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西壯族自治區 > 崇左市旅游

崇左市文物古跡介紹

江西岸遺址
  江西岸遺址是位于廣西扶綏縣城左江北岸的一處史前遺址,該遺址位于扶綏縣新寧鎮一帶左江拐彎處的北岸,在一個半島上,與縣城隔江相對。 2014年年4月以來,為配合廣西郁江老口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對敢造遺址、江西岸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并取得重要考古成果。在遺址中,發現了墓葬、石器、陶片、青銅器和動物骨骼等文化遺存,其中不乏珍奇之處。 發掘中還發現了大石鏟和青銅器這兩個時期的文化遺物,例如發現了一件殘缺的青銅矛。成為了解廣西史前文化的內涵、特征和發展序列提供了重要資料。大石鏟是廣西最具特色的文化遺物之一,但除了石鏟外少有其他遺物遺跡可供佐證此次敢造遺址發掘出土的材料和明確的地層疊壓關系,這為破解廣西史前文化的內涵、特征和發展序列提供了重要資料。……[詳細]
右輔山古炮臺群
  右輔山古炮臺群右輔山又稱為金雞山,位于友誼關西側,海拔511米,西南兩面為懸崖峭壁,山勢險峻。其山頂有3個山頭,呈鼎立之勢,為守關之兵家要地,歷代均設重兵把守。登上此山可一攬中越邊界方圓數里迷人的風景。中法戰爭鎮南關大捷后,蘇元春為了加強中越邊境防務,選此山營造了三座炮臺,名為鎮北、鎮中、鎮南臺。炮臺倚山勢而建,均以青石砌就,嚴絲合縫。各炮臺除配置有一門可旋轉180o的德制十二生大炮外,還分別筑有地下營壘,用以屯積糧草彈藥和士兵居住。1907年,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在金雞山舉行了震驚中外的鎮南關起義,這是孫中山先生一生反清革命生涯中唯一一次親自指揮,并參加戰斗的起義。1981年,右輔山古炮臺群被列為廣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會仙巖摩崖造像
  會仙巖摩崖石刻造像:位于廣西崇左大新縣雷平鎮安平村完小200米的山腳一個巖洞里。總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會仙巖創于明代,鼎盛于清代,巖洞內原來塑造有塑像,石刻造像,玄天大帝、文昌帝君、四大金剛、十八羅漢等幾十尊人物造像、以及文人騷客的詩文題詞數篇。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到粵西地區考察時路過此地曾游覽過會仙巖洞,并留下墨跡兩處,上世紀六十年代巖洞內的石刻造像、詩文慘遭毀滅。現在盡存六組石刻造像和十多篇模糊不清的石刻詩文,對研究當地的土司文化以及社會具有重要歷史價值!2017年被公布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整座會仙山巖洞為中心,向四周外延50米范圍內。建設控制地帶:與保護范圍同界。……[詳細]
24、法式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法式樓
  法式樓“法式樓”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級文物,被列為自治區重點保護文物之一。該樓建于1914年,是當年清政府設在憑祥“鎮南關”對訊分署的辦公地點,樓房占地面積為200多平方米,高兩層,由當時法國工程師所設計。樓體結構復雜,樓邊鑲嵌的花草圖案精美,壁面塑畫高雅,不愧是一尊精美的藝術珍品。但由于該樓建設年代久遠,樓房地基逐漸下沉,樓房已出現多處裂縫。特別是樓房久經風吹雨打,表面已變得灰暗,污跡斑斑,不少的地方長出青苔。為了拯救這尊藝術精品,還其昔日風采,國家文物局決定投資35萬元,對其進行全面維修,維修工作由自治區文物維修專業隊負責承擔。目前,維修正在緊張地進行之中。不久,一道亮麗的風景又將重新展示在游人面前。……[詳細]
寧明鎮寧炮臺
  鎮寧炮臺位于寧明縣寨安鄉安陽村枯號屯東側的牛頭山上,當地人稱牛頭山炮臺。鎮寧炮臺建于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平面呈正六邊形,邊長20米,高6米,占地面積1100平方米,整座炮臺用紅砂巖料石壘砌而成。炮臺大門面朝西北,門額青石匾陰刻“鎮寧臺”三個楷體大字,兩旁刻款“光緒二十年孟春月”和“毅新副左營監修”等字樣;門外約16米處建有一字照壁,照壁居中嵌青石,豎刻楷體“一品當朝”四字。炮臺分一二兩層,一層有兵房、彈藥庫、神龕、天井和臺階;二層有炮位、指揮臺、戰壕和垛墻。目前,原炮位上殘存一門鐵質克虜伯大炮, 于2019年進行炮臺維修時得以恢復。……[詳細]
黃善璋墓
