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況普雄鄉位于建水縣東南部,距縣城52公里,普雄鄉國土面積256.36平方公里,位于東經102°56′14″至東經103°8′00″,北緯23°24′40″至北緯23°35′25″,屬于山嶺重丘地貌。鄉境東南面與個舊市的倘甸鄉、乍甸鎮賈沙鄉接壤,西面與本縣臨安鎮、坡頭鄉相連,北面緊靠面甸鎮。東北部地勢較為平緩,西部和南部山勢高大多狹窄深谷,溫差變化大。
最高氣溫28℃,最低氣溫零下1℃—3℃,年平均氣溫15℃。年均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全年有霜期20天左右,屬建水縣南部的中寒山區。境內最高海拔2503米(四角山)、最低海拔1271米(龍岔倉房1340米),自然村分布在海拔1340-2170米之間。區內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特點。普雄鄉轄普雄、紙廠、龍岔、七棵樹、萬家莊、他臘六個村委會,共46個自然村。
2003年末全鄉總戶數2993戶,總人口12361人,其中農業人口占大多數,全鄉有耕地面積25764畝,其中水田6499畝,旱地19265畝。主要居住著漢、彝、哈尼、苗等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54%,是全縣的山區少數民族雜居鄉。
二、經濟社會發展普雄有歷以來,由于受地理、交通、區位限制,信息閉塞,經濟發展緩慢。
農業生產上長期以傳統農業為主。群眾沿襲著落后粗放的耕作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改革開放以來,普雄鄉在各級政府的關心支持下,立足本鄉實際,按照科學的發展觀,創新發展思路,依靠資源開發。重點培植農業,開發利用礦產資源。在歷屆鄉黨委、政府領導的艱苦努力下,經過全鄉人民的不懈奮斗,全鄉各項事業和經濟迅速得到發展。
2003年全鄉糧食總產6531噸,農村經濟總收入達2692萬元,財政收入141.229萬元,農民人均收入816元。普雄鄉依自然條件和豐富的資源,按照科學規劃的原則,創新發展思路,搞好山區綜合開發。重點培育農業,其次是發揮礦產資源、文化資源優勢,改善普雄貧窮與落后的狀況,推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發展,鞏固普雄鄉最廣大人民的利益。
2003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達2692萬元,財政收入141.2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16元,全鄉糧食總產6531噸。普雄鄉以強化農業基礎作為加速經濟發展的著力點和突破點,抓死烤煙、甘蔗重要支柱,突出礦業、畜牧業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