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 云南省 > 麗江市 > 古城區

云南省麗江市古城區概況

[移動版]

麗江市古城區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橫斷山脈向云貴高原過渡地帶,全區幅員面積1,255.4平方公里,下轄金山、七河、金江、金安、大東5個鄉和大研、西安、束河、祥和4個街道,共53個村(居)委會。古城區總人口14.2萬人,有納西、漢、白、藏、彝、普米等10余個民族,其中納西族人口有8.6萬人,占總人口的60.6%。經國務院和云南省政府批準,麗江市古城區于2003年4月1日正式設立。

歷史沿革

2000年,麗江納西族自治縣轄3個鎮、21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66705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大研鎮93606石鼓鎮17839巨甸鎮21126白沙鄉12430黃山鄉15299金山白族鄉23963龍山鄉5859拉市鄉14966太安鄉8822七河鄉18714金江白族鄉4236石頭白族鄉9454仁和傈僳族鄉3491金莊鄉7355黎明傈僳族鄉8153魯甸鄉17151塔城鄉9149鳴音鄉7777大東鄉9235大具鄉7477寶山鄉7872奉科鄉7617九河白族鄉24684龍蟠鄉10430。

2002年12月26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2]122號):撤銷麗江地區和麗江納西族自治縣,設立地級麗江市。麗江市設立古城區。古城區轄原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的大研鎮、龍山鄉、七河鄉、大東鄉、金山白族鄉、金江白族鄉。區人民政府駐大研鎮福慧路。2004年7月20日,云政復[2004]75號批復:龍山鄉更名為金安鄉。

自然資源

古城區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橫斷山脈向云貴高原的過渡地段,兼有橫斷山峽谷和滇中高原特征。全區地形地貌復雜,有山地、盆地(俗稱壩子)、河谷三大類型。七河鄉本里課村海拔3,200米,為全區最高點;金江鄉金沙江出口處,海拔1,219米,為全區最低點。

屬低緯高原季風氣候,年均氣溫攝氏12.6度,年均降雨量950毫米,雨量豐沛,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宜人。立體氣候明顯,在海拔3,200米以上的高寒山區氣候冷涼;在海拔2,400米左右的壩區氣候溫和,四季不分明;海拔1,800米以下的山區冬季溫暖,夏季炎熱,太陽輻射強。壩區年日照數2,500—2,700小時,為全省之冠。

全區國土面積125,540公頃,土地類型多樣。其中,耕地總面積5,308.08公頃,林地90,947.27公頃,園地799.58公頃,牧草地424.22公頃,水域1,544.37公頃,裸巖地2,042.45公頃,未利用地5,959.06公頃。

全區共有耕地121,575畝,其中水田面積40,290畝、旱地81,285畝。全區農業人口有79,802人,占總人口的56.2%,全區糧食播種面積為199,431畝,全年糧食總產量為3.87萬噸;肉類總產8,734噸。

全區有林業用地100,859.7公頃,占全區總面積的80.3%,森林覆蓋率為54%,活立木蓄積量為310萬立方米。野生動植物種類豐富,珍稀瀕危的保護動物有滇金絲猴、黑熊、狼豺、野豬等11種。珍稀野生植物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云南紅豆杉、二級保護植物滇山茶和毛紅椿等。

礦產資源較為豐富。蘊藏有鐵礦、錳礦、銅礦、鋁土礦、粘土、陶瓷土、無煙煤、水泥原料石灰礦、建筑用沙礦、頁礦。

水能資源豐富。奔騰不息的金沙江流經區境5個鄉約80多公里。金沙江中游水能資源的開發利用,將對該區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投資140億,總裝機250萬千瓦的金安橋水電站建設已順利實現大江截流,標志著金沙江中游水能資源開發正式拉開序幕。

旅游資源

古城區地處滇、川、藏交通要沖,自古以來就是漢、藏、白、納西等民族文化、經濟交往的樞紐,是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重鎮及軍事戰略要地。長期的民族交融、多種文化的匯交、悠久的歷史積淀,使古城區擁有了高品味、獨具特色和具有壟斷性的世界級旅游資源,并先后榮獲“中國最令人向往的十個小城市之一”、“地球上最值得光顧的一百個小城市之一”、“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歐洲人最喜愛的旅游城市”和聯合國“全球人居環境優秀城市”等稱號。

