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陜西省旅游

陜西省文物古跡介紹

下寺灣毛澤東舊居
  下寺灣毛澤東舊居位于延安市甘泉縣下寺灣鎮下寺灣村。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中央紅軍經二萬五千里長征抵達保安縣(今志丹縣)吳起鎮(今屬吳起縣),進入陜甘邊蘇區。10月30日,毛澤東與中央機關離開吳起鎮,沿洛河南下,于11月2日到達甘泉縣下寺灣村。毛澤東和彭德懷住在村民白榮德家的3孔石窯洞里,與陜甘邊政府駐地相鄰。11月3日,中共中央負責同志聽取了中共陜甘晉省委負責人關于陜北紅軍和蘇區工作的匯報。同日,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常委會議,全面分析陜北的政治和軍事形勢,重點研究陜甘邊蘇區的所謂“肅反”和反“圍剿”問題。當天,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決定成立中國工農紅軍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毛澤東任主席,周恩來、彭德懷任副主席;成立中共中央西北局,張聞天任書記;恢復紅一方面軍建制,轄紅一方面軍各部和……[詳細]
中央軍委二局舊址
  軍委二局是革命戰爭年代我黨我軍重要的技術偵察情報部門,是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江西蘇區親手創建的。1935年10月19日,軍委二局隨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吳起鎮,12月5日紅一、二、四方面軍三個技偵部門在陜北保安正式合并,組建成為統一的中區軍委二局,1937年1月中央軍委二局隨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由保安移駐延安,1938年11月19日由延安遷至安塞碟子溝和黃崖根兩個村莊,在陜北戰斗-了12年,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橫斷山,路難行;敵重兵,壓黔境;戰士雙腳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烏江天險重飛渡,兵臨貴陽逼昆明;敵人棄甲丟煙-,我軍乘勝趕路程;調虎離山襲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這是《長征組歌》四渡赤水出奇兵中的大部分歌詞。當年的毛澤東為什么那樣指揮、那么用兵,那么來回……[詳細]
報本寺塔
  報本寺塔 位于今武功鎮武塔村,塔在寺內。據《長安志》記載,報本寺建于唐文宗大和元年(827),據發現塔下地宮所藏文物考證,報本寺塔建于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六月以前。報本寺是以唐高祖李淵故宅改建而來,由釋家住持、掌管。寺內建浮屠(即寺塔),因寺名“報本”,故取名“報本寺塔”。報本寺塔為樓閣式磚塔,七級八面,面闊4.7米,基地面積50余平方米,高39.66米,第一層高十余米,往上各層的闊面與高度逐級遞減。每層上檐呈疊梁式,柱額上置磚雕轉角,襯間排列斗拱。每層設三門,圓形券式洞門,真假相間,變化有序,塔身中空,施旋木梯可登臨遠眺。塔勢雄偉,高聳云空。每逢春季,總會飛來一群胡燕嬉戲于塔頂周圍,視為奇觀,人稱“胡燕朝塔”。明嘉靖34年12月20日(1556年1月23日),華縣發生大地震波及本縣,……[詳細]
唐文宗李昂章陵
