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 > 莆田市 > 仙游縣旅游

仙游縣文物古跡介紹

1、龍紀寺 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紀寺
  龍紀寺位于蓋尾鎮后山村院里自然村,始建于唐,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由瑞義祖師重建六角亭(包括玉帝殿、鐘鼓樓等)和佛祖殿。當代陸續新建岳帝廟、觀音亭、仁孝堂、哪吒廟和老人活動中心。坐北向南,通面闊40.1米,通進深32.5米,總面積1303平方米。六角亭重檐歇山頂,抬梁穿斗木構架。為六面坡頂式,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明間正中為八卦藻井,刻工精巧,獨具一格。殿外側六角壁上設有羅漢龕,供奉祀清末德化瓷雕五百羅漢。(形象生動,工藝精美,為十分寶貴的文物)佛祖殿中奉釋迦牟尼佛像,殿前立一對浮雕龍柱和一個浮雕盤龍石臺。六角亭、佛祖殿面積共1303平方米。該寺院規模較大,保存完整,是當地清代寺院的代表,是研究寺院建筑藝術的實物資料。龍紀寺2005年公布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紅軍第108團舊址
  紅軍第108團舊址位于莆田市仙游縣鐘山鎮麥斜村麥斜巖。1930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第207團在莆田建立后,中共仙游縣委也開始走上創建紅軍隊伍的道路。同年9月,中共仙游臨時縣委通過多種渠道,籌集了10多支長-,組建了一支紅軍游擊隊。10月,游擊隊決定利用善化民防團團長大宴土豪劣紳之機襲擊善化民團總部,奪取-支彈藥,此役,游擊隊擊斃團丁4人,擊傷3人,繳-20余支,-千余發。戰斗勝利結束后,游擊隊向群眾作革命宣傳,并散發傳單,張貼標語、布告。隨后,游擊隊撤離到興太山區麥斜巖山腰上的麥斜巖寺,宣告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108團,由黃英任團長,林植任政委,并決定以麥斜巖為根據地,開展武裝斗爭和土地革命,以便同莆田的廣業、常太根據地連成一片。紅軍第108團的成立,使仙游自建黨以來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武裝,在仙游……[詳細]
仙游學生革命活動據點舊址
  仙游學生革命活動據點舊址位于莆田市仙游縣鯉城街道師范路1號。1929年春季開學以后,仙游現代中學一批進步學生在中共仙游黨、團組織的引導下,先后參加抗捐抗稅等革命活動,--持續不斷。現代中學的--是五四運動以來仙游--的一面旗幟。張兆漢、羅迎祥、黃明、張啟基(女)等仙游縣早期共產黨、共青團組織負責人均是在現代中學讀書期間參加革命活動的進步學生。黃棋、張霞等教師也是地下黨組織的成員,他們爭取了校長黃良駿的支持,以教書為掩護,推動了現代中學的--。1932年,仙游縣黨、團組織缺少經費購買油印機,為了革命宣傳工作需要,現代中學幾位進步學生巧妙地把學校中的兩部油印機先后“送”出來,其中一部藏在二年級學生何慶烈家中。學生利用晚上時間刻寫、印刷革命傳單,之后在城關、郊區分頭散發或張貼,有力配合了農民抗捐抗……[詳細]
中共仙游上宮支部舊址
  中共仙游上宮支部舊址位于莆田市仙游縣游洋鎮興山村上宮自然村。1927年4月8日,莆田發生國民黨---事變,中共莆田特區委機關被查抄,區委書記陳國柱經莆田常太轉移到仙游興太山區上宮掩蔽。陳國柱到上宮后,利用當地農民生活艱辛、反抗意識強的有利條件,進行革命宣傳,開展建黨工作。他先后吸收了當地進步農民林錦棠、林步庭等8人加入中國共產黨,并于1927年4月底在上宮馨山書院成立仙游境內第一個黨支部——中共上宮支部,書記林錦棠,隸屬中共莆田特區委領導。中共仙游上宮支部成立后,通過創辦夜校進行馬列主義教育,向農民宣傳反帝、反封建、反軍閥統治的革命思想,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覺悟;發動農民組織農會,開展減租抗稅斗爭,開創古邑第一個紅色基層村,為推動仙游革命發展起了積極作用。中共仙游上宮支部舊址馨山書院,始……[詳細]
