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懸空寺——大慈巖大慈巖位于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建德市大慈巖鎮(zhèn)境內,以江南第一懸空寺、長谷溪流、中華最大天然立佛和濃郁的佛教文化名聞遐邇,享有“浙西小九華”之譽,是“浙江省優(yōu)秀景點”。大慈巖海拔586米,主峰險峻挺拔、雄偉奇峭,外形酷似一尊惟妙惟肖的天然立佛。它總高度達147米,頭部高41.3米,肩寬60米,五官清晰,形象逼真,未經(jīng)過任何人工雕琢,構成了“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稀有自然景觀,經(jīng)中國旅游地學研究會專家親臨考察,鑒定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發(fā)現(xiàn)的最大天然立佛,故稱“中華最大天然立佛”。大慈巖山水相依相存,湖泊、溪水、瀑布、澗流隨處可見,從山頂蜿蜒曲折而下,形成了一條長達880米的獨特的長谷溪流景觀。元大德(1297——
新葉村自南宋以來已有800年歷史,現(xiàn)保存了大量葉氏祖墓,共有新葉葉茂公墓、新葉葉熙公墓、玉華葉氏祖墓、玉華葉氏墓、醉翁山葉氏祖墓、石崗塘葉氏墓、石岙葉氏墓、石岙葉光隆墓、正昌崗葉氏墓、葉--烈士墓等10座墓葬。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有:葉茂公墓:位于新葉村東南面,墓主為葉氏茂字輩先祖,墓向朝東,占地73.4平方米,直徑8.7米,高2米,墓面由塊石錯縫砌筑,寬6米。墓碑鐫字三行,記載墓主身份、生平、立碑年份等。墓前設拜壇,進深3.7米。葉熙公墓:位于新葉村北,墓主為葉氏先祖熙字輩十一公以觀,及其福字輩十七公安人。墓面朝東,墓基呈圓形,直徑3.25米,墓高1.36米,墓面寬2.7米,墓碑鐫字三行,記述墓主身份、生平及立碑年份。墓面兩側壘拳手,
后山窯址位于建德市大慈巖鎮(zhèn)陳店村窯口自然村后山南坡上,窯址所在處為一山間土丘,南側有一水塘,西北側平地現(xiàn)為耕地,東側為農戶聚集區(qū),有溪流在村東北側自西北向東南流經(jīng),鄉(xiāng)間公路東北-西南向穿過窯址堆積。窯址堆積主要位于土丘北部及其西側凸坡。窯址面積約10000平方米,文化層堆積面積約4000平方米,堆積厚度0.5-1.2米。地表隨處可見散落堆積,根據(jù)地表瓷片、窯具殘片等分布情況看,以鄉(xiāng)間公路為界,高于鄉(xiāng)間公路的坡地上,堆積相對單一,以韓瓶和支座為主,基本不見其它器型殘件,而低于鄉(xiāng)間公路的坡地上,地表采集遺物類型相對較豐富,瓷器施釉,制作較精,窯具可見匣缽、墊圈等。后山窯址所產瓷器制作上有粗、細之分。韓瓶、罐類器物制作較粗,黑胎,胎質粗,
窯塢窯址位于建德市大慈巖鎮(zhèn)陳店村葉墩自然村,窯址所在處為一山谷,東南側近谷底有山間泥路可通,低谷處原有水塘,現(xiàn)已改為耕地,谷北有溪流自西北向東南流經(jīng),東有農戶聚居。從窯址所在處地形情況看,窯床遺跡應位于東南向坡地上,作坊遺跡應位于山岙處。窯址面積約15000平方米,文化層堆積面積約6000平方米,堆積厚度1-3米。地表可見散落的瓷片和匣缽殘片,局部聚集成堆,應是當?shù)卮迕癯鲇诟鞯男枰獡焓岸殉伞8G床未暴露,推測窯形應為龍窯。采集青瓷殘件(片)共41件,包括碗、罐、壺和韓瓶。其中,碗殘件3件,罐殘件1件,執(zhí)壺殘件1件,韓瓶殘件36件。從采集產品看,該窯址為宋代民窯,制作多欠精細,尤以韓瓶類為粗。產品以碗類為主,其次為韓瓶,尚可見壺、罐等
