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徐州市 > 銅山區旅游

銅山區文物古跡介紹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郝家大院)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位于漢王鎮北望村,該址由三座古民居組成,又稱“郝家大院”。總占地面積九百多平方米,共有清代建筑一百余間,房屋現存60多間,舊址主體建筑保存完好,被古建筑學家確認為徐州地區鄉間現存面積最大的古建筑群。1949年2、3月間,-、-、陳毅、粟裕、譚震林、曾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運籌帷幄,研究和制定渡江戰役方案,并留下珍貴的合影照片。北望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是徐州市重要的紅色旅游資源。1949年1月10日,淮海戰役勝利結束,華東野戰軍總部由肖縣南蔡洼村移駐銅山北望村,按照-1949年1月12日“關于華野、中野休整兩個半月并要完成渡江戰役準備工作”的命令,華野于2月9日改編為第三野戰軍,之后成立了華東軍區,調整了0中央華東局。0中央華東局及華東軍區于2月12日到達北望,2月……[詳細]
漢王拔劍泉
  “策馬來尋拔劍泉,漢王遺跡尚森然,一泓暗泄碧峰外,百丈晴拖綠樹邊,溜響消殘龍戰氣,芒寒微動灞陵煙,鴻溝寂寞烏江冷,不信清流此地偏”。這首題為《拔劍泉》的古詩是清乾隆33年間,一位名叫邵大業的徐州知府寫下的。拔劍泉位于漢文化之鄉,漢王鎮丁唐山下。形成于西漢高祖二年,這里山脈連綿,河流縱橫,素有“山水一色,民事物阜之稱”。是徐州著名的花果、玫瑰之鄉。據《史記》上記載,劉邦-為漢王后,于公元前205年春,乘虛占領西楚國都彭城,霸王項羽聞訊,親率3萬精兵奪回彭城,劉邦率隊退到漢王丁塘山下,人困馬乏,數日不得滴水,軍士饑渴難忍,劉邦在走投無路百感交集之時,猛地將寶劍往地上一搠,對天長嘆道:"天亡我也!”沒想到當他從石縫中拔出劍時,隨劍間涌出泉水。同時,他的焦躁不安的戰馬也用蹄子趴出泉水,從此,后人為紀……[詳細]
白家橋
  白家橋位于徐州市北約40公里的銅山區利國鎮利國村,南北橫跨于古老的運鐵河上。該橋為青石砌筑的三孔石橋,全長22米,橋面寬8.6米,中孔跨度5.5米,兩邊孔寬4.3米,橋體中高6.4米。橋拱采用縱聯分節并置法,券成拱形。橋面石板平展光潔,堅實牢固。橋西側殘留有石座槽,推測應有石欄桿。橋墩條條拼縫間都灌有糯米灰漿,大的縫隙間還墊了鐵片。橋墩的逆水方向砌成三角形,以分剎水勢。整個橋砌筑精細,造型美觀,莊重和諧,雖歷經600余年,仍不錯位,至今承載著來來往往的車輛人群。自漢代以來,利國一直是我國鐵礦石開采、冶煉的重要之地。白家橋的建造,就源于利國的鐵礦業。為了將鐵礦石外運,宋代即從利國監開挖了一條運河。《太平寰宇記·徐州》中有寫到:“利國監,官署名。宋置,掌管冶鐵。在今江蘇銅山縣東北。本是徐州的秋邱……[詳細]
向陽渠
