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嶺畬族鄉位于浙江省最南端的蒼南縣邊緣,西與福建省福鼎市佳陽鄉接壤,南與福鼎市沙埕鎮毗鄰。鄉政府駐地東宮村,距縣城50公里,總面積20.17平方公里。境內群山連綿,北有海拔989.5米的鶴頂山,78省道貫穿鄉境南北,地形地貌呈西北向東南傾斜。
全鄉8個行政村,73個自然村。2003年全鄉1669戶,6617人,其中畬族680戶,2450人,占總人口的38%。民族村四個,全鄉總勞動力2925人,以從事農業為主,從事第二、第三產業分別占12%、14%。全鄉耕地面積3922畝,其中水田2746畝,旱地1176畝。山地總面積26643畝,其中宜林山地18460畝。2003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442萬元,人均收入1717元。
岱嶺畬族鄉是革命老區鄉。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岱嶺率先成立貧農團,積極開展減租息和五抗(抗租、抗債、抗糧、抗捐、抗稅)革命斗爭,遭到-政府的殘酷鎮壓,僅福掌村就被焚燒民房124間,全村52戶,220多人無家可歸。全鄉有革命烈士43人。1982年2月,溫州市民政局批準岱嶺鄉為二戰時期革命老區鄉。
近年來在黨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全鄉廣大人民的努力,基礎設施建設初具規模。教育設施日臻完善,擁有一所占地面積11404平方米的“九年一貫制”農村試點學習校,建筑面積3250平方米,在校學生800多名。公路、機耕路四通八達,機動車輛可達各自然村。人民生活用水、農用水有所改善,三面光渠道星羅旗布。群眾飲用清潔自來水或導流水占75%。高、低壓線全面進行改造,達到三相電路。有線閉路電視遍布全鄉,豐富了群眾的文娛生活,通訊設備齊全,設有移動通信、聯通機站,電話戶占有率42%。衛生好轉,醫療條件提高,新建的衛生院配有X光機、B超、心電圖等先進醫學設備,解決了山區群眾就醫難的問題。同時鄉黨委、政府立足本地實際,用好用足扶貧政策,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效益農業,取得較大成績,形成了磨菇、四季柚、馬蹄筍、黃梔、茶葉、中草藥、山羊、本地雞等八個基地,有力地促進了本鄉經濟發展,使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工業也有了新的發展,岱嶺“山一”礦泉水有限公司于2003年建成投產,日產“山一”牌礦泉水1000多桶,市場供不應求,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