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 云南省 > 大理州 > 永平縣 > 博南鎮(zhèn)

永平縣博南鎮(zhèn)文化旅游景點

[移動版]

永平縣博南古道博物館

永平縣博南古道博物館位于博南鎮(zhèn)花橋村大花橋,占地面積2420.04平方米。相傳為博南縣衙、后改為普照寺。現有建筑始建于民國初年,由南北廂房和門樓組成,南北廂房為土木結構兩層青瓦屋面單檐硬山頂,門樓為磚木結構兩層青瓦屋面單檐歇山頂。院內原生長有元梅、明茶、松柏等珍貴植物,如今明茶已毀,元梅和松柏尚存,且枝葉茂盛、長勢喜人。民國年間,竇居炎曾為“元梅明茶”題聯:“閱歷風霜,問爾幾生修到此;傳來錦繡,有誰千載艷如斯。”2016年1月,縣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為了充分收集、整理、展示永平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和物證,經省州文物專家的調查、研究和論證,博南鎮(zhèn)花橋村原花橋完小經修繕后成為“博南古道博物館”。“博南”一詞由來已久,為

肖家文昌宮

肖家文昌宮位于永平縣博南鎮(zhèn)東莊村民委員會肖家自然村,文昌宮始建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為南山上寨甲合邑申耆士蔗人員等修建。采用中軸對稱坐北向南布局,為土木結構瓦覆面。占地面積700平方米,有大殿、面房、子孫殿、圣諭堂各一幢。解放后用于學校、糧點使用。曾經過五次維修。

羅漢彩故居

羅漢彩故居位于博南鎮(zhèn)曲硐村北門,始建于中華民國十一年(1922年),是著名愛國鄉(xiāng)紳、同盟會會員羅漢彩先生的故居。是目前曲硐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保存比較完整的傳統(tǒng)民居典型,是永平馬幫文化的實物載體。

永平縣立簡易師范學校

永平縣立簡易師范學校位于博南鎮(zhèn)曲硐村北門,始建于民國十九年(1930年),為羅漢彩先生回鄉(xiāng)組織倡建,1932年建成投入使用,為永平各行各業(yè)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或一九四九年后仍作為曲硐中學、曲硐中心完小、幼兒園使用,是永平人文和教育發(fā)展的歷史見證。

小獅山豎井遺址

小獅山豎井遺址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縣博南鎮(zhèn)曲硐村民委員會老馬山之余脈小獅山中部。在小獅山東、西、南三面直立剖面上分別有古洞三個,西洞于1976年發(fā)現,豎井于2001年發(fā)現。2009年大理州文物管理所進行勘探確認“豎井遺址”。明末地理學家徐霞客西行至此,尋“石洞,已無矣”。該豎井、古洞為云南之少見,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研究價值。

楊阿七采冶銅遺址

楊阿七采冶銅遺址位于永平縣博南鎮(zhèn)青羊廠村民委員會楊阿七自然村,始開發(fā)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礦硐主要分布于廠河兩岸半山腰,分布面積約 120000 平方米。在采礦和冶煉時均采用土法,開采時均采用“羊蹄釬”鑿眼,痕跡最深達20厘米,寬10-15厘米不等。礦硐多為平硐、斜硐,也有少量“釣井”。在廠河邊有冶銅窯址痕跡,大多為鍛燒窯。

南門大墳院墓群

南門大墳院墓群位于博南鎮(zhèn)曲硐村南門,始于元明時期,為穆斯林先輩遺冢,為打制轎子墳墓群共二百多座。文革時破壞,墓地淪為平地。1997年,為緬懷先輩,回族將墳墓遺跡用散亂石頭堆砌,并在四周筑圍墻進行保護。墓群呈橢圓形,南北長60米,東西寬40米,占地面積2400平方米。此墓群為研究回族遷入提供可靠史料。

西門小墳院墓群

西門小墳院墓群位于博南鎮(zhèn)曲硐村西門,始于明清時期,為穆斯林先輩遺冢,屬轎子墳。文革時拆毀輪為平地,1997年為緬懷先輩,將墳墓遺跡用散亂石頭堆砌,用磚墻圍成兩院,中為過道,院內建方桌,以供人們休閑。墓群呈長方形,長18.5米,寬13米,占地面積240.5平方米。

龍坡烈士陵園

龍坡烈士陵園位于博南鎮(zhèn)龍盤社區(qū)龍坡,占地面積13.57畝,始建于1955年,為新中國建立以來駐永平為國犧牲的各駐軍部隊的戰(zhàn)士陵園,至1987年均有烈士葬入其中,目前陵園內共有烈士墓37冢。整個陵園坐東南向西北,全部屬青磚條形墓,墓碑為大理石,陵園周圍用紅磚圍墻保護。2011年6月公布為永平縣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龍坡烈士陵園投入使用后,每年烈士紀念日、清明節(jié)等節(jié)日,永平縣委、縣政府和各界人士都紛紛到陵園敬獻花籃緬懷,銘記弘揚烈士事跡、緬懷革命先烈、弘揚英烈精神、賡續(xù)紅色血脈,在全社會營造緬懷烈士、崇尚烈士、學習烈士的濃厚氛圍。同時,將龍坡烈士陵園列為縣級學習觀摩路線之一,縣級各部門、中小學校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和主題黨日、愛國主義教育