仙游黨組織革命活動據點舊址
  仙游黨組織革命活動據點舊址位于莆田市仙游縣榜頭鎮后莊村竹莊自然村。榜頭鎮竹莊小學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從五四--以后,一批地下黨人和進步教師在竹莊小學,以教書為掩護,從事革命少活動,為建立新中國作出了貢獻。1928年4月下旬,中共仙游縣委在東鄉組織農民反抗煙苗捐斗爭,竹莊小學師生是這場抗捐斗爭的一支重要力量。5月4日,該校青年教師黃今秀帶領學生踴躍投入由王于潔、林步云、鄭珍等組織的搗毀壩下煙苗稅館、斗爭捐稅員的農民暴-動-行列。國民黨仙游縣政府于同年5月10日派兵鎮壓東鄉農-動,黃今秀不幸被捕,于同月11日被秘密殺害。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員林步云、歐元青等進步教師在竹莊小學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上級黨組織介紹新四軍干部、參加過上饒集中營赤石暴-動-的季音,以及柯昆山等人在竹莊小學隱蔽。解放戰爭……[詳細]
莆田塔斗山
  塔斗山位于楓亭鎮東北面,海拔118米,面積700多畝,其山形似螺,亦稱青螺峰。山頂矗立一座建造于宋代初期的石塔,名天中萬壽塔,俗名青螺塔,也叫望海塔,塔形像西班牙國王阿育王王冠,名聞海內外。該塔于1981年被省政府列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塔西有建于唐宋年間的文昌閣、會心書院、崇正祠等。登上塔斗山山頂極目遠眺,惠安的南莊、莆田的東沙、楓亭鎮區歷歷在目;海水、礁石、沙灘、紅日、漁舟盡收眼底;楓慈溪和滄溪會流,似白帶環腰。塔斗山北背梅嶺,西犄大帽,南望天馬,東臨大海,似鶴立雞群。民族英雄戚繼光在楓亭抗擊倭寇,曾登目斗山攬勝,縱觀滄海,揮筆賦詩。南宋理學家朱熹在隱晦合講學,并手書敬義堂匾額。明朝三保太監下西洋曾兩次在太平港避風。宋端明殿學士蔡襄、宰相蔡京,……[詳細]
中共上宮支部舊址
  中共上宮支部舊址位于福建省仙游縣游洋鎮興山村。民國16年(1927年)4月中旬,中共莆田特區委書記陳國柱(廖華),在興太上宮馨山書院建立仙游縣第一個黨支部——中共上宮支部。該書院系清代建筑物,土木結構,位于馨山山頂。1989年11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游洋鎮的興山村有一座古香古色的書院——馨山書院。馨山書院始建于明初,是為了紀念南宋文天祥和岳飛而建。歷史悠久,是興化地區興學的搖籃,它是莆田市北部山區創辦最早的一所書院,也是莆田市四大書院之一。它又是閩中著名的革命的圣地。馨山書院屢經劫難數次遭到破壞,經后人數次重修現仍處于興角山下,并保有良好面貌。當地政府、黨委對其實施各種重點保護,并被命為愛國教育基地。中共仙游縣第-支部于1927年4月在馨山書院內成立“中共上宮支部……[詳細]
龍華雙塔
  時代:宋清地址: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相傳隋朝游僧葉惟勝云游四方,見龍華地界之寶幢山煙花茫茫,景色秀麗,就在山下結茅為廬,修禪悟道。因德行高尚感動七佛現形下聽。為廣泛弘揚佛法,葉惟勝奉命奠基建寺。經過六十載營造,建了佛殿、戒壇、法堂、金剛殿、天王殿、護界祠、藏經閣、伽藍殿、山門等九座殿堂。因有“雙龍獻花”之奇,遂定名為龍華寺,龍華之名也由此而來。宋徽宗大觀年間(1107—1110),邑人郭勇為母祈壽,于母古稀,八秩大壽而兩次在龍華寺前捐資興建石塔兩座,以表孝母之心,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竣工。此雙塔稱龍華雙塔。氣勢雄偉壯觀,構造巧奪天工,在古建筑史上可稱奇絕。東塔和西塔都是仿木樓閣式建筑。經丈量西塔底層八面,每面寬3.7米,塔身正東西外徑為8.8米,正南北同,求得塔身占地面積為64.5平……[詳細]
