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泉河鎮是中國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行署所在地,阿里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因其所依傍的獅泉河而得名。獅泉河是藏語""森格藏布""的意譯名稱,發源于岡底斯山的東北麓(即革吉縣森多鄉),源頭地形如獅子口狀,有溫泉從獅子口中涌出,故爾得名。 獅泉河鎮坐落荒野戈壁灘上,悠悠的獅泉河象一條吉祥的哈達從鎮邊流過,整個城鎮以環島為中心,四條馬路向外延伸:南面為商業街,東西部為地區政府各部門所在地,北面是通向日土縣及新疆方向的新藏公路。城中的商店、餐館臨街而開,公用電話隨處可見,路邊樓房、平房錯落有致。
1951年前,阿里是西藏地方政府的一個行政區。1959年后成立了阿里專員公署,治所在噶爾縣的昆莎。1964年,新疆至西藏的公路建成通車,另外由于昆莎的生存條件極為艱苦,1965年7月23日,中央政府批準獅泉河鎮遷建工程,阿里政府機關正式從噶爾縣的昆莎遷至獅泉河鎮。當時的鎮容僅限于目前鎮中心的一小片地方,周圍一片荒漠,只有沿河兩岸叢生的紅柳顯露著生機,冬春季節幾戶牧民前來放牧,便成了這里最早的""流動人口""。建鎮之初常住人口有400人,城鎮建設是按800人的規模設計的,這在當時還是一個較為大膽的設想。
1959年全阿里地區僅有2所小學,目前全地區共有中學4所,小學60多所。20多年前,曾在幾頂帳篷中開課,僅有45名農牧民子女的獅泉河第一所中學,現已發展成為有369名在校學生,64名教職工的地區重點中學。50年代末期,全阿里地區僅有一所衛生所,而如今各級醫療衛生新建醫院所已達60余個。36年前,阿里地區成立的第一個氣象服務站,現已成為有近70名職工的世界氣象組織資料交換站成員。1985年11月通訊衛星獅泉河地面接收站建成,從此高原阿里同中國各地距離拉近了。位于噶爾縣的朗久地熱電站也已投入使用;獅泉河鎮的自來水上下工程已經竣工。由河北、陜西兩省對扎達、噶爾、日土等縣的援助項目,大大改善了阿里地區的通訊、能源、交通、城鎮建設及人民生活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