。城外有護城河,寬7~8米,深0.9~1.2米。遺址中采集到筒瓦、板瓦,灰陶卷沿盆、直口罐,鐵銹花白瓷罐、茶袖甕等殘片。城東北高地上有古墓群,已清理兩座為土穴洞室墓,內置木棺,單人仰身直肢葬,頭朝西,死者穿絲綢衣服。基地上有景教墓頂石,屬阿剌兀思系汪古人墓地。2006年5月,安答堡子城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克什克騰巖畫群
  克什克騰巖畫群屬石刻類,由百岔河流域巖畫、砧子山巖畫、西拉沐淪流域巖畫、葦塘河巖畫四部分構成,共23處90組400余個單體圖像。從年代上限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時間長達六千余年。內容有圖騰崇拜、薩滿崇拜、生殖崇拜、祭祀、舞蹈、狩獵和放牧等,圖像大小不一,畫境古拙,形象生動,人物粗獷有力,動物栩栩如生,再現了克什克騰地區不同歷史時期人類的生產生活、宗教信仰、意識形態、環境變遷的歷史畫面。1996年5月,克什克騰旗百岔河、砧子山、葦塘河、西拉沐淪河巖畫群被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5月,克什克騰巖畫群經自治區申報、國家文物局確定和國務院核定,成功晉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釋迦佛舍利塔
  釋迦佛舍利塔通稱白塔子。在遼慶州城遺址內西北角。八角七層樓閣式磚塔,通高69.46米,下部加砌臺座高3.52米,塔身自第二層起逐漸內收,顯得莊嚴穩重。每層外表嵌有磚雕人物及圖案花磚,石刻陀羅尼經咒等,磚雕除有佛、菩薩、力士等像外,還有樂舞、宴飲等畫面,為遼塔中所僅見。磚雕造型渾厚,工藝精巧。塔上鑲嵌有圓形及菱形銅鏡數百面,塔剎及戧獸均為鎏金銅制,日光照射燦爛奪目,與白堊土粉飾的塔身相輝映,尤為壯觀,幾十里外就可遙見綠色草原上光燦的白塔。近年修繕時在塔剎覆缽及剎座內,發現了大量遼代小塔、經卷及建塔石碑等重要文物,證實該塔名為釋迦佛舍利塔,重熙十八年興宗為其母欽哀皇太后祈福所建。……[詳細]
寨子圪旦遺址
  時代:新石器位于準格爾旗窯溝鄉荒地自然村東北約1.5公里。1998年發現,并配合萬家寨水利樞紐建設工程進行了搶救性試掘。寨子圪旦遺址的主要遺跡是環繞山丘頂部修筑的石筑圍墻及圍墻內的高臺建筑。石筑圍墻依山頂部的自然地形而建,平面形制不大規整,略呈橢圓形,南、北最長160米,東、西最寬110米,面積約1.5萬平方米。石砌圍墻底寬4.5米,頂部殘寬0.5~3.5米,殘高約1.5米。在圍墻內的中心地帶,有一底邊長約30米的覆斗形高臺基址,其性質應該屬于主要履行宗教事務的祭壇遺跡。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呼和浩特巧爾氣召革命遺址
  位于呼和浩特市舊城五十家子街。巧爾氣召為清代建筑的一座藏傳佛教寺廟。1925年春,中國0北方局派遣古雅泰、多松年、李裕智等蒙古族同志在歸綏(今呼和浩特)、包頭、烏蘭察布、赤峰、錫林郭勒等地開展革命工作。0綏遠工作委員會就設在巧爾氣召內的西四合院里。這座小院門東向,院內北屋為住房,西屋為辦公室,南屋為伙房。當時在這里培訓了大批革命領導人,組織領導了各地的農牧民協會,使綏遠地區革命活動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1925年冬,工農兵大同盟在張家口成立,歸綏等地的農牧民協會都有代表參加。1927年,-反動派叛變革命后,歸綏、包頭、張家口等地的黨組織轉入地下活動,0綏遠工委也終止了在巧爾氣召的革命活動。  ……[詳細]
200、希熱廟
希熱廟
  希熱廟位于內蒙古烏拉特中旗政府所在地海流圖鎮以東12公里處,建于清康熙19年,由第一代-呼勒慶貴禪師在康熙的資助下建成,為東方21個佛教勝地之一。興盛時希熱廟有僧人300多名,香客西至拉薩,東至烏蘭浩特,北至大庫熱(現烏蘭巴托),名揚四海。廟中有三眼泉水常流不息,它是希熱廟的靈魂。常飲可延年益壽,祛病駐顏。經國家專門機構化驗鑒定為天然優質飲用礦泉水。希熱廟景點共由五座大殿,四個山洞和兩座白塔組成,曾是我國西部除布達拉宮之外,最大的佛教勝地之一。每年每月要在此舉行一次廟會,并于每年六月二十五日-三十日都要在這時舉行大型的祭敖包活動,這時游人如織,甚是熱鬧。于2003年重修。……[詳細]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亚洲日韩欧美第一区 |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 | 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 | 日韩v欧美v中文在线 | 午夜性色福利剧场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丝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