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常州市旅游

常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常州天寧禪寺
  天寧禪寺坐落在常州延陵東路,素有“東南第一叢林”之稱。1982年3月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4月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開放寺院。天寧禪寺始建於唐代貞觀,永徽年間(公元627-652-655年),禪宗牛頭禪初祖法融禪師,因山中僧人無食,來家鄉(xiāng)常州募化齋糧時“筑室十余楹”為開山之始;天復年間(公元901-904年)維亢禪師途經(jīng)常州,聽說法融禪師的舊事,就“施舍利,卜寺址”正式建寺,起名為“廣福寺”,不久淮南節(jié)度史楊行密改名為“齊云寺”,并稱維亢禪師為齊云長老;至北宋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神宗皇帝下詔書,命令全國各州郡都要建崇寧寺,于是改名為“萬壽崇寧寺”;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徽宗皇帝又下詔改為“天寧寺”;到南宋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又改名為“報恩廣孝寺”;不久,再次改……[詳細]
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舊址
  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即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舊址。位于溧陽市前馬鎮(zhèn)水西村的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舊址,西距寧杭高速公路2公里,南距溧陽市區(qū)20公里,是一個在中國革命史和軍事史上都有重要地位的地方。新四軍江南部隊的指揮機構。1939年8月,新四軍第二支隊司令員張鼎丞已赴延安,新四軍軍部決定第1、第2支隊由陳毅統(tǒng)一指揮,并增設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建制,統(tǒng)一領導第1、第2支隊。11月7日,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在溧陽水西村公開宣布成立,指揮陳毅,副指揮粟裕,參謀長羅忠毅,政治部主任劉炎、副主任鐘期光。指揮部轄第2團、新6團、第4團、挺進縱隊和地方武裝,共1.4萬余人。11月14日,第4團團部及2營組成為蘇皖支隊,渡江北上,1940年2月與先期過江的挺縱第3團合編,仍稱蘇皖支隊。5月,新四軍江南指揮部重新組建第3團、第……[詳細]
三星村遺址
  三星村遺址位于金壇市西崗三星村,1985年省文物普查時首次發(fā)現(xiàn)并被確認為新石器時代一處較重要的遺址。1993—1998年5月,南京博物院聯(lián)合金壇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對金壇三星村遺址連續(xù)六年進行搶救性發(fā)掘,共揭露面積64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時代的墓葬1001座,灰坑55個,房址4處,出土各類文物4000余件。據(jù)碳十四測定和考古學研究,三星村遺址的年代為距今6500—5500年左右。它對長江下游地區(qū)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和文明起源等課題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為中國新石器時代區(qū)域研究、體質(zhì)人類學研究增添了新資料。三星村遺址現(xiàn)存總面積10萬平方米。是蘇南地區(qū)保存好、面積大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現(xiàn)呈低矮的圓臺形,高出四周地表0.50—1.50米,遺址附近有大小河流環(huán)繞,河網(wǎng)密布,水運交通發(fā)達。文化堆積層……[詳細]