——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具有800多年歷史的麗江古城,坐落在麗江壩子中部,面積約3.8平方公里,始建于南宋末年,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沒有城墻的古城。發源于城北象山腳下的玉泉水分三股入城后,又分成無數支流,穿街繞巷,流布全城,形成了“家家門前繞水流,戶戶屋后垂楊柳”的詩畫圖。街道不拘于工整而自由分布,主街傍水,小巷臨渠,300多座古橋與河水、綠樹、古巷、古屋相依相映,極具高原水鄉古樹、小橋、流水、人家的美學意韻,被譽為“東方威尼斯”、“高原姑蘇”。充分利用城內涌泉修建的多座“三眼井”,上池飲用,中塘洗菜,下流漂衣,是納西族先民智慧的象征,是當地民眾節約利用水資源的典范杰作。城中的木氏土司衙署則呈現出一派“宮室之麗,擬于王者”的非凡景象。古城心臟四方街明清時已是滇西北商貿樞紐,是茶馬古道上的集散中心。四方街以彩石鋪地,清水洗街,日中為市,薄暮滌場的獨特街景而聞名遐邇。其四周6條五彩花石街道依山隨勢,輻射開去,街巷相連,四通八達,交通極為便利,置身其中,令人仿佛步入了“清明上河圖”的繁華景象。古城中至今依然大片保持明清建筑特色,“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馬轉角樓”式的瓦屋樓房鱗次櫛比,既突出結構布局,又追求雕繪裝飾,外拙內秀,玲瓏精巧,被中外建筑專家譽為“民居博物館”。麗江古城文物古跡眾多,文化蘊含豐富獨特,是我國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風格的古代城鎮。1986年被國務院確定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清單,成為全國首批受人類共同承擔保護責任的世界文化遺產城市。

——束河茶馬古鎮。束河茶馬古鎮位于麗江古城西北4公里處,是“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保護名錄。自玉龍雪山蜿蜒而下的三條主干水系--青龍河、九鼎河、疏河穿城而過,從古鎮西北處九鼎龍潭中溢出的流水蜿蜒于村中道旁,使束河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清泉之鄉。作為麗江古城的原形和樣板,束河至今仍保存完好的茶馬文化、納西文化、農耕文化和生態文化,從束河古鎮中心老四方街、明永歷年間修建的青龍橋、沿水流依勢而建的幽幽曲巷、遍布古鎮的三眼井中都能看到大研古城的前身。束河曾以發達的文化教育和皮革加工、竹編等手工業聞名于世,至今仍流傳著束河皮匠一根錐子走天下的說法。束河古鎮通過在保護的前提下發展,以發展促保護的開發建設模式,實現政府、居民和企業三贏,成功破解遺產保護與經濟發展這一難題,被譽為“2004中國經驗”的經典之作。2005年,束河古鎮從全國眾多名鎮中脫穎而出,榮獲中國最佳人居環境魅力名鎮和全國4A級風景旅游區稱號。

——國家AAA級名勝區黑龍潭。黑龍潭不僅是麗江古城最重要的活水源頭,也是古城區重要的旅游景點。以高聳潔白的玉龍雪山為背景的黑龍潭清澈見底,四周綠樹婆娑,五鳳樓、解脫林、龍神祠、鎖翠橋等古建筑掩映其間。位于黑龍潭中央的得月樓上,懸掛有郭沫若先生親筆題寫的楹聯:“龍潭倒映十三峰,潛龍在天,飛龍在地;玉水縱橫半里許,墨玉為體,蒼玉為神”。優美的自然風景與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的最完美結合,使黑龍潭日益成為倍受世人矚目的風景名勝區,曾被列入《中國名泉》、《中國風景名勝》等書。

古城區高度重視旅游資源的保護、完善和更新工作,先后實施了黑龍潭拓展項目、世界遺產公園、納西文化走廊精品旅游線路、龍山萬畝杜鵑園、七河觀音峽景區、大東溫泉山莊和蛇山多元文化旅游景區的建設。由于注重老景區的品味提升和新景點的開發建設,古城區的旅游業實現了從“接待事業型”到“經濟產業型”再到“支柱產業”的升級轉變。

