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四川省旅游

四川省文物古跡介紹

南充清泉寺
  清泉寺位于南充市順慶區舞鳳街道辦事處,與市政新區辦公大樓近在咫尺,從市中心五星花園乘旅游3路或15路公交車即可到達。寺廟占地面積26畝,建筑面積達7431平方米,有宗教教職人員30人,常年接待游客達50余萬人,公德收入、自養收入近100萬元。清泉寺始建于唐朝,鼎盛于宋,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朝庭賜封為“清泉院”,歷經朝庭更迭,戰火不斷,特別是“文革”中寺廟遭到了嚴重毀壞,寺廟破敗不堪。近幾年來在黨的宗教政策指引下,在市、區兩級-、宗教部門的領導下,市政協委員、清泉寺管委會主任、住持釋勝精法師帶領清泉寺兩序大眾勵精圖治,-利生,廣結善緣,在政府未撥一分錢的情況下,自給自籌,自建自養,先后新建或改建大雄寶殿、東西廂房、五罐堂、觀音閣、圓通寶殿、藏經樓、傳法堂、素餐廳、藥房、念佛堂![詳細]
自貢桓侯宮
  桓侯宮位于自貢市區中華路口,俗稱張爺廟,又叫張飛廟,臨街而建,并且建在一處小山坡的路坎邊上,因此人們進去必須登坡仰視,加之大門板上線刻的張飛像,怒發橫眉哦,雄姿英發,使人肅然起敬。桓侯宮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咸豐末年初燒毀、同治年間重修,并在同行中商議“每宰豬一支,按行規抽錢貳伯文”,經過眾人的緇銖積累,終于在光緒元年(1875)年落成。門樓為單坡式的山門建筑,其徒然壁立的山門,被飛檐比翼的三重檐屋頂和歇山式弧型風火墻賦予了動感,加上門上的浮雕和彩繪更顯得生機勃勃而不生硬。在屋檐下居中門匾有“桓侯宮”的字樣,在大門兩邊的石匾上還刻有一幅對聯“大義識君臣想當年北戰東征單心克踐桃園誓;功豐崇廟祀看今日風微人住壽世還留刁斗銘!痹陂T廳之上為戲樓,其兩旁輔以兩層樓底冊回廊,從天井拾級而上便是正殿,正殿為……[詳細]
263、木門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木門寺
  木門寺的構建十分奇特,獨具匠心,它為亭內修塔,亭外建殿的一種罕見的古建筑群。因其亭僅兩扇大門用木料制作,其它部位均為石料仿木建造,故名木門寺。195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木門寺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木門寺位于安岳縣城以北20公里的八廟鄉石鼓片區的清涼山麓,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寺前立有石坊,-“東普禪林”。石亭內葬明代高僧無際禪師尸骨(公元1380-1446年)。無際禪師俗姓莫氏,諱了悟,法號無際,潼川府安岳白鶴巖人,著有《道林錄》流傳于世。無際禪師亭背北面南,為石砌仿木建筑的無梁方殿,成“介”字形,高12米,長7.8米,寬6.8米。亭的柱、枋、檐、脊、斗拱、熬頭、房瓦、滴水、椽子等均為石制,但從外觀看卻和木制畢真無異,真可謂天工開物。石亭系單檐四角攢尖式,飛檐挑角面寬6.8米,進深5.65米……[詳細]
梓潼關帝廟
  梓潼關帝廟在四川梓潼縣七曲山大廟魁星樓北面,頗具氣勢。七曲山關帝廟由皋門、拜殿、關圣殿組成。關圣殿仍保留明代的建筑特色,皋門、拜殿為清代乾隆時所修,整個古建給人以古樸典雅、雄偉壯麗的感覺。在關圣殿前有高大木門六道,門上有四幅文昌帝君畫像,繪有文昌帝君及擎著官扇、手托冠冕的侍從。圖中藍天映襯著白云,溪流漂過,鳥語花香,梅花鹿顧盼左右,整幅圖案隱喻著“有祿”、“加官”的美好祝愿。這四幅明代門畫,線條圓潤渾厚,具有很高的工藝水平。關圣殿高15米,正中為通體鎏金的關羽坐像。像高5米,寬3米,頭戴冕鎏,金臉長須,身穿繡龍袍,衣紋流暢自然,腰束玉帶,手執牙笏,神情威嚴,一副帝王模樣。這尊泥塑關羽坐像造型古樸莊嚴,有專家認為,此像為全川現存關羽造像最佳作品之一。關羽像左側為關平、關興、王甫,右側為周倉、關……[詳細]
