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為蜀國所控制,屬“僰人國”。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在境內修筑“五尺道”,沿途曾設置官吏。
西漢建元六年(前135)置朱提縣,屬犍為郡,轄境約當今昭通市昭陽區、魯甸、大關、永善一帶,治所在境內。
建安二十年(215),設朱提郡,標志著今昭通市為一個獨立的行政實體開始出現在歷史舞臺上,同時,朱提縣作為朱提郡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地位也開始確立。
此后,朝代更迭、數次更名,先后稱恭州、協州、安上縣、曲州、南通州、賢州、撫夷縣、開邊縣等。
到唐朝后期,境內出現烏蒙部落。
宋初,烏蒙部落由南詔拓東節度使羈縻統治,同時又接受宋王朝封號。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立烏蒙路,隸四川行省,十五年(1278),升烏蒙路軍民總管府,流官改隸云南行省,十八年(1280),改烏蒙軍民宣撫司,土官也改隸云南行省。
二十五年(1288)升烏撒宣撫司為烏撒烏蒙等處宣慰司兼管軍萬戶府,宣慰司駐烏撒,轄烏撒、烏蒙、芒部、東川四路,烏蒙路領土僚蠻長官司;順帝至元元年(1335)改烏撒烏蒙等處宣慰司隸四川行省。
同時,元代烏蒙等又直隸于皇太子宮府;明洪武十五年(1382)正月,置烏蒙府,領歸化州,屬云南布政司,同時置烏蒙衛指揮使司,十六年正月,升烏蒙軍民府,改屬四川布政司,隸川南道。
轄境東西寬515里,南北長760里,東至烏撒軍民府界25里,西至建昌衛界490里,南至東川軍民府界130里,北至敘州府界630里,元初所筑土城舊址建立府治。
清順治十六年(1659)設烏蒙土府,隸四川省。
雍正五年(1727)改隸云南省,六年,改土歸流后,置烏蒙府,八年(1730)設烏蒙縣附廓,九年(1731),因烏蒙城在歷年的戰亂中毀壞嚴重,決定另建新城于二木那(亦名樸窩,即今昭通城所在地)。
同時,因烏蒙有“烏暗蒙蔽”之意,改為昭通,取“昭明宣通”之意。
設昭通府,置恩安縣副廓。
1913年改恩安縣為昭通縣。
1950年3月24日,成立昭通縣人民政府,隸昭通專員公署。
1958年11月30日,撤銷魯甸縣建置,并入昭通縣。
1963年10月11日,魯甸縣又分出恢復其原建置。
1981年11月18日,將昭通縣城關鎮及郊區和北閘區劃出另設昭通市(縣級市),昭通縣建置不變。
1983年9月9日,撤銷昭通縣建置,其所轄區域并入昭通市,稱昭通市人民政府。
2001年撤銷縣級昭通市成立縣級昭陽區,名稱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