德興張英故居
  德興張英故居位于仙游縣大濟鎮坑北村德興 5~6 號,張英(1919~1984年)字千子,仙游人,曾任福州工藝美術研究所研究員,福州第一脫胎漆器廠技術員,福州畫院畫師,拜閩派代表畫家李耕先生為師,創作大型漆畫《松青鶴白東方紅》、《松鶴》等,擅畫人物、山水、花鳥。故居始建于清道光 十二年(1849年),由上下座建筑組成,上座建筑坐東朝西,占地面積約 473.61 平方米。懸山頂,山墻擱檁結構,下座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1995.75平方米。懸山頂,山墻擱檁結構。上下座建筑廊墻均保留清代博古、花卉紋等精美紅磚雕,前廊有清代雕刻精美的門簪、垂蓮懸柱和檐梁,以及門枕石、石圭腳和石墻裙等。建筑內布局大小 18 個天井,建筑規模宏大。雖有重修,基本保持原樣式原風格,是研究仙游地區民居建筑的重要實物資料,……[詳細]
仙游文廟
  時代;清仙游文廟位于仙游縣鯉城街道辦城內社區師范路1號。文廟規模宏大,明代正殿祀孔子,殿左右的兩廡祀先賢。殿之后明倫堂,堂之東西是日新、時習兩所為師儒講道之處。原來堂前左右廊,繪畫林放至秦冉洎冕服等圖。明代于兩廊后建書齋十間。仙游文廟自遷建今址后,幾經興廢,歷有重修。現廟總占地8000平方米,存清乾隆年間重建的戟門、丹墀、拜臺、大成殿和兩邊廊廡,近年又依舊制復建綽楔門、大埕、泮池、集賢堂、明倫堂等建筑,恢復了昔日文廟的原貌。主體建筑大成殿,面闊5間,進深3間,重檐歇山頂抬梁穿斗結構,為招梁與穿斗混合結構的殿堂建筑。屋脊上飾以灰雕雙龍,脊屏則施以彩繪游鱗飛鳳等。殿內當心間頂部是呈穹窿狀的施重拱的藻井,飾以花紋、雕刻,精致華美。左右次間頂部和前廊頂部作平棋天花,亦賦彩華麗。整座殿的梁架、斗拱、駝……[詳細]
大埔城戰斗舊址
  大埔城戰斗舊址位于莆田市仙游縣園莊鎮高峰村寨里自然村。1949年5月20日,國民黨-武裝進攻慈孝游擊區。由于慈孝游擊隊只有30多人-,武器彈藥少,勢單力薄,遂派人趕往惠安聯絡,請求惠安縣游擊大隊支援。當天,惠安游擊隊在中共惠安縣工委書記朱漢鷹的率領下向慈孝行進,與慈孝游擊隊匯合,在義路前梧村稍事休整后,登上大埔城對面的半嶺山,準備攻打國民黨-武裝駐地大埔城。當晚9時多,游擊隊埋伏在大埔城外密林里待命,11時行動開始,一時間,處于崇山峻嶺中靜謐的大埔城內外,陣陣-聲與叫喊聲連成一片,震天動地。在這突如其來的猛烈攻打下,國民黨-武裝匆忙應戰,敵軍見游擊隊攻勢銳不可擋,只好邊打邊退,從西門撤出大埔城南逃而去。此役,游擊隊擊斃敵軍數名,繳獲-10多支、-2支、手-2支,游擊隊員負傷4名。大埔城戰斗的……[詳細]
仙游龍華寺
  龍華寺亦稱萬壽禪寺,位于仙游縣龍華鎮燈塔村,離仙游縣城約4公里。龍華雙塔在龍華寺的前面兩側。乞今已有八百九十多年的歷史,比泉州開元寺的東西塔,還早近百年。介紹龍華寺初建于唐垂拱三年(687年),唐宣宗大中初年(847年)賜名“龍華萬壽禪寺”。宋天圣年間,仁宗詔龍華寺和尚雪經入京講道,回寺后擴大建筑規模。宋紹興年間至元至順年間,龍華寺幾經毀壞,幾經重新修建,至元代元貞年間,龍華寺已成為仙游縣第一大叢林,轄11院77庵。當時全縣和尚尼姑約有一千多人,而龍華寺就擁有僧眾近五百人。元末至明、清兩朝,龍華寺又四度興廢。尤其是明嘉靖四十三年,倭寇入侵,寺毀僧散,一片凄涼。明萬歷年間和清順治、康熙年間又重新修建,到了民國末年,龍華寺又幾經荒廢。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1988-1992年),僑僧釋……[詳細]
楓亭麟山宮
