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門村位于北岙鎮西南面,北與城南社區接壤,東南與打水鞍村相連,西連接大長坑村。轄風門、小岙、九畝坵3個自然村。
村以原駐地命名。解放初建政為埭口鄉第二村,1961年并入埭口大隊,1981年析出成立風門大隊,1984年改稱風門村至今。原漁業為主,農業種水稻番薯,企業為副。
風門自然村因坐落在兩山之間,形似畚斗口,風多而疾,故名。
小岙自然村因坐落的山岙較小而得名;現為村委會駐地。早年設有公辦衛生所,現也有個體衛生室(診所)開辦。
九畝坵自然村相傳古時候村口墾有一丘平地,面積為九畝,故名。壓上一點認為地名應寫作“狗母窟”,意為母狗做窩的荒野。
1987年4月,這里發現宋代冶煉遺址及唐、宋墓葬,內有大量陶范遺存;后繼續發掘,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石錛和商周時期的印紋陶片,證明洞頭島早在3000年前就有人類活動。從此名揚四海。遺址總面積約2000平米,為縣級文保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