4、史侯祠 AAA
史侯祠
  中國史氏第一座大廟“史侯祠”位于江蘇溧陽東郊埭頭鎮(zhèn),始建于東漢初年,是為紀念東漢名將、溧陽侯史崇而建的祭祀建筑群,距今有2000多年歷史。后多次被毀于天災--,族人屢屢修復擴建;據(jù)記載至清光緒二十五年為第十五次修建,占地60畝,殿堂百余間,成為江南第一大祠。抗戰(zhàn)時又遭日寇破壞,以后在此辦起來埭頭中學。2005年成立了“溧陽史氏歷史文化研究會”,工作規(guī)劃的重點之一就是恢復重建史侯祠。史崇后裔不甘祖先文化遺產(chǎn)的消失,集千萬資金,擇原址西側(cè),主動承擔重建史侯祠的職責,于2007年12月開工興建,2008年第一期工程完成,以后逐年增建,目前初具規(guī)模,占地50畝,房屋110余間,建起一座金碧輝煌的史侯祠。這里殿宇軒昂,環(huán)境優(yōu)美,已經(jīng)成為溧陽境內(nèi)的一個人文景點。史氏家族在歷史上出將入相,英才輩出。據(jù)《二……[詳細]
段玉裁紀念館
  段玉裁紀念館位于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qū)城南風景區(qū),占地15000平方米,是一座仿清式的古建筑,磚木結構,四合院布局,四面環(huán)水,樹綠花香。于1985年10月25日段玉裁誕生250周年之際開館。段玉裁紀念館門樓上懸掛著名書法家舒同書寫的“段玉裁紀念館”匾額。大門內(nèi)寬闊的庭院,地面是綠茵茵的草坪。穿過庭院就是紀念大廳,其廳飛檐畫棟,古色古香。正廳門上掛著書法家沙孟海書寫的“樸學宗師”的金字大匾。跨進正廳,前后兩排紅漆柱子上兩副抱柱楹聯(lián):一幅是由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趙樸初書寫:“九經(jīng)陶鑄資群彥,一字源流奠萬”,一副是訓古學會顧問、北大教授周祖謨所寫:“說字解經(jīng)功超許鄭,審音辨韻名震乾嘉”。大廳正中是段老夫子的半身石膏塑像,氣勢莊嚴。兩邊墻上掛著名人字畫。兩側(cè)是廂房和長廊,廂房里陳列著段玉裁的有關著作、生平和年……[詳細]
淹城遺址
  淹城遺址位于江蘇省常州市南門外約7公里武進縣湖塘橋西。淹城水陸面積約67公頃,其中耕地約占47公頃。城有三重,分別為外城、內(nèi)城、子城,城河亦有三圍。外城為一不規(guī)則圓形,周長2580米,東西對徑800余米,南北直徑750米左右;城墻殘高10米左右,寬25~50米不等,城外護城河一般寬40~50米,深3米多。內(nèi)城呈方形,處于外城內(nèi)部的東北面,周長半于外城,達1252米,高10.5米、寬20米左右,高于外城。子城即王城,又稱為“紫羅城”,在內(nèi)城中部偏北,也呈方形,周長457米,高約11米,寬約7~10米。三城各有一門出入,外城的出口在西部偏北,俗稱“城門口”;內(nèi)城出入口在西部偏南處,俗稱“搖鈴城”;子城出入口在南部。三城之外各有護城河環(huán)保。內(nèi)城西邊與外城之間,由南向北有高約10米上下的三個并列土墩……[詳細]
常州府學
  常州府學位于常州市鐘樓區(qū)西橫街北側(cè)第二中學校園內(nèi),為清代常州一府八縣最高學府的舊址所在地。占地面積約4200平方米,現(xiàn)存主體建筑坐北朝南,自南向北依次為大成門、明倫堂、尊經(jīng)閣,保存有北宋“進賢坊”、“榮賜亭”的建筑殘件。大成門上下兩層,單檐硬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七檁。明倫堂硬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九檁。尊經(jīng)閣為1993年重建,上下各五間,硬山頂樓閣,進深八檁。大成門后有1930年所建古井一口,圓形青石質(zhì)井欄,外徑0.6米,內(nèi)徑0.36米,高0.4米,刻有“私立常中 庚午年”字樣。遺址出土和保藏有曾棨、白昂、薛敷政、吳宗達、莊存與等明清名家書碑多通,鑲嵌于大成門樓下墻壁間。1987年12月26日,常州府學由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據(jù)志書及碑文記載,常州府學在唐代以前無從考證。唐肅宗……[詳細]