  楓亭麟山宮又稱保和堂,俗稱大宮,位于仙游縣楓亭鎮麟山村秀郊自然村。宋代始建,清宣統元年(1909)重建,1981年重修。坐北朝南,通面闊32.4米,通進深26.6米,總面積861.8平方米。為單進廊院式建筑,沿中軸線依次為前殿、天井、左右廡廊、正殿及左右報功堂、崇德堂。前殿面闊三間,進深三柱;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柱,單檐歇山頂,抬梁、穿斗木構架結構。大門前有輝綠巖石雕一對龍柱和一對石獅。龍柱高2.73米,圍長1.75米;石獅與-高1.32米,寬1.73米。龍柱和石獅均為惠安縣清代著名石雕工藝師王成贈雕刻。廳堂兩廂有清代著名畫家林肇祺于宣統元年繪制巨幅壁畫,計19幅。殿堂內的四塊匾“麟山宮”、“麟山古洞”、“麟山書院”、“萬家生佛”均為清代莆田進士書法名家張琴所書。保和堂是當地宮廟的典型代表,……[詳細]
北象山陳氏忠祠
  北象山陳氏忠祠,位于仙游縣菜溪鄉北象山村象坑自然村202號。始建于明代中期,清代重建。坐北朝南偏西,占地面積約204.45平方米,單廊院式建筑,沿中軸線依次由埕、前廳、天井、左右廡廊、正廳及東西護厝組成,前廳面闊五間,進深五檁,中開三門;正廳面闊四間,進深九檁,敞口作廳,后設福堂。懸山頂,抬梁式土木結構。遺留檐柱楹聯“兩朝忠孝山河壯,百代蒸嘗爼豆新”和樣式各異的石柱礎,木構件雕藝精湛。保存基本完整,是研究仙游木雕工藝技術的重要實物資料,也是研究其宗族歷史及祠堂建筑藝術風格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研究價值。2024年4月,被公布為仙游縣第十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地址:仙游縣菜溪鄉北象山村象坑自然村202號。保護范圍:東至自墻外1米陳東勇厝溝界;西至自墻外1米陳玉林埕界;南至自墻外7……[詳細]
莆田三會寺
  位于仙游縣城西5公里龍山下,相傳古時有三龍相會于此,故名。唐景云年間(710-711年)創建,唐會昌年間(841-846年)遭火劫荒廢,唐大中年間(847-859年)重建,恢復了舊時梵宇瓊宮的堂皇面貌。雖幾經損壞,但基本上保持了古時的建筑規模和風貌。現存寺院為明末清襪子重修,有天王殿、大雄寶殿、鐘鼓樓、法堂、僧舍等建筑,規模宏偉。大雄寶殿的梁柱斗拱,基本上保持明代風格。寺內現存文物甚多,其中有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的石槽盆1個,石獅1對,以及元代大德九年(1305年)鑄的大鐘1口。寺內尚有明代和尚秋此(號超國)著的《影月集》以及清代康熙年間寺僧繹斯著的《東林集》等詩集。寺內還有清康熙十二年翰林學士黃起有撰寫的重建三會寺碑文等。福建莆田市……[詳細]
蔡襄陵園
  蔡襄墓位于仙游縣楓亭鎮鋪頭社區錦嶺自然村。蔡襄(1012-1067年)字君謨,福建仙游人。宋天圣八年(1030年)進士。任泉州知州時,主持修建洛陽橋,對溝通福建南北交通起重要作用。工書法,為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有墨跡碑刻傳世。生平著述宏富,后人輯有《蔡襄全集》。成書于嘉祐四年(1059)的《荔枝譜》,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荔枝專著。治平四年(1067年)卒于家。墓地始建于北宋明成化元年(1465),巡撫騰昭為之修墓、建祠、立碑。正德元年(1506)提學副使楊子器重修。1984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拔款按原貌重修,周圍砌磚墻保護。1998年,海外宗親集資重修,并于墓前兩側增建碑亭、碑廊、儀門坊等。墓坐東南向西北,通面闊62米,通進深90.1米,占地面積5586.2平方米。平面呈“風”字形。石構分四級墓埕,……[詳細]
東橋鄭炳晃故居