  向陽渠,位于柳泉鎮微山湖畔。向陽渠始建于1970年,先后建成123華里長的一、二干渠。整個工程包括,中型翻水站5座、大渡槽5座、橋涵閘369處、隧洞5個,架設高壓線25公里。向陽渠水利工程于1976年竣工。向陽渠的主體工程是5座“大渡槽”。大渡槽為塊石結構構筑物,主拱劵形式為單向聯排弧形拱劵。墩柱為獨立基礎,門形圓拱劵立柱。立柱上,為節省石材,砌作洞形圓拱劵,洞形圓拱劵與主拱劵上以料石襯砌平整后作為水渠的底面,兩邊砌石墻形成輸水“渡槽”。向陽渠總體工程的輪廓是,一干渠在望馬村與大馮村之間,至高皇廟村南。西端起于光山(舊稱獨松山,早年山上就一棵獨立松樹),其東端為小窯山。一干渠又稱“群英渡槽”,是典型的歐式“輸水橋”建筑。二干渠位于辛家村西南,起點在宋店莊西北,至五珠泉村東。從建筑造型藝術看,……[詳細]
石戶城遺址
  石戶城遺址依山筑城,南面以山為屏障,另三面筑有城墻。東西城墻則順著山陰向北延伸,北城墻筑于山前的平原上。城址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寬約600米,殘高城墻約1.5米,北城墻寬約40米,東、西城墻寬約30米,均夯土筑成。城墻外繞護城河,現在還能看出城濠的大體輪廓,濠寬寬約8-10米。辟三門,北門、東門、西門,今已不存。在城內發現楚國的“蟻鼻錢”和銅箭鏃以及漢代筒瓦、板瓦、瓦當等殘片。說明石戶城至少建于戰國時期。在城垣夯土上發現東漢墓葬。故推斷城址下限應為西漢。據推在戰國后期的公元前284年,楚國曾奪取過彭城,這里有可能就是楚國的屬邑。從城內殘存的漢代繩紋瓦和大板瓦來看,這座城市在漢代是十分興盛的。對于石戶城的被毀,有兩種說法,一說于東漢末年漢獻帝劉協初平四年(公元193年)當時,群……[詳細]
北洞山漢墓博物館
  北洞山漢墓博物館座落在銅山茅村鎮洞山村,和徐州市區一河之隔,地理位置優越,自然環境優美,北面緊靠茅村漢畫像石墓,西鄰九里區龜山漢墓,東靠津浦鐵路和104國道,南側京杭運河自西向東緩緩流過。北洞山漢墓為橫穴多室洞崖,坐北向南,依山鑿石而建,墓穴由墓道、主體墓室、附屬墓室等部分組成,全長達70米,最寬處20米,使用面積320平方米。墓道前中部分露天開鑿填土夯筑,中部東西壁鑿有安放彩繪陶涌的小龕,內有220件彩涌,進墓門的墓道用塞石封堵,主體墓室均鑿于山巖中,由耳室、側室、前堂、后室、庫房、廁所等組成,墓室的四壁,墓道均用防腐防潮的朱砂粉涂刷。附屬墓室先在山坡上鑿出堅穴,頂由條石砌成人字形,其中最大的樂舞廳面積達465平方米。北洞山漢墓早年曾多次被盜,但仍出土各類珍貴文物1000余件,對了解當時的……[詳細]
楚王山古墓葬群
  楚王山漢墓群位于徐州市西10公里銅山縣夾河鄉大劉莊村南的楚王山北坡,墓群東西排列,現存5座。1號墓為主要墓葬,座落的山體向北伸延的山頭上,山頭高約70米,頂有棕色夯筑封土,高約8米,呈南北向的長方臺,長43米,寬5米。墓道位于東側的山腰部,高、寬各約2米,在墓門前向東伸延一條魚脊狀碎石堆,長約百米,為造墓時鑿出石屑棄置而成。在封土南有一條人工開鑿的東西溝,長約80米,寬約5米、深4米。當為防止山洪沖刷封土而作;2號墓位于1號墓北側山腳下,為一橢圓形封土堆,其頂為長方形。封土底部東西長135米,南北寬約69米,高22米。夯層不明顯,應為一號墓之陪葬墓;3號墓位于1號墓之東250米,亦為陪葬墓,封土呈覆斗狀,底長60米,頂部邊長20米,高12米,分三個臺階。封土夯層清晰,每層厚10—20厘米;4……[詳細]
張竹坡故里
  張竹坡故里建于漢王拔劍泉西側,紫金山東側的緩坡上。故里依山傍水,占地五畝,建筑面積1200平方米,包括皋鶴草堂、《-》研究史館、竹坡書院、牌坊及依據他評點的《-》書中的場景,建有西門府和后花園等。竹坡故里是徽派建筑風格,廣布亭臺樓閣,曲徑修竹,凸顯江南園林意境。原來的皋鶴草堂位于徐州戶部山南坡,為張竹坡舊居。張竹坡(1670—1698年)名道深,字自德,號竹坡,是清代著名文學評論家。竹坡幼年聰明好學,以博聞強記聞名鄉里,他發奮進取,才識過人,恃才傲物曾以帝師國相自許。康熙三十四年,26歲的張竹坡開始了他一生最重要的事業點評-一書。他共寫下了十幾萬字的評論,為中國的文學理論留下了一分寶貴的遺產。張竹坡死后,被葬在紫金山北,墓地有石人、石馬,主墓前有神道碑,但皆毀于“0”。1985年該墓遷于紫金……[詳細]
