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壘地處古絲綢之路新北道和草原絲綢之路的交匯處。
西漢時期,西域有36個國,蒲類國為其中之一,木壘為蒲類國后國(今巴里坤縣為蒲類國前國)。
唐貞觀十四年(640),唐王朝統一了西域各國,在木壘設蒲類縣,屬庭州管轄。
清代,木壘定名為“穆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設鎮西府(今巴里坤),府瞎奇臺,木壘屬奇臺。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在木壘設置警備衙門。
民國6年(1917年),木壘設縣佐,仍屬奇臺。
民國19年(1930年),木壘正式建縣,定名為木壘河縣,隸屬迪化行政長官公署第一行政區。
1930年,木壘設為縣。
因縣城西傍木壘河,故定名為木壘河縣。
時轄英格堡區、西吉爾區、東吉爾區、平頂山區、水地渠區、白楊河區等六個區(鄉約制),有鄉若干,管理各鄉村之民政事務。
1944年以后,木壘河縣改設有木壘鎮,轄4個保;西寧鄉,轄6個保;游牧鄉,轄4個保。
1949年9月26日,新疆和平解放,從此,木壘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1950年3月1日,木壘建立了人民政權:木壘河縣人民政府,隸屬迪化專員公署。
隨著社會主義建設和生產的不斷發展,木壘河縣的行政區劃也多次改變。
1950年建政時,木壘河縣下設城關區、西寧區、游牧區,共轄15個鄉,1個城關街,1個行政村。
1954年行政區劃調整時,將原來的3個區劃分為5個區,以序命名,1-5區。
依照黨的民族區域自治的政策,由政務院批準,撤消木壘河縣,于1954年7月14日成立了木壘哈薩克自治區,設自治區人民政府。
1955年2月14改稱為木壘哈薩克自治縣,設人民委員會。
1957年,開展了撤區并鄉的區劃工作。
撤銷了1個農業區(二區),合并了7個鄉。
撤區并鄉后,全縣共轄15鄉(包括東城直屬鄉)1鎮。
1958年5月,烏魯木齊專員公署撤銷,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劃歸昌吉回族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