文化資源

——燦爛神秘的納西東巴文化。大智大慧的納西先民,在漫長的社會實踐和生產勞動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東巴文化。東巴文化以東巴教為載體,以東巴經為主要紀錄方式,它是伴隨著納西族漫長歷史發展逐步形成和演化的活形態文化,約形成于唐宋時期,有近千年歷史。東巴教是納西族原始宗教,且兼收并蓄其他宗教,篤信萬物有靈,為多神教。東巴文是一種兼備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圖畫象形文字。納西象形文字只有1,400多個單字,但詞語異常豐富,能充分表達細膩的情感,也能記敘說明復雜的萬事萬物,還能寫詩作文章,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用象形文字書寫并保留下來的-共有兩萬余冊。卷帙浩繁的經書,內容豐富多采。涉含哲學、歷史、天文、宗教、巫醫、民俗、文學、藝術等各方面,堪稱納西族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東巴文化以其自己獨特的科研價值和藝術價值,幾百年來始終吸引著許多中外學者和有志之士,前來研究翻譯和觀賞。東巴文化是納西人民對世界人類的偉大貢獻。東巴古籍文獻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音樂瑰寶麗江納西古樂。納西古樂是古城文化的靈魂與象征,是麗江古城一道典雅的風景。納西古樂是唐宋以來的一些詞牌和曲牌音樂。在明朝洪武年(公元1368年)以后,這種音樂就陸續地傳到了麗江。這種音樂在中原地區早已成為絕音,但自傳至麗江后被廣泛地傳播開來,在鄉村小鎮隨處都聽到這美妙的樂音。納西古樂保存至今,還有22個曲目,其中有的融進了納西族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演奏風格。納西古樂被中外學者和廣大音樂愛好者稱為“音樂活化石”、“和平之音”、“仙樂天音”。聆聽納西古樂使人真正感受到“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有幾回聞”的意境。經過近二十年的弘揚與宣傳,納西古樂已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在世界樂壇上找到了自己應有的位置。1995年大研古樂會出訪英國引起轟動;1997年2月在香港藝術節演出受到高度評價;1998年在被稱為中國最高音樂殿壇的北京音樂廳演出,進一步證明了納西古樂的藝術價值;1998年5月受挪威國王的邀請,在挪威國慶節上隆重演出;之后,相繼前往法國、比利時、瑞典、臺灣、美國等國家和地區演出,受到了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納西古樂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放射出燦爛的光輝,日益為世界所認識和青睞。

基礎設施

交通狀況。作為滇西北通向川、藏連接內地的樞紐,古城區的交通網絡日趨完善。區內有香格里拉大道、民主路、南過境路、象山東西路、鎮東路、福慧路等主干道形成的交通中心網絡;大麗路、麗永路、麗寧路、南過境路是通向周邊地區的重要交通干道。即將成為口岸機場、目前已開通14條國內航線的麗江機場就位于我區的南大門七河鄉。大理通往我區的鐵路已開工建設。壩區基本實現村村通水泥衛生路,山區全面實現村村通公路。便利的交通,為我區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市政建設狀況。通過幾年的建設,城市綠化覆蓋面積達446萬平方米,城市綠化率達26.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8.7平方米。先后建成了寨后南北園、金甲苑、卿云苑、白龍苑以及祥和、太和、現云等8個城市休閑綠化廣場。投資3,100萬元的南口垃圾處理場投入運營,投資6,500萬元建設的城市供排水管網,完成古城片區、玉河片區居民排污工程,啟動北郊居民小區排污工程;投資617萬元進行盲道和小區路燈建設。實現了村村通電話,廣播電視覆蓋率達95%。

小城鎮建設情況。加快了旅游小鎮建設步伐,完成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步入法治化、規范化軌道。大研古城作為保護提升型代表,束河古鎮作為開發建設型代表榮登云南省重點建設的60個旅游小鎮行列。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情況。2005年,先后實施金安龍山、大東十二欄桿、金山東元等人畜飲水工程,解決了4,000人口的飲水問題;扶持新建鄉村水泥衛生路51.4公里,完成沼氣池建設1,700口;完成社區和貧困村10個衛生室建設。