茅村漢畫像石墓
  茅村漢畫像石墓位于銅山茅村鎮鳳凰山東麓。茅村鎮緊靠104國道,市區有多條公交線路可達,交通便利,相鄰景點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洞山漢墓。茅村漢畫像石墓建于東漢靈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墓主有待考證。坐西朝東,墓前有青石砌筑的近10米的墓道,由兩扇石制的墓門封堵。墓內分為前、中、后三主室。南邊有一個回廊及北部四個側室,各室之間有門道相通,中、后室之間設直欞窗。墓室東西全長10.4米,南北寬6.9米,最高處約3米。前中兩室的石壁刻有21塊畫像,內容有車馬出行、珍禽異獸、人面獸身,歌舞雜技、樓臺宴會等,全為淺浮雕,形態逼真,栩栩如生。是東漢畫像石的成熟作品,代表了徐州漢畫像石的最高成就,充分顯示了東漢民間藝術家的高超技藝。也是我國目前墓室完整、葬制典型、頗具代表性的東漢像石墓,在國外享有盛……[詳細]
彭祖故里
  彭祖故里位于銅山大彭鎮大彭村。有彭祖廟、彭祖井、彭祖墓等景點。彭祖廟建于東漢時期,唐代、明代、清代曾三次修復。原彭祖廟有大殿和東西配殿。大殿內立有彭祖像,光頭、赤腳,高約4米。左右兩邊有一男一女,桃花和周伍站班。東西山墻有瘟、劉、馬、趙(均為周朝時期的人物)四尊神像。東配殿立有觀音神像。廟門前60米處有傳說彭祖親手所挖的天下第一井——彭祖井。彭祖井一直是大彭村人世代飲水之源。廟的東北角有彭祖墓和殘碑一塊。凸顯鄉風民俗的彭祖廟會歷史悠久,每年農歷三月三,十里八鄉的人便來趕會,場面很大,熱鬧非凡。每個村都有會頭帶領,舉著龍鳳大旗,有組織的前來燒香奠拜彭祖。此外還有豐富多彩的民間表演以及各式各樣的攤點銷售,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應有盡有。彭祖廟“文革”期間被毀,1993年在原址南征建三開殿,高十余……[詳細]
桓魋石墓室
  桓魋石墓位于銅山茅村鎮洞山村的桓山西麓,桓魋石墓室是春秋時期宋國司馬桓魋之墓,該墓依山鑿成斜坡式墓道,墓道兩壁有較多的石刻,且多為元明之際鑿刻而成。因年久風化,字跡亦多模糊。墓道壁面上有“桓魋石室”四個正楷大字,為明朝欽差曹運總兵官楊茂手書。明正德3年(1508年),欽差廣東知監太監傅倫來徐曹運,于石室旁刻詩一首。蘇東坡任徐州知府時,曾多次游桓山,并留下10余篇詩文以紀其事。關于桓山墓的記載,最早見于北魏酈道元的《水注經》,酈道元根據傳說,確認該墓為春秋末期宋國司馬桓魋冢,后世皆從此說。但近年有人經過考證,認為前說系一種“附會”,而認為它是一座西漢開鑿的墓葬,且“可能是北洞山楚王墓的陪葬墓或西漢某一代的楚王墓”。……[詳細]
任山館農民起義遺址
