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漈鄉位于縣南。清屬五都,民國20年(1931)設鄉,屬第五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鄉名沿用。鄉人民政府駐西岸底村,以大漈片村而名,海拔1010米,距縣城18.5公里,1949年5月,縣人民政府曾遷駐40余天。面積56.6平方公里,東鄰東坑鎮,南靠景南鄉、雁溪鄉,西連標溪鄉、梧桐鄉,北接澄照鄉,轄西一、西二、琴山、彭村、潘宅、茶林、小佐、垟心8個村民委員會,19個自然村,人口864戶,3363人,其中畬族31人。 地勢高峻,千米以上山峰50余座,其中上山頭(即最上山)海拔1689.1米,為縣境第一高峰。無論從東南西北上大漈,都要攀登 10華里高山大嶺。大漈片村,群山環繞,丘巒多姿,煙霧彌漫,十里平川,乃一天然盆地,稱“九仔十三羊”(羊系垟諧音),亦謂“云中桃源”。諸水東注北溪,西南入小溪,年平均氣溫13℃,無霜期21O天,年降雨量約2000毫米。屬縣西南部低中山林、糧、食用菌、畜、藥綜合農業區。耕地3282畝,由于山高、水冷、土深,宜種單季稻,米質特好,遇干旱年景,稻谷產量越高,故有“曬死何莊,大漈蓋倉”之說。盛產茶葉,質佳昧醇,十分暢銷。手工陶器始于明代天啟年間,迄今已300余年,俗稱“大漈罐”,行銷閩浙邊境10縣山區。
設小學和鄉一級文化、衛生、廣播、電影、供銷、信用社、電視差轉臺和郵電設施,時思寺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護關橋和雪花潦景群為縣境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