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群翁回族鄉位于縣城東南。東鄰溫亞爾,南接多浪農場、阿熱吾斯塘鄉和農四師70團場,西連胡地亞于孜鄉,北靠薩地克于孜鄉,曲魯海鄉和青年農場,鄉機關距縣城16公里。全境東西長19.2公里,南北寬7公里,總面積155.2公里,北部山區有天然草場49212畝。
該鄉轄15個村民委員會,90個村民小組,1個自然鎮,13個自然村,是全縣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建制鄉。6620戶,39279人,其中男19342人,女18937人,非農業人口1339人,未落戶的常住人口1122人。11個民族中回族13313人,占33.9%;維吾爾族14511人,占36.9%;東鄉族5203人,占13.2%人;漢族3400人,占8.7%;哈薩克族1648人,占4.3%;余為柯爾克孜、烏孜別克、撒拉、滿、壯、土等族。鄉機關駐愉群翁自然鎮。
愉群翁回族鄉地處沖積—洪積平原,地勢平坦,海拔700—743米。屬大陸性半干旱氣候。年平均氣溫9.3℃,年均降水量340毫米,無霜期164天。總耕地面積136221畝,土質多為黑鈣土。屬人民渠灌區,水利條件極好。
新中國成立前,這里的12個自然村均設有百戶長或五十戶長,是伊犁地區屯墾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建國后成立人民政府時分屬三、四、五區。1954年將三區的買買亞于孜鄉,四區的斯拉木于孜、托乎其于孜、阿熱博孜3鄉和依地力于孜鄉的阿熱吾斯塘村,五區的阿布拉什鄉合并,成立愉群翁回族自治區。1958年更名“五一”人民公社,1978年改稱愉群翁公社。1984年8月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恢復其自治地位,更現名。“愉群翁”系維語“三個十戶”之意,其稱謂始于清乾隆年間“回屯”之際。相傳后在1893年間,甘肅寧夏一帶的鄧、閆、馬三姓農民來此定居墾荒,人口逐漸多,原來分散的零星農舍漸漸連成一片,但保留了原名。如今的“愉群翁”之名系由“三個十戶”的維語原意演變而來,其含意是“翻了身作了主人翁的各族人民,從此過上了愉快幸福的生活”
該鄉經濟以農為主,工、副、畜牧各業都較發達。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該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愉群翁回族鄉地處伊寧縣農區腹地,國道218線自西向東橫穿全境,鄉村之間道路暢通,交通十分便利,經濟進一步大發展有著巨大潛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