新葉村位于浙江建德市南部,古村建設布局以天人合一的陰陽九宮卦象之數(shù)進行設計布局,按“九九歸一”的天人合一的卦理哲學,把村里將近100條巷子、房子縱橫交錯地連成一個群體。此外,該地文化豐富,有“新葉昆曲”、“新葉三月三”兩項浙江省非物質遺產。宋寧宗嘉定年間,新葉村始祖葉坤隨南遷的宋皇室從中原來到浙江建德,留下來的葉氏后裔在歷經(jīng)宋、元、明、清及民國七百余年的漫長歲月,竟成為繁衍二十九代,人口三千余人的龐大氏族聚落。在遠離塵囂的山坳里,在那片并不富饒的土地上,頑強地維系著血脈的傳承和傳統(tǒng)的接力。新葉村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由于村子以村后的玉華山為主山,所以新葉村子系被稱為玉華葉氏。從玉華葉氏第一代到這里定居后,歷經(jīng)宋、元、明、
上吳方村鄉(xiāng)土建筑位于建德市大慈巖鎮(zhèn),年代為明至民國。上吳方村位于浙江省建德市大慈巖鎮(zhèn)東北部,村內保存有較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有165座明、清、民國的古建筑,建筑類型多,結構完整,布局合理,祠堂建筑前大多建有水塘,其中保存較好的38座,包括廟、私塾、廳堂、民居等類型。祠堂建筑就有6座,分別為方正堂、衍慶堂、三樂堂、尚志堂、世美堂、許德堂。有迷宮建筑(俗稱長弄堂),始建于明代,弄堂長47.5米,寬1米左右,九門檻、八八六十四道門,家家相同、戶戶相連村內核心區(qū)保留原有的歷史風貌。2011年1月7日,被公布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李村村位于大慈巖鎮(zhèn)東北,南接三元村,北鄰上吳方村和新葉村,西靠大慈巖風景區(qū),距離大慈巖鎮(zhèn)4公里左右,交通便利。村內地勢起伏較大,北部為山區(qū),南部較為平坦。李村是中國南方典型的農耕聚落。李姓始祖于宋雍熙年間遷居玉華山南麓,歷經(jīng)一千二百年的繁衍發(fā)展,形成今天的村落面貌。村落以“界路”為中心線,兩側分布各房派宗祠和住宅,周圍又有環(huán)繞大小水塘如佛珠一般。村落格局與代表建筑基本保存完整,是一個以明清建筑為主體的鄉(xiāng)土聚落。2011年李村村鄉(xiāng)土建筑被浙江省政府公布為浙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李村被杭州市政府公布為杭州市歷史文化村落。
連三進位于大慈巖鎮(zhèn)李村村。該建筑建于民國時期,原為李展忠家的會客廳。因建筑共有三進,當?shù)厝怂追Q“連三進”。為弘揚傳統(tǒng)文化,2013年李村村將修繕后的古建筑為載體,結合當?shù)氐膫鹘y(tǒng)文化、民間藝術,打造“連三進民俗文化館”,將傳統(tǒng)生產生活方式、傳統(tǒng)手工藝、傳統(tǒng)民間藝術進行展示。場館建筑面積1630平方米,館內藏品共有2000余件,包括老式家具、民俗用具、農耕生產工具等,數(shù)量多,種類豐富,配備專兼職講解員2名。2005、5、19,連三進被公布為建德市文物保護單位。
