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 浙江省 > 溫州市 > 鹿城區 > 五馬街道

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五馬街道文化旅游景點

[移動版]

二十八宿井

二十八宿井位于五馬街道、蓮池街道,年代為元—清。(二十八宿井包含橫井、松臺山仙人井、松臺山八角井、三牌坊古井、煉丹井、縣前頭古井、白鹿庵井、永寧坊井,共8處古井)溫州古井歷史悠久的當屬晉代時郭璞建永嘉郡城時所鑿的“以象列宿”的二十八宿井。據《溫州府志》(明弘治版)載,東晉郭璞為永嘉郡城選址時,登上西北的小山峰(即今郭公山)察看地形,發現九座峰像北斗星錯立。郭璞認為城墻繞山巔而筑,賊寇不能入斗,便于防守,可保安逸。于是繞山筑城,并鑿了二十八口井,以對應天上“二十八星宿”的位置。“二十八宿井”表達了“取象于天”、天長地久、水源不斷的寓意。此“二十八宿井”分別為:八角井、白鹿庵井、橫井(天宿井)、積谷山冽泉、積谷山義井、煉丹井、三牌坊古井

飛鵬巷陳宅

陳權東民居位于溫州市鹿城區飛鵬巷98號。坐北朝南,由主樓、后樓外加圍墻組成庭院式寓所。據說此民居為陳權東民居第。解放后曾做為市委機關宿舍。整個院落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門臺設在庭院東南角,為西式磚門臺。主樓為三間二層樓房。一層高出地面約1米(房屋底層架空為防潮與通風),由水泥樓連接。一、二層帶廊,設水泥欄桿。房屋立面不在同一平面,凹凸有序,房門、窗均向外開啟,并在門窗外設有百頁式門窗套,可以自由啟動。房間內部均架設木地板,一層下設有地下室。明間由屏門分隔成前后兩部分,前為堂間后為樓道。屏門上木雕精美。后樓為四間二層磚房。南側中部與主樓相通,帶前廊,廊帶磚做低矮欄桿。二層由一層西側墻邊樓梯旋轉而上。走廊設北側靠墻。后樓為四脊頂,青

溫州中山紀念堂

1927年2月,北伐軍進抵浙江后,溫州各界人民為紀念民主革命偉人、民國締造者——孫中山先生,發起在華蓋山、積谷山之間建造中山公園,于1930年10月建成,占地面積5.46萬平方米。1932年11月,中山紀念堂落成。自建成以來,中山紀念堂曾多次開辟展覽。1952年改為中蘇友誼館,“文革時期”改為溫州市少年活動室。因年久失修,損失嚴重,1987年6月在原臺基上重新修建,仿原來形式,古式簡瓦,雙層屋檐,周體回廊,樓房典雅,氣勢壯觀。為豐富展廳內容,曾派員專程到廣東、中山、廣州、南京等地孫中山紀念館、堂、故居采集圖文、圖紙等中山先生一生事跡資料,陳列在紀念堂展廳內。在一樓展廳內,中廳為孫中山先生半身漢白玉雕像,西、北、東三面墻壁的鏡框中,陳

滄河巷金宅

滄河巷金宅,亦作滄河巷金沛樹民居,位于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五馬街道倉橋社區滄河巷26號。坐北朝南,臨街而立,由門屋、廂房、正屋等組成合院式建筑。原有三進,第三進被改建。門屋面闊五間,進深約7.2米,為二層磚木混合結構。南立面為巴洛克風格。石英砂抹面,青石臺基,內八字型門臺嵌于墻,半圓形拱券大門罩,二層窗罩均做有卷草紋。北面中間磚砌門臺,通天井。正屋五間二層,木構建筑,青瓦屋面,歇山頂。檐柱做成西式愛奧尼克柱式,一二層均帶前廊,二樓機制欄桿做成幾何、花草紋飾。前廊均與南側東西廂房前廊相通,構成三面回廊。南側廂房各三間二層,磚砌建筑,硬山頂。另外各門罩、窗罩、柱、欄桿等造型均為西式風格,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此民居建成于1935年,房主金沛

楊柳巷戚宅

戚宅位于鹿城區楊柳巷36號,系清同治年間溫州官商馮月成興建,后售予白累德醫院戚姓醫生。該宅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通面闊17.6米,進深30.1米,由門廳、正廳及廂房構成兩進合院式木構建筑。梁架抬梁穿斗混合式,硬山頂。門屋為五間單層硬山頂建筑,-墻上有花草紋磚雕漏窗,進深五柱八檁,小青瓦屋面。門屋明間外為八字磚砌仿木構門臺,單間,懸山頂,門楣上置四組斗栱,小筒瓦屋面,抹灰屋脊,脊頭有龍頭鳳尾飾。正屋為五間單層硬山頂建筑,進深七柱十一檁,中柱落地,前后分心,前帶船篷軒廊,小青瓦屋面,檐口存部分勾頭滴水。門屋與正屋間為東、西兩廂,面闊三間。正屋之后為一小院,東西各筑兩間廂房,硬山頂,舊做廚房、雜物間等。北部圍墻東側為一磚砌小門