  唐文宗李昂章陵唐文宗章陵,1956年8月6日,陜西省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李昂(809-840),是穆宗李恒的次子,敬宗李湛的異母弟。繼敬宗為唐代第十五任皇帝,827年至840年在位。唐憲宗元和四年十月十日(809年11月20日),貞獻皇后蕭氏生于長安東內。穆宗長慶元年(821)封江王。寶歷二年十二月八日(827年1月9日),敬宗遇害,宦官劉克明、蘇佐明等偽造敬宗遺詔,脅迫絳王李悟(憲宗李純第六子)入宮為帝。兩天后,宦官王守澄、梁守謙等率禁軍入宮殺死絳王,擁立18歲的江王李涵即位,改名李昂,拈民“大和”(《舊唐書.文宗本紀上》卷17上)。章陵位于陜西富平縣城西北15.3公里的雷村鄉與齊村鄉交界處的天乳山之陽。天乳山又名西嶺山,海拔783米,孤聳而立于臺塬上。章陵……[詳細]
安康龍興寺
  龍興寺位于安康城漢江北岸龍王山上,據清咸豐八年六月所立《閱查龍興寺地界碑》記載:“龍興寺,創自明天順元年(1457年),天圣寺僧人洪湛結茅庵募化所建”。故又有天圣寺下院之說。明成化間,毀于農民軍劉千斤,石和尚之亂。嘉靖間,里人冠剛、鮑禮施山林重建。于是始成郡中名山。清康熙《興安州志·山川志》云:“東北三十里曰龍王山”山上有寺名隆興(龍興),是為一郡名勝。嘉慶二年,白蓮教農民軍在漢南活動,當地居民將廟前后樹木砍伐,以便滾木擂石,山前山后樹木凈盡,遂以荒蕪,清末至民國為道徒所占。1988年,釋觀慧升座金堂,樹0幢,隨機說法,四方云集,始中興金堂,光復雙溪,重建龍興,后即住持龍王山,大興土木,始具規模,而為漢濱大寺,與金堂寺、雙溪寺、天圣寺成鼎足之勢。主持觀慧法師,歷經千難萬苦,在四眾弟子和政府的……[詳細]
陜甘寧邊區政府交際處舊址
  陜甘寧邊區政府交際處舊址位于延安市寶塔區南關街交際賓館院內。舊址現存小禮堂一座、平房6間。小禮堂系磚木結構,六角攢尖硬山勾連撘頂建筑,為七架梁,面闊7間,進深3間,禮堂長27.4米,寬12米。平房為磚木結構房屋,外為歇山頂瓦房結構建筑,共6間,長22.4米,寬6米。陜甘寧邊區政府交際處前身是成立于1936年1月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交際處,屬西北辦事處外交部所轄。處長由西北辦事處秘書長伍修權兼任。不久,交際處改為招待科,科長為胡金魁。1936年7月至10月,美國記者斯諾訪問保安時,就是由胡金魁具體負責接待的。1937年1月,招待科隨中共中央機關進駐延安,設在延安城內大東門。1937年9月,陜甘寧邊區政府成立后,改為陜甘寧邊區政府接待科。1938年1月,中共中央組織部派曾在白區從……[詳細]
287、教稼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教稼臺
  教稼臺為周人始祖后稷教民稼穡的歷史遺跡,位于武功縣武功鎮東門外,是全國唯一的一處古農業名勝,被列為關中四大名臺之首。作為歷史上最早的農業科學技術研究推廣機構,教稼臺巍峨矗立于距國家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8公里處的武功鎮。相傳為后稷向人們宣講稼穡百谷之道的場所。原一矩形土心磚砌平臺,下大上小,呈覆斗狀,中有洞門,為來往車馬行人必經之路。洞門東口上有寬約1米、長約2米的石刻,其文曰:“教稼名區”。上款為“道光五年(1825)正月重修”,下款“知武功縣事鄧兆桐立”,西口上為“教稼臺”。此臺代有修葺,清雍正元年(1723)知縣杭云龍、清道光五年(1825)知縣鄧兆桐、民國25年(1936)縣長錢范宇曾三次重修。1970年,由于“文革”中破壞,教稼臺已蕩然無存。1987年,耆宿發起倡議,士、農、工……[詳細]
288、壽奉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壽奉寺
  壽奉寺位于陜西寶雞市陳倉區吳山以北五公里之官村,建于隋開皇初年(公元518年),距今1400余年。壽奉寺位于吳山以北五公里之官村,屬陜西省寶雞市陳倉區新街鎮所轄。壽奉寺緣于魚龍川,官村河環流交合;麥摞山,東塬嶺逶迤回護。故有四龍戲珠和金盆藏寶之譽。西鎮吳岳扼控于南,三峰霞舉,疊秀云天,腰崖之山屏處于北,親黛托風,遠在畫中。 據史料記載,壽奉寺建于隋文帝“普照天下,任聽出家,仍令計口出錢,營造金佛”的開皇初年(公元518年),距今1400余年。寺院于唐太宗“辛龍州”,“校獵于魚龍川”之貞觀四年(公元630年)重建。沙和寺、興龍寺、蛟龍寺、鴻門寺四寺如星拱圍,而壽奉寺居于之中,其千古名剎之風范盡顯。 寺院景觀明天啟六年所鑄鐵鐘銘文稱:“鳳翔府龍州南鄉宮平里官村鎮古有壽峰寺菩提廨院,其佛殿圮塌,……[詳細]