合江法王寺
  法王寺位于合江縣二里鄉鳳凰山風景區,距縣城40公里,貴州赤水市12公里,海拔820米。法王寺系清同治年間敕賜十方叢林,川南黔北著名古剎。始建于宋、元之際,興于明、清。清初,佛教禪宋臨濟正宗破山大師高足丈雪禪師,選定法王寺為蜀南黔北傳法布道寺院,以宏揚佛法。清乾隆庚申年,成都三圣寺高僧文逐禪師來法王寺任主持,承傳臨濟法系。后經奐宇、慧源、悟蓮、德峰、果山等數代高僧勤勉創業,奏請大藏經、修藏經樓、建萬壽亭、辦佛學院,法王寺盛教昌隆,聲名遠播。法王古剎占地8400平方米,建筑面積4800平方米,由山門、關圣殿、萬壽亭、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佛學院、禪堂、觀音殿及東西廂房巧妙構成。寺院所有建筑由整石鑿成的228根紅色石柱托起,整個寺院皆選用紅色石料,其工程浩大、造型雄偉、雕刻精堪,為古剎建筑一大……[詳細]
266、七寶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七寶寺
  七寶寺位于南充市西北約65公里晏家鄉東南七寶溪畔的藏珠山上。由牌坊山門、前殿、大殿、文昌樓、奎星樓、南池書院以及廊廡組成,隨山勢而起伏,為四合院式殿堂,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七寶寺又名龍臺院,始創無考。正殿于藏珠山頂,明正德十三年(1518)重建,系素面石質臺基,木結構抬梁式屋架,單檐歇山式屋頂,平面呈長方形,面闊五開間21.42米(明間寬4.2米,次間寬2.97米,梢間寬6.03米)進深8.8米,檐高5米,脊高8米,明間草架側樣為六椽屋,前后答刂牽用四柱。建筑面積270平方米,是七寶寺的主體建筑。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在大殿前增修的前殿,又名四大天王殿,脊高4.93米,面闊三開間10.41米(明間寬5.19米,次間寬2.74米),進深10.09米,木結構穿斗式屋架懸山式屋頂,與正殿……[詳細]
267、丁青寺
丁青寺
  丁青寺屬-原始的本波教改革歸屬明教的教派,位于康巴藏地的德格縣扎科鄉,該教派由大喇嘛丹巴欽繞始建于公元587年,亦即-第一個繞日前40年,距今已經有1416年的歷史,是康區本波教寺院的中心,又成為了康區本波教派的最高學府和本波教祖寺。 1983年經甘孜州人民政府批準的第一批開放寺廟。目前縣境內有本波寺廟10座,有僧侶近600人,其中有-5名,眾繞覺7人。這10 座本波寺廟中,以丁青寺歷史最悠久,岳巴鄉的日班寺、中扎科的基扎日哲寺、浪多鄉的措通寺等的歷史也已逾千年之久。就寺廟規模、僧侶人數來看,丁青寺為之最,一向有康巴藏區本波教祖寺之稱;溫拖鄉的滿金寺則在寺廟規模、僧侶、教派聲望等方面僅次于丁青寺。 作為藏族地區古老而原始的宗教,本波教早在隋唐之前便已在德格地區普遍存在。公元7世紀,本波教在德……[詳細]
郪江古鎮