  黃善璋墓(包括武官墓文官墓及周圍黃氏土司族人墓)位于明江機場附近,是北宋永平寨(今寧明一帶)首任土官黃善璋的陵墓,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黃善璋墓是廣西宋代時期土司制的縮影。廣西的土司文化素有“北祠南墓”之稱,“北祠”指祈城縣莫氏土司祠,“南墓”就是寧明縣“黃善璋墓”。陵墓規模宏大,為廣西土官墓之最,原有神道、華表、轅門、石獅、石馬、石羊、石俑(有文武之分)等等,文物豐富,價值極高。黃善璋墓園,所遺存的石雕像造型古樸、風格獨特,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較高,被史學家稱為壯族的“兵馬俑”。……[詳細]
大青山起義舊址
  大青山起義舊址,位于龍州縣龍州鎮彬橋鄉先鋒農場大青山分場。建于1933年,原為國民黨大青山“龍州林場”。是一座泥沖墻硬山頂木結構兩層建筑,三開間,面闊18.2米,進深18.4米,高7.9米,檐口高4.1米,占地面積293.32平方米,建筑面積約400平方米。1947年中共左江工委在此領導大青山起義,全俘偽場長、林警隊長和十多名林警。大青山起義是解放戰爭時期左江地區革命由隱蔽到公開武裝斗爭的標志。起義勝利后,中共左江工委便以大青山為中心,建立革命根據地。1986年5月24日公布為龍州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28、蓉峰塔
蓉峰塔
  在寧明縣城西北郊不遠處的田垌間,矗立著一座巍峨雄偉的古塔,它就是寧明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崇左第一高塔——蓉峰塔。蓉峰塔始建于清朝道光年初。塔高40余米,共五層,為八棱實心青磚結構,塔基由方石塊砌成。塔門題有“蓉擎岳峙千重艷,峰接奎垣萬丈光”的對聯。從二層起,匾額分別題為“珠聯”、“璧合”、“梯云”、“取月”。塔尖葫蘆狀,瓦檐六角各垂風鈴,微風吹來,叮當作響。塔內有樓梯直通頂層。塔旁有一棵百年古榕,綠色枝葉攔腰將塔擁入懷中,形成樹抱寶塔的奇景。塔東二里,有東湖,夕陽西下之時,塔影落在湖面上,形成“巨椽沾墨”的奇觀。該塔以荷花的別稱芙蓉而取名“蓉峰塔”,意為“荷葉開花出人才”,寧明也因此雅稱為“荷城”。……[詳細]
越南邊界戰役陳賡指揮所舊址
  越南邊界戰役陳賡指揮所舊址,位于龍州縣下凍鎮布局村江巷屯017號。該房屋坐西南向東北,兩開間兩層穿斗結構瓦房,面闊5.83米,進深10米,占地面積116.6平方米。1950年1月底,胡志明主席秘密訪問中國,請求援助。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做出全面援越的重大決策。1950年7月,陳賡將軍入越,協助越南人民軍組織指揮邊界戰役,掃清邊界敵人,以打通中越陸路通道。陳賡將軍和胡志明主席與越-隊參謀部多次在此研究作戰方案,指揮戰斗,取得了邊界戰役的勝利。2012年5月4日公布為龍州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珠山巖畫
  珠山巖畫位于寧明縣城中鎮珠連村珠山屯西南面400米處,繪制年代為戰國至東漢時期。巖畫分南峰、北峰兩地點,是左江支流明江流域最上游的一個巖畫分布點。珠山呈南北走向,兩峰東邊臨江,形成斷崖。面江峭壁比較平整,南峰高約120米,北峰高約100米。巖畫分布在兩峰臨江的崖面上,畫面寬約400米,由多幅獨立的圖畫組成,由于巖表受到嚴重風化剝蝕,部分圖像已漫漶不清,難以辨認,現存人像169個,動物圖像15個,銅鼓圖像10個。2014年公布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龍峽山巖畫
  龍峽山巖畫位于寧明縣城中鎮珠連村馱河屯東南400米處,繪制年代為戰國至東漢時期,巖畫分兩個地點,第一地點位于龍峽山西南面崖壁,距明江約有100米,巖畫距地面高約65米,畫面約20平方米,可看到圖像有12個,6個較完整,皆側身人像;第二地點在龍峽山西面臨江崖壁上,巖畫距地面約60米,圖像50個,其中人像44個,動物圖像3個,銅鼓圖像2個,船圖像1個。2014年公布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上金漢代庭城遺址
  上金漢代庭城遺址,位于龍州縣上金鄉聯江村委會舍巴屯東北面約500米。該遺址地處河岸三級臺地上,東西長49—61米,占地面積約3600平方米,文化堆積層厚度0.45米—1.7米,遺物豐富。地面發現繩紋板瓦、筒瓦、陶罐殘片以及石斧、石砍砸器等,是廣西西南地區首次發現的漢代遺址,填補了該地區漢--古的空白,為研究漢代廣西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2012年5月4日公布為龍州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扶綏財神廟