大慈巖鎮(zhèn)的里葉村,種植蓮子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在南宋的詩中已有記載,清乾隆年間被指定為貢品,是遠近聞名的蓮子之鄉(xiāng)。在蓮花盛開季節(jié),步入里葉村,便進入了“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境地,荷葉田田,荷花沁香,游客既能觀荷、賞荷,又能采荷、品嘗蓮食佳肴。游客可到采蓮區(qū)采蓮子、摘荷花,到蓮農家里與婦女小孩一起剝蓮子、捅蓮心。
越國公祠位于大慈巖鎮(zhèn)汪山村汪山自然村村北,年代為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類別為古建筑。2010年,越國公祠被公布為建德市文物保護單位。
葉大宗祠位于大慈巖鎮(zhèn)里葉村。2005、5、19,葉大宗祠被公布為建德市文物保護單位。
博云塔位于大慈巖鎮(zhèn)新葉村。1985、10、22,博云塔被公布為建德市文物保護單位。
大慈巖文昌閣位于大慈巖鎮(zhèn)新葉村。1985、10、22,大慈巖文昌閣被公布為建德市文物保護單位。
德心堂位于大慈巖鎮(zhèn)下金劉村。2001、12、31,德心堂被公布為建德市文物保護單位。
一本堂位于大慈巖鎮(zhèn)李村村。李村的建筑布局別具匠心,整個村落沿襲陰陽八卦之理,仿佛一幅生動的龍虎圖。以一本堂為中心,如同虎首高昂,宗祠大門象征著虎口,村北石板路如脊椎般延伸,直通白山殿,象征虎尾。兩側的巷弄猶如斑駁的虎紋,見證了李氏族人的繁衍生息。名字之謎:一本堂的深意“一本”之名,有人解讀為“同一根本”,然而,村中的簡介揭示了一個更深刻的理念。李氏先祖倡導“以和為本”,但“一本堂”可能蘊含著更深遠的宗族傳承意義。諸如崇本堂、立本堂和敘倫堂等祠堂,或許是在一本堂的基礎上,逐步發(fā)展而來,象征著宗族分支的有序延續(xù)。雖然未經(jīng)詳細查閱宗譜,但推測一本堂可能是早期的核心,之后的堂號則代表著分支的擴展。李村的村民多為唐代衛(wèi)國公李靖的后裔,歷經(jīng)四十
紫薇第位于大慈巖鎮(zhèn)烏石村。2005、5、19,紫薇第被公布為建德市文物保護單位。
大慈巖紹本堂位于大慈巖鎮(zhèn)李村白山后自然村,年代為民國八年(1919),類別為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2010年,大慈巖紹本堂被公布為建德市文物保護單位。
和樂堂位于大慈巖鎮(zhèn)里葉村墻圍里自然村村北,年代為清中期,類別為古建筑。2010年,和樂堂被公布為建德市文物保護單位。
紹芳堂位于大慈巖鎮(zhèn)三元村麻車崗自然村301號,年代為明嘉靖乙卯年(1555),類別為古建筑。2010年,芳堂被公布為建德市文物保護單位。
積慶堂位于大慈巖鎮(zhèn)雙泉村泉山自然村村中心,年代為清早期,類別為古建筑。2010年,積慶堂被公布為建德市文物保護單位。
大慈巖承恩堂位于大慈巖鎮(zhèn)雙泉村泉山自然村村中心,年代為清早期,類別為古建筑。2010年,大慈巖承恩堂被公布為建德市文物保護單位。
郎官第位于大慈巖鎮(zhèn)汪山村汪山自然村村北,年代為明末,類別為古建筑。2010年,郎官第被公布為建德市文物保護單位。
里葉村鄉(xiāng)土建筑位于大慈巖鎮(zhèn)里葉村,年代為明清-民國,類別為古建筑。2010年,里葉村鄉(xiāng)土建筑被公布為建德市文物保護單位。
宣教廳位于大慈巖鎮(zhèn)下金劉村。2005、5、19,宣教廳被公布為建德市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