燕子河晃橋

燕子河晃橋位于博南鎮(zhèn)勝泉村靈化山腳,橫跨燕子河之上。始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1619),屬南北走向雙孔石拱橋。橋長16米,橋面寬4米,矢高4.5米。采用拱券縱聯砌筑。兩孔等跨均為6米。歷代皆有維修,1969年維修加固,1989年被洪水沖毀北橋臺、橋孔及橋面。此橋為我縣保存下來的較早的雙孔石拱橋之一。

大花橋關壁

大花橋關壁位于永平縣博南鎮(zhèn)花橋村民委員會大花橋自然村腳,始建于清代,為“博南古道”必經之關。關壁占地面積160平方米,建筑面積70平方米。長10.3米,高5.3米,厚1.3米;墻基用條石砌成,墻體用土夯實筑成,頂為單檐硬山四角起翹,正中為土基砌成卷棚頂過道。墻體用草泥石灰涂粉。2007年用水泥沙灰對墻基進行了加固。據傳為“寨子門”,“風水墻”等。

博南廟博南山碑

博南廟博南山碑博南山碑”位于永平縣博南鎮(zhèn)花橋村民委員會博南山。唐時稱金浪巔山神祠(杞南詔將軍),后稱為“博南廟”。明清時在“博南廟”塑楊升庵文憲公偶像,又稱“楊升庵祠”。道光二十二年(1842)重修,民元李根源參拜,趙藩題聯曰“自號博南山人,唱酬遙寄張公子;地近寧西禪寺,英魂常依李晉王”。“博南山碑”一通,“永垂不朽”碑一通。

北門羅漢彩舊居

北門羅漢彩舊居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縣博南鎮(zhèn)曲硐村北門,始建于中華民國任戍年(1922年),為羅漢彩舊居。坐西向東,平面呈方形布局,為四合五天井走馬串閣樓建筑;西北角外筑碉堡;南廂房前有休閑庭院。整過庭院平面布局完整,具有居住、休閑、防御等功能。建筑面積為860平方米。有正房、面房、南北廂房及四耳房共八幢。正房、北廂房均均為硬山頂前廊出廈,后檐、兩山青石板挑出,面房、南廂房為重檐硬山頂,兩山青石板挑出。所有建筑均為土木結構,小青瓦覆面。正房、北廂房屬穿斗式結構,其余建筑木結構屬抬梁式結構。墻體用泥土夯實而成,墻面均為上層抹石灰;下層細泥粉刷;山尖墻面繪水墨云紋、如意紋等圖案。明間格子門窗鏤空雕刻,做工精湛。是白族民居建筑的風格

北門縣立簡易師范學校

北門縣立簡易師范學校位于博南鎮(zhèn)曲硐村民委員會北門自然村。始建于民國十九年(1930年),坐西向東布局,由羅漢彩組織倡辦。由東向西時有大門、學海、南、北教室,訓導臺、正房,南、北宿舍樓;后院為體育場。占地面積 2540平方米。均屬二層土木結構單檐硬山頂瓦屋面。訓導臺為長方形,前為弧形,長8.5米,寬7.7米。解放后分別由曲硐中學、曲硐中心完小使用,至今為幼兒園使用。

新城鎖風橋

新城鎖風橋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縣博南鎮(zhèn)桃新村新城社,橋始建于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橫跨銀江河之上,它是連接新城至平坡、初一、青羊等村的交通橋梁。1954年重修,2009年加固兩橋墩。橋屬鐵索橋,占地面積720平方米;共用鐵鏈10根,其中底鏈8根,扶鏈2根,吊鏈損壞,鏈扣大小不一,分別為26至35厘米不等。橋為上承式木板橋,橋全長36.2米,凈跨18.2米,寬3米,橋高5.1米,橋面鋪寸枋。兩橋墩用紅沙石打制砌成,鐵鏈用巨石榫卯相連、十分堅固,采用美國貨車大梁鑲嵌在橋墩上作支撐承重鐵鏈。橋墩呈八字形設計,這樣做減緩了洪水對橋墩的沖擊,該橋是銀江河上保存下來較好的重要橋梁之一,是縣城現存較早的鐵索橋,它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

卓潘河電站

卓潘河電站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縣博南鎮(zhèn)勝泉村民委員會卓潘河,依螞蝗山腳而建,始建于1969年,共二座電站,分一級、二級電站。一級電站有一臺機組,二級電站有兩臺機組,均為水輪發(fā)電機。機組為1966年8月福建水輪發(fā)電機設備廠制造,月發(fā)電量約3.2萬度。主機房屬磚墻灰色瓦房,時屬國有電站。1998年劃為私人所有,現仍正常供電。此電站為永平縣保存下來的較早工業(yè)電力開發(fā)電站之一。

新華街古龍井

新華街古龍井位于博南鎮(zhèn)老街社區(qū)新華街,始建于清代,于民國己未年(1919)重修。占地面積130平方米,建筑面積5平方米。井壁用紅沙石砌筑,井蓋為紅沙石打制,正中刻有“中華己未年四月十五日從建”,左邊刻有“動員起來”,右邊刻有“講究衛(wèi)生”,均為直行陽刻,行書。同時中間刻有“龍井”二字,繁體。又于2008年4月村民集資重修,修復后的龍井呈長方形,長2.6米,寬1.6米,深1.36米,上建紅色琉璃瓦頂,內設祭臺,如今正常使用。該井對研究永平古城提供了可行史料。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在线观看片免费人成视频网 | 亚洲色大情网站久久久 | 亚洲精品国产二区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久久精品电影 | 漂亮人妇中出中文字幕在线 | 久久做品人人做人人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