橫山石寺洼石窟(石佛寺)
  石寺洼石窟石寺洼石窟位于橫山縣白界鄉陳家溝村北0.6公里處的半山坡上,石窟座西南向東北,窟前田疇交錯。窟東約0.8公里處榆溪河由北向南緩緩流過,窟東1公里為西-包公路,窟西距橫山城80公里,北距榆林城僅20公里。石寺洼石窟營造時代,因無碑刻佐證,又無史志記載,只根據窟的鑿造方式、造像組合、服飾比較、刻技等綜合分析,初步確定為北魏晚期。石窟呈方形,平頂微拱,進深1.47米,寬1.48米,高1.68米。窟內三壁環壇,壇高約0.15—0.2米,壇上方三壁各鑿一拱形大龕(俗稱三壁三龕),龕高1.1-1.28米。龕內鑿刻一佛二菩薩,佛像通高1.28米,高肉髻,身著交領右衽衣或通肩衣,結跏躍坐于仰蓮須彌座或呈舒相坐式,衣裙遮蔽臺座。菩薩袒胸露臂,胸飾瓔珞,瓔帶繞身,下著羊腸大裙,裙腳外展,跌足全力于高低……[詳細]
西安云居寺
  云居寺原名安慶寺,俗稱西五臺,位于西安市玉祥門內蓮湖路南側,東西長約500米,為昔日唐長安城內太極宮所在地。西五臺原本為五個高臺,但現在已經不全,殘存有三個:前臺、中臺、后臺。西五臺的建筑風格與一般佛寺有所不同,均采用宋代“硬山式”建筑形式建造。它坐西向東,由山門拾極而上,一臺高于一臺。各臺兩側均有寮房,歷來為尼僧居住。韋陀殿:進山門后的第一座大殿就是韋陀殿,其實也就是天王殿或彌勒殿,里面供奉的主尊是彌勒,不過,里面還沒有配備天王的塑像。降龍觀音殿(第一臺):原來的第一臺早已不存在了,現在的是本寺住持吉祥尼師多方籌款360萬又重新修建的,臺上供奉的是觀世音菩薩。五大菩薩殿(第二臺):顧名思義,五大菩薩殿主要是用來供奉五位大菩薩的:彌勒菩薩、觀音菩薩、地藏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殿(……[詳細]
秦直道遺址(富縣段)
  秦直道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由秦將軍蒙恬監修。工程十分浩大。塹山堙谷,全長1800里。直道南起林光宮(陜西淳化縣北梁武帝村),北至九原郡(今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西)。直道沿子午嶺北上,在我縣境內南段接黃陵縣雙龍鄉三面窯村,途徑我縣八面窯、槐樹莊、白馬驛、大麥秸溝、和尚塬、魯樁坪到志丹、富縣、甘泉三縣交界處的墩梁,在富縣境內全長105公里。位于張家灣鎮楊家灣村車路梁處9公里路段,是沿途保存最為完整的古路段,此段道路平整、筆直,修筑過程中逢山劈山,遇石鑿道,臨溝填谷,在崇山峻嶺中斬下一道道橫行凹痕。修筑時如《史記》所載:“斬山湮谷千八百里”。費盡人力物力。富縣境內直道至今清晰可辨。平均寬度近50米,最寬處可容40路方陣大軍齊頭并進。比著名的古羅馬大道寬出數倍。鐵甲騎兵從云陽林光宮出……[詳細]
玉皇后土廟
  玉皇后土廟位于陜西省韓城市東七約15公里大池埝鎮西原村。廟殿坐北朝南,始建于元代,明成化元年(1465年)、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均有重修。廟原供玉皇大帝,現神像無存。現存主要建筑有獻殿、正殿、戲臺。共有建筑9座46間。占地2895平方米。正殿、獻殿均為筒瓦包溝。前檐梁均加彩繪。建筑結構緊湊,氣勢宏大,保存基本完好。玉皇后土廟座北向南。此廟山門無存,現存獻殿、正殿、戲樓以及兩殿之東的玄帝廟獻殿和正殿,之西的三義廟無存。廟內現存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補修玉皇后土廟并建玄帝廟及葺理山門、戲臺碑記》載:“玉皇后土之廟,由來久矣。其創建之時無緣考據……天順七年(1463年)間重為之修焉。右有三義廟,系正(景)泰四年(1453年)起建;左有玄帝廟,成化元年(1……[詳細]
留壩風云寺