精神文明

古城區成立以來,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截至2006年7月,全區共有45個區直部門榮獲區級文明單位稱號,18個企事業單位榮獲區級誠信建設示范單位稱號,11個村組榮獲區級文明村稱號,13個社區榮獲區級文明社區稱號,15個小區榮獲區級文明小區稱號,5個鄉(街道)榮獲區級文明小城鎮稱號;共有8個區直部門榮獲市級文明單位稱號,5個村組獲得市級文明村稱號,10戶農戶榮獲市級“十星級文明示范戶”稱號,其中新華社區榮獲市級文明社區稱號,束河街道榮獲市級文明小城鎮稱號;共有6個單位榮獲省級文明單位稱號,4個村組榮獲省級文明村稱號;在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古城區寨后上村榮獲全國文明村稱號,古城區一中榮獲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稱號,金山鄉德為村榮獲全國創建文明村先進村等榮譽稱號,為我區的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了表率。由于在精神文明創建工作中措施得力,成效明顯,在2006年麗江市“雙創建”工作檢查評比活動中,古城區榮獲一等獎。

文化產業

按照建設云南省民族文化特色區和“發展文化產業,繁榮民族文化”的戰略目標,我區認真實施了文化產業發展和改革工作,將文化產業分為公益性和經營性兩種類型,公益性文化由政府負責,經營性文化則推向市場,從根本上激活了文化產業改革的內在動力。實施文化產業改革以來,先后完成了古城區電影公司的撤消和區電視臺、記者站的改制;重點扶持了一批民營文化企業,形成了文化產業市場主體和投資主體的多元化格局;成功實現文化與旅游業的有效對接,“麗水金沙”、大研納西古樂會、東巴宮等一大批民營企業異軍突起,豐富了我區文化產業的內涵;我區100多家民營文化企業自發組建了古城區文化產業協會,對文化產業的自律與管理工作進行了有效探索;對文化館、圖書館等純公益性文化單位在進行干部人事改革的基礎上,保證財政投入的逐年增加;全面完成了省級特色文化產業試點區(縣)的報批和文化產業項目的篩選申報工作。目前,全區已形成文藝演出、文化娛樂、音像制品、圖書報刊、文化中介等十二大文化市場,共有200多種經營項目,從業人員達6000多人,有文化經營單位1504個,2005年,文化產業占地方國民經濟總產值的12%左右。作為全國文化產業改革的試點,該區的文化產業改革和發展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受到了中宣部部長劉云山同志的高度評價。

經濟發展

古城區成立以來,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2005年,全區生產總值完成了21.1億元,同比增長14.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3.5億元,增長30.8%;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4億元,增長25.3%;全年旅游經濟綜合收入33.7億元,增長49.1%;農民人均純收入2,463元,增長14.7%;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9,290元,增長1.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3億元,增長17.4%。年末金融機構存款余額63.7億元,比年初增長11.8%;貸款余額63.7億元,增長18.5%。2005年,全區工業總產值3.9億元,比上年增長23.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9億元,增長35.3%。個體私營經濟完成增加值6.3億元,占GDP總額的29.8%,成為改革開放以來非公經濟發展的最佳時期。新增就業崗位2,109個,實現新就業2,400人,城鎮人口登記失業率為2.8%。全區常年外出務工人員達1.2萬人,短期季節性外出務工4,100多人,勞務輸出總收入約1.2億元。

區縣分設三年來,古城區社會經濟發展態勢良好,三次產業比例由“九五”末的12:34:54調整到“十五”末的8:25:67。在全省的經濟指標排序中,我區地方生產總值從第40位上升至第29位,人均地方生產總值從第12位上升到第10位;地方財政收入從第34位上升到第30位,人均地方財政收入從第9位上升到第7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從第12位上升到第8位。

今年上半年,全區實現地方生產總值122,869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2.5%。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7,177萬元,同比增長5.4%;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32,210萬元,同比增長26.7%;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83,482萬元,同比增長8.4%。上半年全區完成農業總產值12,560萬元,同比增長5.4%;完成工業總產值27,634萬元,同比增長63.4%;累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296萬元,同比增長12.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415萬元,同比增長11.37%;共接待國內外游客185.1萬次,同比增長18.15%,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8.56億元,同比增長13.2%,其中:接待海外游客13.8萬人次,為去年同期的1.8倍;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77,306萬元,同比增長27.36%,年初人代會確定的發展目標均以過半。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亚洲欧美人另类成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免费的成年影片 | 亚洲一级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第一页 | 亚洲无中文字幕 | 亚洲精品自在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