常州戲樓群
  古戲臺古戲樓,不僅凝聚著古代能工巧匠的聰明才智和審美情趣,也記錄著戲曲數(shù)百年的興衰沉浮。歷盡滄桑的古戲臺,是一部沉甸甸的戲曲史,也是一座座戲曲博物館。常州現(xiàn)存7座古戲樓,分別是萬綏東岳廟戲樓、禮嘉戲樓、橫林順莊戲樓、西夏墅梅村戲樓、陽湖縣城隍廟戲樓、楊氏家庭戲樓和橫山橋白龍廟戲樓。萬綏東岳廟戲樓是東岳廟的附屬建筑,現(xiàn)存建筑為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修。2003年又原樣整體修繕,戲樓座東朝西為磚木殿宇式結構,平面呈凸形,外形是大屋頂,正臺屋面采用橫梁架設向外延伸屋檐,梁椽起翹,高出屋面,發(fā)八角臺頂。后臺三間通闊14.5米,進深五檁4.6米,高7米,兩側(cè)是化妝間,后臺柱礎為明代石礎。前臺面闊6米,進深五檁5.6米,頂高7.2米,臺高2.3米,臺前檐柱高達5.5米,左側(cè)另架子臺,供樂隊演奏,舞臺……[詳細]
武進白龍廟
  白龍廟位于武進區(qū)橫山橋鎮(zhèn)橫山風景區(qū)紫霞峰南坡黃貓嶺(傳說嶺前有一黃貓,白天吐金子,夜晚吐銀子,后稱黃貓嶺)之東,坐北朝南,亭臺樓閣,依山而建,山環(huán)水抱,氣勢非凡,候鳥云集,四季花香鳥語,真可謂人間之佳境。為紀念白龍娘娘,里人募集財物,大興土木,擴建道觀,供奉其身,名曰潛靈觀,后改名潛靈廟、龍母廟、白龍廟。明成化七年(1471)重建。明嘉靖十年(1531)六月,大旱,蝗飛蔽天,欽差郡守親臨白龍廟,虔誠祈禱,歸途即降大雨,三日不息,遠近沾溉,秋歲大熟。官紳以神為靈又擴建,并立碑為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道光十二年(1832)均重修。咸豐十年(1860)廟毀于戰(zhàn)火。光緒四年(1878)在廢址上重建,十年建成(據(jù)仇氏宗譜),總占地達3萬余平方米,乃常武城東之冠,建有玉皇殿、圣母殿、東岳殿、十王……[詳細]
溧陽報恩寺
  報恩寺為溧陽名寺。舊寺座落在溧城外黃家村,新寺座落在秀麗的天目湖畔。舊寺古色古香。新寺泰國式風格,四周林木參天,臨于煙波浩淼的天目湖北側(cè)。報恩寺點綴其間,給人世外桃源,人間仙境的美妙感覺。新舊兩寺重建于1994年,新寺占地面積33350平方米。報恩寺歷史變遷:報恩寺之名,系取自《佛說心地觀經(jīng)》和《大方便佛報恩經(jīng)》中“報父母恩、眾生恩、國土恩、三寶恩。”禪寺始建于南朝梁代梁武帝蕭衍天監(jiān)(公元502年-519年)年間。原址在溧城西北50華里處,在今上興、上沛鎮(zhèn)一帶。報恩寺的建立正值佛教鼎盛時期。南朝宋、齊、梁、陳各代皇帝都篤信佛教,佛教幾乎成了“國教”。梁武帝信佛教,曾4次舍身于建康(今南京市)城中最大的寺院同泰寺。他對佛教的推動發(fā)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唐詩人杜牧曾歌吟:“南朝三百六十寺,……”……[詳細]
禮嘉雙橋
  禮嘉雙橋位于常州市武進區(qū)禮嘉鎮(zhèn)老街,禮嘉雙橋為兩座平板石梁橋,是兩座一橫一豎相毗鄰的石橋,跨興隆河,其中東西走向的叫禮嘉橋,南北走向的叫太原橋。禮嘉雙橋是常武地區(qū)少見的保存較為完好的具有雙橋首尾相接的單孔石梁橋,這種橋制橋型在常武地區(qū)絕無僅有。禮嘉橋原名李家橋,始建于明洪武年間。禮嘉橋既是橋名,也是鎮(zhèn)名。禮嘉橋鎮(zhèn)建于何時,因何得名,自古而今,缺少文字記載,然眾說紛紜。不論宋朝的咸淳《毗陵志》或明朝的成化《常州府志》,都無“禮嘉橋”或“李家橋”。只載有周陳、都浜、秦巷等里名,而這幾個里就在禮嘉橋之周圍。據(jù)禮嘉數(shù)十家宗譜詳核,在清朝雍正七年(1729)以前,稱“禮嘉橋”為“李家橋”。以“李”勘其由來,最早來此地的李姓為李華一。明代洪武元年(1368),李華一(字樂耕)從興化遷居禮嘉都浜里(即今禮……[詳細]
橫林趙氏宗祠
