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苴鎮位于大姚縣北部,距縣城45公里。東北與永仁縣宜就鄉毗鄰,南與趙家店鄉、金碧鎮相鄰,西與曇華鄉和新街鄉接壤。境內銅礦資源豐富,是滇中重點銅礦區。地勢西部高東部低,海拔最高點光頭山2756.4米,最低處咪吃博海拔1507米,有簸箕河、六苴河、者納么河,三條河流由西向東貫穿全鎮。全鎮國土面積267.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014畝,其中水田2917畝、旱地7097畝。轄8個村委會,9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3935人,彝族占總人口的55.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08‰。縣級西六公路縱貫波西、簸箕、六苴3個村委會,全鎮8個村委會都已通車,8個村委會都已架通程控電話,有移動電話基站2個、聯通電話基站1個、流動市話基站42個,固定電話703部,移動電話用戶1372戶,寬帶上網201戶。“十五”時期以來,六苴鎮黨委、政府在0大姚縣委、縣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團結帶領全鎮干部群眾,努力克服地震、非典、干旱等自然災害,聚精會神搞建設,全力以赴謀發展,開創了全鎮經濟持續穩健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的嶄新局面。
-農村經濟
六苴鎮
全鎮農業總收入4470萬元;,鄉鎮企業316個,從業人2255人,全鎮主產水稻、小麥、蠶豆、烤煙、玉米雜糧等,糧食總產量397.0萬千克,農民人均有糧333.4千克;烤煙總產量45萬千克,核桃總產量118.6噸,畜牧肉類總產量達1116.5噸;財政自收收入198.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農民人均純收入,是指經國家統計局批準;農業部制定的農村經濟收益分配統計報表中的"農民人均所得"。其計算公式是:農民人均純收入=(農村經濟總收入-總費用-國家稅金-上交有關部門的利潤-企業各項基金-村提更多>>
1669元。全鎮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促進了教育、文化、衛生等事業的發展。
-人口衛生
六苴鎮
全鎮總人口13925人, 其中農村家庭3230戶、農業人口11359人,占總人口的81.6%,非農業人口2566人,占總人口的18.4%,勞動力7411人。分布有彝、漢、等民族,彝族7701人,占總人口的55.3%,彝族主要分布在紅光村委會、者納么村委會。漢族6224人,占總人口的44.7%,主要分布在外期地、六苴、簸箕、波西、石房、雙河六個村委會。全鎮以彝族為主(是漢族、彝族混居地),其中漢族6224人,彝族7701人,到2008年底,全鄉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0732人,參合率94.5%;享受低保432人。有鄉村醫生8人。全鎮有衛生機構2個、村衛生室7個,個體醫療門診1戶、專業技術人員36人、醫療床位52張、藥品銷售店3個;農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2000平方米。
-人文地理
六苴鎮
六苴鎮距大姚縣45公里,總面積267.9平方公里,海拔1820米,常住人口13925人,其中農業人口11359,轄8個村委會,90個村民小組,是一個由漢、彝族組成的半山區鎮。六苴原系彝語倮著,含義是石頭多的地方,后變音為六苴。清道光年間,六苴村包括六苴、菖蒲塘兩個小村,計140戶人家,人口702人,民國時期屬中和鄉。解放后,屬者納么區,1956后設六苴鄉。1958年,置六苴人民公社。1962年置六苴區。1965年并新街公社,1971年復置。1988年設鎮,轄10個辦事處。2003年,稅費改革后,合并為六苴村委會。現全鎮轄8個村委會。全鎮耕地總面積6.67公頃,林地面積221.7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74%,鎮人民政府所在地位于六苴村委會北邊,鎮機關設黨政綜合辦公室、文化服務中心、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村鎮規劃建設所、畜牧獸醫站、水管站、中心衛生院、計生辦等事業單位。到2008年末,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9792萬元;其中鄉鎮企業總產值6885萬元,鄉鎮企業316個,從業人員2255人完成財政總收入198.2萬元,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達1669元。全鎮完成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2122畝,產量397萬噸, 其中玉米種植2876畝,產量 1033噸;小麥3418畝,產量703 噸;大麥1462 畝,產量243噸,馬鈴薯359畝,產量200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