  任山館:絕對位置:北緯34°。9′東經117°。8′相對位置:三堡鎮駐地西4公里任山(銀山)或北山,在徐州南三堡鎮西部,臺上村北1公里處,是古代通往江淮的必經之道。《讀史方與紀要》記載自,宿州至徐州,必渡睢水越任山為往來通道。至今任山上還有一條踏磨光滑的羊腸古道。稱任山古道。唐在此處有驛館,故取任山館,唐代后期,公元868年7月戊守桂林的徐州士兵800人,推選糧料判官龐勛為首起義結義,還鄉駐任山館,并與徐,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一次農民起義——龐勛起義。任山古道和任山館便成為這次農民起義值得紀念的遺址。任山館廢除時間無從考證,現遺址上僅有部分瓦石木。……[詳細]
丘灣古文化遺址
  丘灣古文化遺址位于銅山茅村鎮檀山村東,東西兩山之間的平地上。丘灣古文化遺址南北長75米,東西寬60米,建國前后出土有繩紋陶片、空心融、三足器腿、蚌殼、鹿角、石斧等器物。陶質系細泥加沙,色呈紅、黑、綠。1959年,在該遺址中發現一條殺人祭神的遺跡。遺址南側放有4塊條石作為祭壇,祭壇附近挖出20具男女遺骨,姿勢大都呈俯身屈膝,雙臂向后,從死者的姿勢推斷,可能是被捆綁殺死以祭神的。據說土器物考證,丘灣應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所出土文物現為南京博物院收藏陳列。……[詳細]
臺上古文化遺址
  臺上古文化遺址位于銅山三堡鎮西南臺上村。該遺址呈長方形封土堆,東西長140米,南北寬105米,高2.5米,遺址中先后發現大量獸骨、鹿角、石器等遺物,其中有一柄穿孔石斧,為新石器早期的磨制石器。據出土器物考證,此為商代文化遺址。該遺址1953年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出土的磨制石器現存縣文化館。臺上古文化遺址上面原為古廟,建國后將廟改作學校時,發現廟院中有一明正德15年(1520年)間的石碑。目前遺址保存完好。……[詳細]
蔡丘古文化遺址
  蔡丘古文化遺址位于銅山茅村鎮大蔡丘村南。蔡丘古文化遺址呈方形土堆,南北長45米,東西寬40米,高6米。建國前后出土有融、陶片、骨器、石器、蚌殼、鹿角、銅鏃及漢磚瓦片等遺物,有大量的紅燒土,窯壁草拌泥涂抹層仍可辯。據遺物證實,頂部為漢代遺址,下部為新石器時代遺址。該遺址1958年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改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尚未發掘。……[詳細]
漢楚王墓群
  楚王墓群 漢代 徐州市銅山縣 包括:1、楚王山漢楚王墓群;2、獅子山漢楚王墓及陪葬兵馬俑坑;3、北洞山漢楚王墓,4、小龜山漢楚王墓;5、馱籃山漢楚王墓;6、東洞山漢楚王墓;7、南洞山漢楚王墓;8、臥牛山漢楚王墓。徐州的西漢楚王墓群的12個楚王墓中已探明墓址的有8座,經正式發掘的就有6 座。它們或依山開鑿,宏偉巨制,或以建筑構造見長,或以藝術雕刻取勝,內部布局復雜,生活設施齊全,完全是一座座地下宮殿。其中面積最大的有800多平方米,其氣勢之雄偉、工程量之浩大、建筑構造之精細令現代人難以想象。從漢墓群中還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其中金縷玉鑲漆龜鈕銀印等國家文物不勝枚舉。 昔日古戰場的硝煙早已散盡,但戰爭的遺址仍會讓人浮想聯翩。楚漢相爭時期,劉邦項羽爭霸天下。現今徐州市區的戲馬臺就是當年頌羽觀賞將士馳……[詳細]
17、燕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燕橋