  橫林趙氏宗祠,號永思堂,位于武進區(qū)橫林鎮(zhèn)趙家塘,祠始建于元至正十年(1350)。明萬歷八年(1580),因第十世趙士立無后,捐獻家產(chǎn)建成大祠堂(即今址),此后數(shù)百年間曾多次整修。2013年3月祠堂再修竣工,4月4日舉行祠堂竣工慶典。趙氏宗祠坐北朝南,三進三開間六檁,硬山式磚木結構,三進屋脊各有特色,第一進為哺雞脊,第二進為夔脊,第三進為龍脊,屋脊的兩頭做成龍鳳鳥獸圖形,保留了明清風格。趙氏宗祠占地面積588平方米,建筑面積219平方米。祠堂南眺無錫陽山,北望清明山,堂前還有一條清澈的河浜,真是一處風景佳地。橫林西蓋趙氏是宋太祖趙匡胤次子燕王趙德昭的后裔,始遷祖趙孟堙是趙德昭十一世孫,元朝時趙孟堙居浙江臨安府,任官揚州司戶、高郵州參軍,與湖州著名書法家趙孟頫同宗同輩。據(jù)《毗陵西蓋趙氏宗譜》記載……[詳細]
洪亮吉故居
  洪亮吉故居位于常州市延陵中路西獅子巷南口。1987 年12 月,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洪亮吉故居坐北朝南。系乾隆四十八年(1783)洪吉亮用陜西巡撫畢沅所贈銀兩購買的宅第。是年十月初三,洪亮吉移居此宅。嘉慶八年(1803),洪亮吉在宅中增辟曙華臺、更生齋,并于西圃小筑泉石,由疊石大家、邑人戈裕良為其堆砌假山。原宅第一進已無,第三進在抗戰(zhàn)期間被焚燒,尚存第二進西首“風雪授經(jīng)堂”三間,“更生齋”位于第二進東側(cè),第四、五進(均面闊五間)基本保存舊觀。現(xiàn)留第五進內(nèi)宅平屋五間。1993 年至1994 年,將留存故居建筑移建到離原址東北50 米的第二十四中學南隅,辟為洪亮吉紀念館。移建后的建筑在東獅子巷20 號,有房屋三進,坐北朝南,占地面積343平方米。洪亮吉六世孫、中國早期電影開拓者……[詳細]
錢一本墓園
  錢一本墓園位于常州市武進區(qū)雪堰鎮(zhèn)城灣山梅園嶺西側(cè),東、西、北三面環(huán)山,南部為平地,可眺望太湖。1958 年,因當?shù)匦藿ㄋ畮欤沟啦糠质瘶嫾粨p壞壘砌水閘,墓園大部分被淹沒在水庫中。近年水庫廢棄后,墓園重新從水底暴露出來。2011 年至 2012 年,為配合基本建設,南京博物院、常州市考古研究所、武進區(qū)博物館組成聯(lián)合考古隊,對該墓園進行搶救性考古發(fā)掘。墓園坐北朝南,中軸線方向為北偏東30°。平面呈側(cè)“凸”字形,南北長 160 米,東西最寬 70 米,總占地面積 8042 平方米。結構清晰,建造時經(jīng)過精心規(guī)劃。墓園因地勢而建,從前往后逐步升高,高低有別,層次分明。清理出望柱、牌坊、神道、泮池、圓形臺階、祭臺、墓葬、圍墻等遺跡20余處,從望柱、牌坊經(jīng)神道、石橋直達墓葬,一線相貫,疏密有致。墓園布局……[詳細]
五七農(nóng)場排灌東站
  五七農(nóng)場排灌東站位于常州市武進區(qū)延政西路北側(cè),橫亙于十字河南北兩岸,建于1971年,為一座水泥磚砌建筑,集排灌、通航功能于一體,建筑面積約 500 平方米。下層為水閘,上層為排灌站,樓頂中部有水泥質(zhì)橋拱形匾額,楷書“武進縣五七農(nóng)場排灌東站”十一個繁體大字,左右各有一根立柱,柱頂塑成紅旗招展形狀,柱體有楹聯(lián)一副:“天翻地覆慨而慷,虎踞龍盤今勝昔”。武進滆湖北端的沿湖圩區(qū)圍墾耕地面積近兩萬畝,每年排澇壓力較大。自民國時期開始,圩區(qū)逐漸開始嘗試以機電灌溉農(nóng)田,但應用較少,大部分還是潮水自留灌溉,或者依賴人力、畜力的龍骨水車,這種原始的灌溉方式揚程低、排水量小,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受到很大限制。1954年農(nóng)業(yè)合作化后,武進縣開始大力發(fā)展機電灌溉事業(yè),圩區(qū)也建設了大量機電排灌站,灌溉效率有所改善。1964 ……[詳細]
石佛新橋
  石佛新橋位于常州市鐘樓區(qū)鄒區(qū)鎮(zhèn)新橋村前巷村民小組石佛寺旁,東西向,跨新浦河,是一座三孔石柱石梁橋。石佛新橋舊名四平橋,后因橋旁為石佛寺,改名為石佛新橋。石佛新橋始建年代不詳,重建于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石佛新橋為金山石質(zhì),橋面由9塊條石組成,每節(jié)用并列的3塊條石拼合成。橋長26米,寬2.8米,橋面兩邊有石橋欄,高0.5米,厚0.2米。河中兩排橋柱支撐橋面重量,每個橋柱由4根立柱和一道橫梁條石(承重梁)組成,兩岸的實體橋墩也各有一道橫梁條石,4根橫梁條石長度超出橋面寬度,類似四對橋耳,這種做法在梁橋中比較常見。農(nóng)村一般的平板石橋是沒有護欄的,這座橋卻用6塊條石做成護欄。橋面麻石側(cè)面刻有“重建石佛新橋,光緒丁酉年孟春月”字樣。橋墻由青石搭成,石縫間有水泥和石灰,起到連接石頭、固定橋墻的作用……[詳細]