  鄭炳晃故居位于仙游縣榜頭鎮東橋村環城南街888號,鄭炳晃,仙游科舉史上最后一科秀才,仙游縣首屆政協委員、省文史館員。故居始建于清末年間,坐西向東,占地面積約957平方米,為二進廊院式建筑,懸山造,中軸線上依次為埕、門廳、天井、正廳構成。門廳圭腳上壘砌三層較大素面條石,往上為紅磚交錯壘砌。南側建筑后期改建,北側護厝歇山頂,次間山墻擱檁結構。整個建筑規模宏大、完整,保持了清代仙游地區民居建筑風格,存有清代雕刻精美的檐梁、門枕石、圭腳、柱礎等。該故居對研究其宗族歷史和清代建筑風格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研究價值。2020年12月,被公布為仙游縣第九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地址:仙游縣榜頭鎮東橋村環城南街888號。保護范圍:東至水池自家圍墻界,西至自墻外10米,南至自墻外8米,北……[詳細]
東門石坊
  位于仙游縣城東東門街,由鯉城巨富陳天高始建于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石坊造型奇特,工藝精美,頂端雙龍朝天,具有我國古代宮殿建筑的特色,是古代石雕藝術的精品。碑坊高16米、面寬8米分為三層,上層正中嵌著“玉旨”牌座,左右翼以飛龍繞柱,莊嚴肅穆。中層中間橫嵌著御賜的“樂善好施”橫匾,匾下為三組浮雕歷史人物,兩旁置設兩座玲瓏精巧的小坊亭,精雕忠、孝、廉、節人物像,與上層的“玉旨”牌座交相輝映。下層是建坊者的題名匾,匾下飛龍花紋繡鑲匾緣,綴以舞鳳、金鰲、麒麟,文獅諸圖案,雕刻精細,獨具匠心。三層之下是四根方形坊柱,匝角磨光,頂托起巍峨的牌坊。牌坊四周有石欄圍護,間架有致,結構勻稱,堪稱古代精湛的石雕藝術福建莆田市……[詳細]
仙德游擊大隊駐地舊址玉山祠
  仙德游擊大隊駐地舊址玉山祠位于莆田市仙游縣榜頭鎮望厝村棋桿自然村。1949年8月仙游解放前夕,仙德游擊大隊及-組奉上級指示駐扎榜頭鎮玉山祠待命,期間,中共仙德工委對游擊隊進行整訓,組織大家學習《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宣布進城紀律。8月25日,仙德游擊隊接到通知,開赴城關與仙德工委書記劉佐周率領的永德仙人民游擊隊會師,浩浩蕩蕩進入縣城接管政權,仙游宣告解放!仙德游擊大隊駐地舊址玉山祠,原名云山祠,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建于五昆頭(今榜頭鎮光埔村),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移建此處。1979年10月,重建太子殿,1986年5月擴建兩邊護厝,1988年8月重建觀音殿,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仙德游擊大隊駐地舊址于1984年12月被仙游縣人民政府公布為仙游縣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高陽中共福建省委舊址溫氏宗祠
  高陽中共福建省委舊址溫氏宗祠位于仙游縣石蒼鄉高陽村,年代為1943年。簡介:始建于清雍正年間(1723-1735),1996年修。坐北向南,通面闊16.3米,通進深24.72米,占地面積為403平方米,為單進廊院式建筑,沿中軸線依次為前廳、天井、正廳。前廳面闊三間,進深三柱帶前廊;正廳面闊三間,進深五柱,懸山頂,抬梁穿斗式木構架。為粉碎國民黨頑固派對閩北省委機關的圍攻,中共福建省委機關決定將省委活動中心南移到閩中,1943年10月至12月,中共福建省委機關和閩中特委機關在高陽村活動,10月7日,省委在這發出《關于開展整風運動的決議》。保護范圍: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2018年,高陽中共福建省委舊址溫氏宗祠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亚洲va欧美va国产va | 亚洲高清一线视频在线播放 | 亚洲人成人一区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v在线观看不卡 | 欧美国产日韩a欧美在线观看 | 香蕉在线手观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