  三臺縣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期凄王國的國都今妻阝江,妻阝縣境建置始于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設置的妻阝縣,歷代相沿,名稱多異,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設置三臺縣,縣城由此而由妻阝江遷至現三臺縣所在位置;妻阝江由縣改為三臺縣下設鎮.妻阝江鎮現保留了很多完好的歷年來的來自閩,粵,贛的客家人留下不少的會館建筑遺跡,同時也保留了很多完整的民居,體現出了四川川西北獨有的歷代民居風貌,形成了四川省內完好古建筑群,被定為妻江鎮也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郪江原名千子公社、千子鄉,三十年代更名為郪江鄉,1992年建鎮,同年被命名為省歷史文化名鎮。郪江位于四川綿陽三臺縣,是三臺文化的發祥地,境內有戰國時代郪王城和傳說的郪王墓,遍及全鎮的漢代至兩晉時期的崖墓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宋時代摩崖造像,明清……[詳細]
瀘州城垣
  瀘州城垣(江陽區)瀘州歷史悠久,夏商時期,瀘州隸屬梁州,西漢時期,正式設置江陽郡。南宋時期,老瀘州“神臂城”名揚天下,現今江陽區的瀘州城墻,只剩下些斷壁殘垣!盀o州城垣”的稱謂由此得來!盀o州城垣”位于江陽區城區,現存東、北、西三段,多為明代所建。其中東城垣包括凝光門、仁和城垣、會津城垣三段;北城垣包括三圣城垣、大北街城垣、小北街城垣三段;西城垣僅存枇杷溝城垣。全長1088.1米,均條石砌成。其中東城墻長246米,寬4米,高4.4米。西城墻長325.6米,寬4米,高6.5米。東城門,即凝光門,是僅存的城門。關于凝光門的由來,據當地的老人說,在城樓上觀長江,月光灑在風平浪靜的江面上,江面就像凝結成了一面鏡子,由此得“凝光門”一名。拱形門洞跨度3米,高2.8米,進深10.25米。因城市發展變遷,……[詳細]
自貢玉川公祠
  玉川公祠是自流井王三畏堂的祠堂,亦為鹽商府邸的典型代表。玉川公祠位于自貢市高新區板倉社區板倉壩,占地面積約1700平方米。整體建筑包括玉川公祠和承德堂兩座院落,四合院布局,由門廳、二門、正殿、左右廂房、后院、柴房、花廳、偏房等組成。東西長約110米,南北寬約45米,共有大小房屋60余間,天井48個。由于年久失修,玉川公祠整體建筑局部有所損毀,但基本保持了清代祠堂建筑原有風貌。玉川公祠建于清咸豐元年(1851)至同治二年(1862)間,自貢地區鹽場首富、王三畏堂發家人、總理王朗云,在祖遺地板倉壩修建宗祠——玉川公祠(為紀念其祖父王玉川而定名)。后來,王朗云的繼任者王惠堂,又修建了承德堂。從自貢市高新區孵化園,左轉進入板倉工業園區200余米,再左轉進入一條小道,悠哉游哉地繼續前行1公里多,便到了……[詳細]
青林口古建筑群
  林口古建筑群青林口,坐落于二郎廟鎮西南的小山溝里,潼江之源馬閣水與另一條小河在這里交匯,川北重要的紅色旅游景點。至今仍保留了較完整的文昌宮、媽祖廟、南華宮、萬年戲臺、橋樓亭等古建筑和大量清代、民國時期的木構一樓一底民居,自1999年中央電視臺《西游記》續集劇組在此拍攝兩集外景后,名聲鵲起。青林口依山傍水,位于江油市東北約40公里。原為江(油)、梓(潼)、劍(閣)三縣交通要道和商貿集散地,會館林立,寺廟興盛,街坊繁華。歷史上這里曾經是交通要道,后來逐漸發展成為一座商業發達的古鎮,商賈云集,會館林立,廟堂四布。走進青林口,街道顯得很破舊,古老的石板路兩邊林立的老房子,以及雕刻著精美圖案的高大木結構建筑,使古鎮風貌依然。新街的盡頭是一座建于清代的石拱廊橋,原來叫“合益橋”,也就是現在有名的紅軍橋![詳細]
鹽店古城
  大邑鹽店古城是發現的第七座成都平原的史前古城,發現于大邑縣鹽店村。這座古城的發現,徹底改寫了成都建自2300年前的說法,成都的城市歷史被提前到距今4500多年以前。這是到目前為止發現得最早的成都城遺址雛形,堪稱成都城市的開天第一篇章。也就是說,在這座古城出現以后又隔了1000多年,遠古成都人才相繼遷往三星堆和金沙,繼而有了目前的成都雛形。此外,這座暫時被命名為“鹽店古城”的城市遺址成功發掘,也證明了考古界提出的以成都平原為中心的長江中上游文明,也是中華文明發源中心之一的說法。更讓成都人自豪的是,這座古城的發現證明了成都平原自古就有高度發達的文明,完全推翻了成都在古代是蠻夷之邦的舊說。在此之前,成都附近的新津寶墩龍馬鄉古城、都江堰芒城古城、崇州紫竹古城、雙河下芒城古城、郫縣古城、溫江魚鳧古城等……[詳細]