  風云寺又名云雨風雷寺,民眾俗呼“青橋寺”,始建于明神宗萬歷初年(1573),位于青橋驛蔡家坡之坦,主祀云雨風雷神。寺廟倚于山嶺,由蒼柏青松掩映,為三合院,道士住持,香火鼎盛。清順治初年(1644),擴建寺廟,有靈官殿、藥王殿、財神殿、觀音殿、娘娘殿、大雄寶殿、祖師殿、玉皇殿等。風云殿建筑群屹于嶺巔,規模宏大,技藝精巧,雄姿崔嵬,氣勢磅礴。乾隆二十年(1755),再次擴建,由門樓、大雄寶殿、風云殿、雷雨殿等組成四合院,且有大山門、二山門和大殿院群相分相連。前后正殿都有拜殿券廳,客堂置其兩側,將大殿院分為前后左右4個四合天井。正殿內云雨風雷神像。殿宇由重檐式、歇山式等各種風格組成。殿廳雕梁畫棟,丹燈放彩,朱門壁窗,粉墻磚地。亭閣大都為大理石柱擎頂,三面石欄相圍。園內松柏掩映,魚池泉水、水草花木;……[詳細]
武關秦楚分界墻
  秦楚分界墻武關在陜西丹鳳,昔為關中的南門,其遺跡現在還有殘碎的城樓,幾間老屋,幾棵古樹,一種沿襲久遠的氣息。人到斯地,往往喟嘆而徘徊。武關以東五公里有一處秦楚分界墻,鮮為人知。五公里全是溝坡,好在遍野蔥綠,空氣也爽,偶爾還見驚兔孤鷹。一段隆起的是墻非墻是建筑非建筑的山嶺便是秦楚分界墻。所謂的秦楚分界墻呈南北走向,乍看它與山嶺融為一體,甚至它就是山嶺,但細辨它卻明顯地高出山嶺,仿佛是依山嶺砌起的屏障,只是原始的墻倒塌了,形成了一種模糊的形勢。墻的西側很是平緩,而東側則峭立起來,并可見磚石,尤其是在東側有一條由磚石鋪成的斜徑,掩埋于荒草之中,其加深了墻的印象。墻斷斷續續,蜿蜒而去,遠上便消失于藍天之間,遂產生虛幻和茫然的感覺。秦楚分界墻設于這里,多少是有可能的,因為斯地本是秦楚接壤之處。然而時過……[詳細]
靈巖寺摩崖
  靈巖寺摩崖位于陜西省略陽縣城南3.5公里嘉陵江畔。靈巖寺又名靈崖院、白鹿洞。唐開元年間(713-741年)建,分前、后兩洞由奈何橋連接。現存石碑、摩崖題刻約一百二十方有小碑林之稱。以東漢建寧五年(172年)刻“郙閣頌”,宋紹定三年(1230年)重刻“郙閣頌”,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刻“靈崖敘別記”,唐開成二年(837年)刻“開成題記”唐權德輿撰“何某德教碑”等碑刻著名。陜西漢中的略陽縣城東南的嘉陵江畔,自古以來享有“靈崖洞天”的美譽。據洞內摩崖刻石和《明嘉略陽縣志》所載:靈崖寺建于唐開元年間,它以兩個天然的大洞穴著稱,吸引著歷代文人騷客。唐代大詩人杜甫、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都曾泛舟嘉陵江,一游靈崖。以漢隸《甫閣頌》為代表的摩崖刻石,在靈崖寺內達130多塊,號稱“小碑林”,是研究書法和歷史……[詳細]
周家鹼聯席會議舊址
  周家鹼聯席會議舊址位于延安市子長縣李家岔鎮陽道峁村委會周家鹼村陽灣。1935年2月以前,陜北和陜甘邊是被國民黨軍隊分割開的兩塊根據地,活動著兩支紅軍武裝。陜北根據地和紅27軍及其他紅軍武裝隸屬中共中央駐北方代表領導。陜甘邊根據地和紅26軍及其他紅軍隸屬中共陜西省委領導。兩地、兩軍之間雖互有聯系和配合,但基本上是各自活動。為了集中力量對付敵人,中共陜北特委和中共陜甘邊特委于1935年2月5日在安定縣(今子長縣)周家鹼村召開了聯席會議,成立了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和中國工農紅軍西北軍事委員會,統一了兩地黨、政、軍的領導,并確定了粉碎國民黨政府對陜北根據地第二次“圍剿”的戰略方針。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書記為惠子俊(未到職前由崔田夫代理),委員為崔田夫、謝子長、劉志丹、習仲勛、馬明方、郭洪濤、張秀山、高崗……[詳細]
日本工農學校舊址
  日本工農學校舊址位于延安市寶塔區寶塔山南側山腰。舊址整體分為瓦房區、磚石混合結構區和土窯洞區。瓦房區整體呈長方形,坐北朝南,東西長76米,南北寬5.6米,面積為425.6平方米。學校北接寶塔山,南臨寶塔山溝,西臨寶塔山村,東臨市民房舍。學校成立于1940年10月,隸屬于八路軍總政治部,校長為日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岡野進(野坂參三),趙安博、李初梨先后任副校長。日本工農學校是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創辦的一所教育改造日本戰俘的學校。日共書記岡野進(野坂參三)擔任校長,副校長趙安博,1943年4月以后由對敵工作部副部長李初犁兼任副校長。校址設立在延安寶塔山半山坡。原有的兩個大教室,由延安市木器廠的兩戶工人保護使用。靠山的20多孔土窯洞是學員們自己動手修建的,現在由當地居民保護使用。1939年11月,在山西遼……[詳細]
