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爾縣地處西藏最西部、沿森格藏布和噶爾藏布流域,是西藏18個邊境縣之一。面積17197平方公里。耕面積0.89萬畝。總人口0.98萬。轄4個區,1個鎮,11個鄉,36個村民委員會。
噶爾縣是西藏阿里地區行署的所在地,海拔4350米,因位于獅泉河畔而得此名。也叫“獅泉河鎮”,藏意為“兵營、帳篷”,因清政府派蒙古族將領甘登次旺率軍攻退了敵軍,當時清軍曾在此扎營,由此而得名。
噶爾縣在一大片紅柳灘上新建起的西部高原的交通樞紐,雖然它在來自都市人的眼中只能算一座小城,但往北到葉城,往東到日喀則,二三千里內都沒有比它更大的城市。
對它的第一印象是“發展迅猛的小城'。在陜西、河北兩省的援建下,其基礎設施發展得很快。它可以給旅行者們所提供的條件已經超出了旅人的想象。在阿里的荒原上奔波顛簸數天之后來到這里簡直就像到了天堂。高高矗立的電視和通信發射塔及迎賓館和對面的電信賓館都是當地最醒目的建筑。迎賓館后門出去就是阿里地區行署,當年孔繁森工作的地方,很寬敞氣派的大院子。
在離行署不遠的路口,就是獅鎮最繁華的十字路口了。有連綿的川味和清真飯館、錄像廳、娛樂廳和發廊、-屋、歌舞廳。
這里的電訊已十分發達,可打手機也可上網,網吧集中在大十字路口附近,3元/小時。街頭有很多IC卡電話。農行和郵政儲蓄在這是全國聯網的。
該縣經濟以牧業為主、農牧業相結合。種植業主要是青稞、春小麥和豌豆。主要飼養牦牛、犏牛、黃牛、馬、驢、騾、山羊和綿羊。
民族手工業僅為少量家庭作坊,主要生產氆氌、木碗等。
特產主要有多種高原畜產品、裂腹魚、裸裂尻魚、錐吻唇魚等。
獅泉河鎮,即是阿里地委、行署的機關駐地,也是噶爾縣府駐地,鎮區建筑總面積為11336平方米。行政、文教、郵電、通訊、電力、照明、給水等基本設施雖然簡陋,但大體齊備。
流傳在民間的音樂、舞蹈、神話、傳說等,近年來得到挖掘和整理。
自然地理
噶爾縣地處西藏最西部、沿森格藏布和噶爾藏布流域,是西藏18個邊境縣之一。面積17197平方公里。該縣四周環山,中部低平,平均海拔4350米左右,最高海拔為6554米。縣境共有大小湖泊12個,其中較大的有朗久湖、心噶湖。
西部有伊拉日居山山脈,中部有西北是東南走向的岡斯山山脈,北部有則木日山,海拔高6051米,拉梅拉山,海拔高4828米。中部有日賽田山,海拔高4802米,阿弄拉山,海拔高6018米。西南部有拉加山,海拔高6261米。東部有羅布山,海拔高5603米。
縣境共有大小湖泊12個,其中較大的有朗久湖、心噶湖。
獅泉河又名森格藏布,系印度河的上游。流經藏西北干旱高寒區,全長430公里,流域面積2.7萬平方公里,年徑流量約7億立方米。發源于岡仁波齊峰北側,源頭海拔5164米,為冰緣地帶,下游流入荒漠區。途經革吉、獅泉河鎮等地,在扎西崗與支流噶爾藏布匯合。出境進入克什米爾后稱印度河。是西藏降雨量最少的地區,年降水量僅在50-80毫米之間。沿岸以寬谷地形為主,有沼澤和溫泉分布。溫泉多為火成巖裂隙中涌出的潛水,不但補給了河流,也提高了河水的溫度,使一些河段冬季很少封凍。由于地處干旱區,獅泉河水系不甚發育,平均徑流深僅為25毫米,年徑流量約7億立方米,是西藏外流河中徑流量最小的河流。盡管如此,它仍然是氣候干燥、淡水稀少的高原腹地的寶貴水源。