直波碉群
  直波碉群位于松崗鄉直波村境內,共2座,依山勢南北分布。南碉在村內、北碉在村北山脊上,兩碉相距50米。其外型均呈八角形,內呈圓形,整體由下往上漸內收成錐體形。材料由石塊和泥砌墻,內用木質樓梯上下,南碉內徑8米,外部每角兩側邊長2.05米,墻厚0.95米;碉高29米,共7層。第一層底部西墻中部開一門,高1.80米,寬0.90米;第四層東墻中部及第五層南墻上各開一道小門,高1.40米,寬0.80米。東南墻上每層均開有1-2個豎長方形燎望孔。西北墻上每層開一個燎望孔,高0.30米,寬0.10米。其于各層無燎望孔。北碉內部直徑8.50米,外部每角兩側邊長2.15米,墻厚0.90米,通高24.70米,碉共6層,第2-4層東南西墻上各開一門,大小分別與南碉東墻上的底門,第4層門基本相同。碉的東西南墻上第3……[詳細]
274、南部馬家大院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部馬家大院
  馬家大院位于三清鄉橈片村乃馬洪義與伍、黃氏的第六子馬禮祥修建。馬禮祥飽讀詩書,精通武藝,明末清初在京城做官,官階總兵(清朝為正二品官銜)。由于他排行老六,故當時當地人稱六老爺(亦稱馬幺老爺)流傳至今。大院始建于清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占地面積1600平方米,建筑面積784平方米,建筑歷時3年零六個月,距今兩百余年。馬家大院坐南向北,占地面積1600平方米,建筑面積784平方米。上房面寬26.4米,進深9米;左右廂房面寬18.7米,進深4米;下房面寬28.1米,進深6.1米。大院具有濃郁的川北居民風味,院內門庭對稱,雕梁畫檐,樓廊梯道布局雅致,結構巧妙。整體建筑為單檐懸山頂,青瓦屋面,穿斗結構,上房正堂屋及左右側間為平房,左右廂房及下房均為一樓一底,有吊腳廊道。整座大院為木質群體建筑……[詳細]
275、南部廣川廟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部廣川廟
  廣川廟位于石泉鄉廣川村,建于明崇禎九年(1636年),由前、后殿和左右廂房組成四合院式寺廟建筑,前殿面闊五間22.5米,進深11.3米。后殿面闊五間23.8米,進深12.5米。左右廂房各面闊二間7.8米,進深6.28米。占地面積1397平方米。由大戒師知常(號慧徹)主持修建。廣川廟原由牌坊、戲臺、前殿和后殿等四部分組成,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牌坊、戲臺和前殿被毀,現只留下后殿,此殿的梁柱特別粗大,建筑氣勢宏偉莊嚴。院內左右各有花臺一個,左邊花臺中央有一棵老紫荊樹,在邊花臺內有一棵老桂花樹,在后殿的正房地板中央有一塊響石,若用腳跺此石,就會發出擊鼓般的響聲來。廟門前有口井,凡遇雨天井滿時,后殿內的響石便會被水浸濕。井與響石的距離在百米以上,難道這地下有通道不成?在后殿的正房中梁上,有七尺長,四寸寬……[詳細]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污污网站国产精品白丝袜 | 香蕉97人人乳视频观看 | 在线免费观看二区三区 | 久久深夜福利亚洲网站 | 亚洲午夜天堂视频在线观看 | 伊人婷婷涩六月丁香七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