  財神廟位于扶綏縣龍頭鎮龍頭村興龍屯,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1年),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歷史。布局為二進院落,建筑面積67.71平方米,座東向西,面闊三間,磚木結構,單檐硬山頂,博古脊,青石四角柱礎,墻上繪有彩畫,雕有灰塑,風格古樸。廟內存有 “圣旨”石刻一通,高1.21米,寬0.72米,厚0.12米,左右各雕有一條長龍,龍首遙相對望,雕刻精美,是左江流域保存最完好的財神廟。……[詳細]
高山巖畫
  高山巖畫位于寧明縣城中鎮耀達村瀨江屯北面500米處的明江東南岸拐彎處。山有兩峰突起,臨江崖壁陡直峭立,北峰高300米,面江山壁東西長約250米;東峰高約200米,面江山壁南北長約170米。高山巖畫繪制年代為戰國至東漢時期,共有巖畫300多個,其中北峰有191個人像;東峰有人像41個,鼓10面,羊角鈕鐘一組。2014年公布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印度支那共產黨秘密聯絡站舊址
  印度支那共產黨秘密聯絡站舊址位于龍州鎮營街81號,時代為民國。印度支那共產黨秘密聯絡站舊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東面從79號民居至71號民居的碼頭邊31.8米;西面從83號民居至101號民居59米;南面從79號民居至101號民居向南各劃一條50米直線后的范圍內確定為保護范圍。保護范圍四周各外延10米為建設控制地帶。……[詳細]
上英恐龍化石遺址
  上英恐龍化石遺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山圩鎮那派村南一公里。該遺址發掘出土的化石標本主要有廣西亞洲龍牙齒一枚和部分骨架,屬新種晰腳類恐龍;扶綏中國上龍的牙齒五枚以及部分瓣腮、鱗片、骨板、其他伴隨的水生動物化石。2001年出土的“一窩三龍”恐龍化石是目前世界上出土最高大、最完整的晰腳類恐龍化石。……[詳細]
同正石鏟遺址
  同正石鏟遺址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中東街東面2公里處。1960年發現,1973年發掘,揭開面積約50平方米。出土石鏟100多件,其中40多件較為完整。遺址中文化層的遺物均為石鏟,大部分通體磨光,堆放較有規律,即幾件并排,刃部朝天,重疊排放,間襯以小石鏟或殘鏟片,石鏟均無使用痕跡。同正石鏟遺址是1963年文物普查時發現,主要分布于同正分場南150米及東南1000米的南區2號地。因為耕作,大量文化遺物暴露于地表,集中分布在長寬各約10米的范圍之內。1978年春,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考古隊發掘約50平方米,文化層出土的器物全是石鏟,有成品、半成品、原始材料。但多數是石鏟及半成品。較完整的石鏟,共40多件,頁巖磨制,其形制多為梯形,少數為長方形。石鏟最大為長66.70厘米,寬44.80厘米,厚2.1……[詳細]
越南民族解放同盟海外第一辦事處舊址
  越南民族解放同盟海外第一辦事處舊址位于龍州鎮龍江街16號房屋,時代為民國。越南民族解放同盟海外第一辦事處舊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東面16.8米,西面20米,北面從文物本體外延20米,南面與鐵橋頭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相連接的范圍為保護范圍。保護范圍四周各外延10米為建設控制地帶。……[詳細]
53號界碑
  53號界碑53號界碑位于德天瀑布景區內,該碑是1896年清政府所立,上刻:中國廣西界,并附法文(當時越南為法國殖民地)。界碑正面所對的土地是越南的領土,背面所對即是我國領土,界碑前后100米內為兩國的邊境緩沖區,是可以允許往來的。因歲月的侵蝕,碑已有破損,但更顯其滄桑。……[詳細]
戴志敏烈士陵墓
  戴志敏烈士陵墓位于雷平鎮公益村東面的黑水河畔。1979年1月建成,同年5月重修。陵墓、墓碑均用水泥建成,周圍樹有鋼筋水泥花欄桿。每逢清明節和“五四”青年節,當地干部和群眾、青少年、學校師生都分別到此祭掃烈士墓,開展各種紀念活動,緬懷革命烈士。……[詳細]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欧美一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综合激情丁香久久狠狠 | 中文字幕人妖一区二区 | 亚洲免费a在线观看 | 中文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欧美 | 日韩精品一级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