大運河常州段
  大運河常州段西至武進與丹陽交界的荷園里,東至武進和無錫交界的直湖港,全長45.8公里,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最早開鑿于春秋時期,也是最早開鑿的江南運河段落。2006年京杭大運河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將浙東運河、隋唐大運河與京杭大運河合并公布為“大運河”。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正式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其中江南運河常州城區(qū)段,西起連江橋、東至東方大橋,長約23公里,被列為世界遺產(chǎn)大運河的27段河道之一。江南乃“水鄉(xiāng)澤國”,也是運河起源之地。相傳早在商朝末年,吳泰伯在無錫梅里一帶開鑿運河以灌溉、排洪。春秋末年,為滿足西征北伐軍運之需,胥浦、胥溪等多條運河相繼開鑿。周敬王二十五年(前495),吳王夫差剛剛即位,便主持開鑿了自蘇州望亭經(jīng)常州奔牛、由孟河出長江的運……[詳細]
禮嘉王氏宗祠
  禮嘉橋王氏宗祠位于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禮嘉鎮(zhèn)魚池村,始建于明崇禎年間(1628—1644),清雍正年間(1723—1735)增建后進,嘉慶十四年(1809)改建宗祠,在舊址上擴大祠堂規(guī)模,歷時8年建成。禮嘉王氏宗祠,歷史比較悠久。據(jù)《周陳王氏宗譜》記載,中沙禮嘉王氏是周陳王氏是隨北宋南渡而來到武進禮嘉的。中沙周陳王氏是北宋宰相王旦(王文正公)一脈的后裔,而王旦的父親王祜(王晉公)曾在北宋初年任兵部侍郎。當初他曾“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孫必有為三公者。’”大文豪蘇東坡收入《古文觀止》的名篇“三槐堂銘”說的就是這件事。以后,王氏子孫不論遷徙何處,如建宗祠就都取名“三槐堂”。王氏宗祠原為五楹四進,中間有一個大天井,是經(jīng)典的歇山式徽派建筑。歇山式建筑在我國古代運用很多,它指的是廟宇殿堂的屋頂形式,即……[詳細]
溧陽新四軍指揮部舊址
    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座落在溧陽市水西村。該館原名為“新四軍水西村革命舊址保管所”,成立于1979年11月23日。1984年9月25日更名為“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舊址陳列館”,1994年8月1日改用現(xiàn)名,隸屬于溧陽市文化局。  1938年夏,新四軍第一、第二支隊先后挺進蘇南敵后,開展抗日游擊戰(zhàn)爭,次年11月,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在水西村成立,統(tǒng)一指揮第一、第二支隊和地方抗日武裝,鞏固和發(fā)展了蘇南抗日根據(jù)地。1979年7月9日,溧陽地區(qū)發(fā)生中強度地震,尚存的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司令部、政治部戰(zhàn)地服務團等6處舊址遭到破壞。為了緬懷革命前輩的豐功偉績,繼承和發(fā)揚新四軍的革命精神,同年在溧陽市委、市0的直接領導下,重修這些舊址,同時建立保護管理機構。1982年3月25日,江蘇省人民0將“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舊……[詳細]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在线电影日韩亚洲中文久 | 三a视频在线观看日本 | 曰韩欧美中文字幕精品区 | 偷偷久久久久久网站 | 亚洲精品少妇久久久久久 | 亚洲国产日本午夜a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