  燕橋位于徐州銅山區三堡鎮四堡村燕營自然村。為徐州至南京古驛道上,南北向,橫跨灌州河上。始建于明萬歷十八年(1590),為青石質三孔石拱橋,長30米,寬7.6米,凈高4.6米。橋孔拱券采用縱聯分節并列式砌法,以中孔最大,單跨6米,左右兩孔單跨各4米。兩券之間作分水金剛墻以承券腳。橋身金剛墻每塊石料相互錯開,金剛墻兩側各置一對吸水獸。橋墩迎水一面作兩伏龜,龜首仰翹,作分水尖分汊水流,減少洪水對橋面的沖擊力。另外,巨大的石龜還承受著橋墩的重量。為增加橋梁的穩固,拱券和橋墩各部分石料之間,均使用了腰鐵,以增強砌石之間的相互拉力。橋面上鋪青石,橋身中央微微高起,坡勢平緩,以利車馬之行。橋面上原有護欄,望柱頭上分別刻有石猴、石蘑菇等,已無存。徐州地接四省,是兵家必爭之地。明代,燕王朱棣北伐,屯兵扎營于此……[詳細]
向陽渠一級翻水站
  向陽渠一級翻水站,位于柳泉鎮上馬村微山湖畔,1970年修建。翻水站高約15米,建筑總面積達300平方米,全部用條石壘砌而成。站西為抽水設備,有八根直徑約50 厘米的鋼制抽水管懸空架于蓄水池和引水槽之間,將微山湖水抬升到向陽渠渠面;翻水站東為排水設施,將汲到引水池的湖水向東引流。整個翻水站外壁鑲嵌著水泥磨面的各類具有時代特色的政治口號。當時修建向陽渠該渠分地面和地下兩部分。從上馬村微山湖通過一級塘翻水站取水,流入地面明渠“三十八拱橋”,經過二級塘翻水站,再向南、向東分流,向南流入三級塘翻水站;向東流過104國道后逐步進入地下,流至有名的紅旗洞。該水利工程流經約15個自然村,灌溉面積約85平方千米。向陽渠水利工程因水電費極高、級塘翻水設施損壞、渠道失于維修滲漏嚴重等原因早已廢棄,但它恢弘的氣勢見……[詳細]
閻窩慘案發生地
  閻窩村位于徐州正東20多公里處。5月20日,徐州淪陷后,千余名日軍在飛機掩護下闖進閻窩村,將670名群眾逼近一座四合院內,殘酷焚燒,1938年5月19日徐州淪陷,城內及東郊一部分群眾,扶老攜幼來閻窩避難,有的露宿山坡,有的躲進葦蕩。20日清晨,千余名日軍在飛機掩護下,沖進閻窩村,不到一個小時,這個平靜的山村就有200多名群眾慘死在屠刀之下。殘暴的日軍又從山坡上、葦蕩里把鄉親們趕出來,集中在壩子口的一塊空地上,將青壯年拉出來,趕進葦蕩邊一家姓滕的院落。日軍在門前架起機槍,院子周圍堵上蘆葦,又把十幾桶汽油澆在屋頂與蘆葦上,然后放火,架在門前的3挺機槍噴吐著罪惡的子彈。僅在這個小小的四合院里,日軍就燒死、槍殺670多名無辜的村民,制造了慘絕人寰的閻窩慘案。同時慘遭日軍殺害洗劫的,還有閻窩村鄰近的杏……[詳細]
勝利渠抽水站
  勝利渠抽水站建于1979年,站位于京杭大運河北岸,泵體高程31米。抽水站內現存原拱門一座。右面石立柱頂部雕刻當時修建勝利渠時情景以及勝利渠的全圖。左邊石立柱頂部雕刻有一首詩歌。1974年當時受到河南林縣紅旗渠的影響,并貫徹農業學大寨的精神,開始在銅山縣境內興建多座這種被稱為“紅旗渠”的水渠;在當時也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解決了灌溉難的問題。1997年銅山縣投資改造,現灌溉面積3800畝,擴種水稻1000畝。……[詳細]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亚洲最新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卡通动漫一区 | 亚洲一区二区经典在线播放 | 伊人久久综合热线大杳蕉 | 亚洲国产欧美另类在线 | 亚洲精品日产精品乱码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