屬高原亞寒帶干旱氣候區。干燥寒冷,太陽輻射強,日照時數長。年平均氣溫為0.2℃。最低氣溫-34.6℃。每年除7、8兩個月份外,其它月份都有不同程度的霜凍出現。年降水量73毫米。自然災害主要有雪災、旱災、洪水、泥石流、滑坡、霜凍、風沙等。且災害頻繁,給農牧業生產和人民群眾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困難。
獅泉河鎮冬季極端最低氣溫-41度,夏季極端最高氣溫21度,晝夜溫差相當大,年溫差小,氣溫隨海拔高度呈垂直變化,一年四季可降雪;冬季偶有降雪,但由于交通閉塞,人口居住分散,易形成重度雪災,其中近年來以1998年和2002年最為嚴重,2002年災雪最厚達三米,由于交通中斷,普蘭、札達兩縣斷糧達一周左右,人員、牲畜餓死、凍死現象嚴重,同時疫情泛濫;夏季降水十分集中,基本上從六月份一直持續到八月底,山洪、泥石流大規模暴發,河水猛漲,道路、橋梁沖毀,年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水災,其中近年來以2000年夏季最為嚴重,獅泉河、佳木河大堤兩天內五處決口,噶爾縣城一片汪洋,房屋大面積倒塌,二千多萬元的防洪工程被沖得無影無蹤,由于道路全部中斷,在無任何外援的情況下,當地群眾、駐軍在大堤上連續奮戰五晝夜,終于保住了獅泉河鎮。大風天氣達180天以上,是西藏自治區生存條件最惡劣、自然災害最頻繁的地區。
歷史沿革
噶爾藏語意為“賬篷、兵營”。原西藏地主政府在抗擊什米的森巴(錫克族)軍隊入侵時,蒙古人甘登次旺率兵打敗森巴軍隊后曾在此扎營,由此得名。
1959年10月8日成立噶爾縣。以噶爾宗設噶爾縣(駐雅沙)。1966年阿里專署由噶爾縣遷駐噶爾縣獅泉河,噶爾縣由雅沙遷駐昆沙(因民主改革時在昆沙設噶爾新鄉鄉政府,故昆沙又稱噶爾新村)。縣駐地曾幾度遷移,1988年9月遷到獅泉河鎮至今。
經濟概況
2004年上半年,噶爾縣農作物播種總面積達6911.75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914.8畝,油菜播種面積532.85畝,飼草飼料播種面積3464.1畝。牲畜存欄總數達2.6383萬頭(只、匹),其中牦牛1.2639萬頭,馬2561匹,山羊15.3075萬只,綿羊9.55只,黃牛55頭﹔末期牲畜存欄總數達33.5994萬頭(只、匹),其中牦牛1.4259萬頭,馬2680匹,山羊19.2778萬只,綿羊12.62只,黃牛77頭﹔適齡母畜12.149萬頭(只、匹),幼畜繁殖數10.7328萬頭(只、匹),幼畜成活率達79.3%,繁殖成活率70.1%,牲畜總增率達到30%。
噶爾縣獅泉河鎮是阿里地區的中心城鎮。圍繞如何發揮區域優勢,加快經濟發展,縣長普布倉決告訴記者,噶爾縣委、縣政府制定了圍繞獅泉河鎮發展“菜籃子”、“肉籃子”、“奶瓶子”工程,以城鎮經濟輻射和帶動縣域經濟發展;圍繞219國道沿線,做好農牧區、農牧民、農牧業工作,切實提高沿線廣大農牧民生產生活水平;圍繞獅泉河、噶爾河流域,加強牧業基礎地位建設。一年來的實踐證明,這些思路符合噶爾縣實際,具有前瞻性和科學性,是該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行動指南。在勞務創收上,2003年噶爾縣達到473.95萬元,全縣勞動力人均創收1335.45元。
行政區劃
獅泉河鎮總人口7731人。
左左鄉
總人口1255人。
昆莎鄉
總人口1705人。
門士鄉
總人口1944人。
扎西崗鄉
總人口72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