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世紀前,札達地方是象雄部落中心。
唐貞觀十八年(644,藏歷木龍年),雅礱悉補野第32代贊普松贊干布任內征服象雄,將札達收為吐蕃治下,隸屬象雄赤迪。
10世紀中葉,吐蕃末代贊普達瑪鄔東贊普的后裔扎西滾在此建立古格王朝,史稱“上部三袞”之一。
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藏歷第四饒迥鐵虎年),札達等阿里地方歸附蒙古汗。
元至元十七年(1280,藏歷第五饒迥鐵龍年),元朝薩迦政權在日喀則地區吉隆設納里速古魯孫元帥府和芒域萬戶府,札達從區域上歸其管轄。
明朝帕木竹巴政權時期,札達從區域上隸屬俄力思軍民元帥府。
明正統五年至明成化六年(1440年至1470年,藏歷第七饒迥鐵龍年至第八饒迥鐵虎年),古格一度被拉達克占領。
崇禎三年(1630,藏歷第十一饒迥鐵馬年),古格王赤扎西查巴德改信天主教,支持天主教在古格建立教堂,并鎮壓佛教勢力,引發僧眾造反,拉達克趁機而入,將其擒獲,滅古格,統治阿里半個世紀。
清康熙二十年(1681,藏歷第十一饒迥鐵雞年),甘丹頗章政權進兵阿里,戰勝拉達克,在噶爾昆莎設堆里噶本,在札達境內設札布讓宗和達巴宗,隸屬堆里噶本。
1915年(藏歷第十五饒迥木兔年),西藏地方政府在達巴始設察肖(鹽稅官),1953年,西藏地方政府將札布讓宗和達巴宗作為對當地貴族私人份地,由其輪流管理。
1954年,札布讓宗、達巴宗隸屬阿里總管,由西藏地方政府委派宗本。
1956年11月,札布讓宗、達巴宗合并成立札達宗辦事處,后根據中央“西藏六年不改”的方針,札達宗辦事處于1957年8月撤銷。
1960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札布讓、達巴兩宗,合并設立札達縣,隸屬阿里專區。
1970年11月,阿里專區更名為阿里地區,札達縣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