武功白兔寺
  白兔寺始建于唐,坐落在陜西省武功縣大莊鎮(原在觀音堂鄉)觀王村東側,為唐太宗李世民冬狩之遺跡,這里西鄰漆水,如素如練;東展平疇,廣袤綿遠;北附莽塬,萬馬奔騰;南臨渭水,沃野平坦。眺望終南翠若屏障,俯察漆渭恬蕩回繞。正如李世民詩中贊頌的“孤嶼含霜白,遠山帶日紅”中描寫的意境。武功縣政府于1994年1月7日公布白兔寺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傳白兔寺內供奉的白音菩薩是唐朝初年大名鼎鼎的袁天罡的母親化仙而成,在唐太宗狩獵時,白兔引薦,發現了菩薩洞,故名白音菩薩——白兔寺。白兔寺位于莽山南坡的觀音堂村境內,當地民間相傳該寺原有菩薩洞、大殿、祭殿、中殿、東西陪殿、鐘樓、鼓樓、前殿、山門、戲樓以及僧房等四十余間。寺貌巍峨,氣勢壯觀.殿宇回廊,錯落有致。院內修竹翠柏、名花異草、爭奇斗艷,為一組造型完備、做……[詳細]
299、漢云陵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漢云陵
  漢云陵位于淳化縣城北8公里鐵王鄉大圪埏村西處,是漢武帝愛妃、漢昭帝之母趙婕妤(勾弋夫人、趙太后)之陵墓,云陵又稱“陽陵”、“思合墓”、“女陵”。史書記載很多,且詳盡。司馬遷《史記·外戚世家》記載:“鉤弋夫人姓趙氏,河間人也,得幸武帝,生子一人,昭帝是也。”《括地志》記述云陵:“陵在云陽縣西北五十里”(指唐云陽縣,治所在今涇陽縣境)。《三輔黃圖》又記:“昭帝母趙婕妤云陵,在云陽甘泉宮南,今人呼為女陵。”《關中勝跡圖志》記:“鉤弋夫人墓在淳化縣北三十里。乾隆《淳化縣志》記載;“舊志昭帝發卒二萬人筑陵,號云陵,自漢始元迄今一千七百六十余年,遺冢巍然,俗呼大疙瘩(音)”。史書記載與云陵的現狀相印證,云陵在今縣北鐵王鄉南部,大訖埏村以西,俗名大疙瘩(音)。墓冢封土為覆斗形,底部邊長155米至158米,……[詳細]
西魏文帝寶炬永陵
  西魏文帝永陵位于陜西省富平縣留古鄉何家村大冢堡北。西魏文帝元寶炬,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之孫,京兆王元愉之子。北魏宣武帝時期,元愉對朝庭的政治-不滿,被宣武帝軟禁在宗正寺。北魏正始四年(公元506年),元寶炬出生,第二年其父因被誣告謀反而被殺。宣武帝死后,元寶炬一家得以平反。孝明帝對他十分賞識,提升元寶炬為直閣將軍。武泰二年(公元529年),封邵縣侯,永安三年(公元530年)進封南陽王。孝武帝即位后,又晉升太尉,加侍中。永熙二年(公元533年)晉升為太保、尚書令等職。后因高歡反叛,永熙三年隨孝武帝入關,投奔宇文泰,拜太宰、錄尚書事。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年底宇文泰鴆殺孝武帝,立元寶炬為帝。第二年正月元寶炬正式登基,改年號為大統,史稱西魏。元寶炬登基后,任宇文泰為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軍政大權……[詳細]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精品女神AV网站在线观看 | 午夜亚洲国产理论片一二三四 |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 一本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天 | 亚洲人成在线影院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