五味和舊址

五味和蜜餞店舊址位于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鼓樓街。建于清,坐北朝南,為西式立面和傳統木構建筑相結合的建筑。南側臨街,入門為大店堂。后部置內天井,藉以采光。后墻東側開一門通往后部。天井西側設木質雙折樓梯通往二層,二層走廊圍繞內天井而設,靠內天井為寶瓶式欄桿。二樓內部被分為多個房間。三層亦有樓梯上下,走廊形同二層,略寬,靠天井為直欞欄桿。三層天井后墻上開一橢圓花窗。三層內部亦分開多個房間。舊址屋面為不規則歇山頂,并有后建老虎窗。舊址南立面采用西方裝飾主義風格,裝飾構件采用折中的、較簡樸的直線,硬邊形狀,強調了幾何體量。窗外側壁上塑有“南北果品罐頭茶食,蜜餞海味各種醬酒”對聯,底層門口上方塑有“五味和”三字。“五味和”創辦于清光緒八年(188

新四軍駐溫州通訊處舊址

1938年3月,中共浙江省委領導人劉英隨同中共東南分局負責人曾山在金華與國民黨浙江省政府主席黃紹竑就鞏固和擴大國共兩黨合作以及共同抗日事項進行會談,提出在溫州、平陽、麗水等處設立新四軍辦事機構,并達成協議。同月,閩浙邊抗日游擊總隊駐溫辦事處改為新四軍駐溫州通訊處,主任周飲冰。通訊處建立后,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宣傳我黨的抗日救國方針,推動溫州群眾開展大規模的抗日救亡運動;二是輸送抗戰兵員,曾先后接轉黨的干部和進步青年三批1300多人,經溫州赴皖南參加新四軍;三是掩護中共浙江省委機關開展工作,后成為浙江省委的主要交通聯絡站;四是以公開合法身份與國民黨溫州駐軍和政府打交道,處理有關事項。同年9月,國民黨溫臺-司令部下令取締了永嘉戰時青年服

永嘉戰時青年服務團舊址

1937年8月21日,徐賢議、孫紹奎、胡景瑊等發起,在溫州城區九山河畔籀園圖書館成立了永嘉戰時青年服務團(簡稱永嘉戰青團),其主要領導成員都是溫州-的骨干。永嘉戰青團設立干事會,民主選舉干事11人(10月擴充為23人),總干事先后為徐賢議和胡今虛,內設組織、宣傳、作戰、總務4個部門。直到1938年底被國民黨溫臺-司令部強制解散為止,永嘉戰青團堅持活動一年零四個月,全盛時團員達8500余人,其中在農村以區為單位發展了10個分團、48個支團。期間,永嘉戰青團擔負宣傳、救護、檢查敵貨和除奸反諜等任務,并協助建立與發展了學生聯合會、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等團體。永嘉戰青團成為溫州地區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的中堅力量和影響最大的抗日團體。永嘉戰青團成立

花馬營巷周宅

花馬營巷周氏民居位于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五馬街道安平坊社區花馬營巷3弄10號后,據稱此民居建于清乾隆年間,面闊三間,坐東朝西,硬山頂木構建筑,進深五柱十檁。正堂設屏門,屏門前梁架為抬梁穿斗式,中柱落地前后雙步梁帶單步梁,屏門后為草架屋頂,用五架梁。原為青方磚鋪地。此民居后,即明間東側為一池塘,池塘上搭建有一亭,六柱圓柱,穿梁斗拱,板瓦,脊隨柱,類歇山頂,亭地面為片石鋪成,周圍花崗巖條石,亭周圍美人靠欄桿坐凳,亭底以假山巖做基礎頂。池塘上部立鏤花墻,為原樣式。池塘壁為假山巖堆成,下部面積較大。池塘北側,正屋東側,現為一木構廊,四柱單坡檐,池塘南側原有一月洞門,現已塌,拆除。正屋東側院落以東,為一抗戰時建磚木二層建筑,建筑以內東南角為一水

池上樓

謝池巷池上樓位于鹿城區謝池巷,系紀念南朝劉宋詩人謝靈運而建。謝靈運(385-433),東晉明將謝玄之孫,襲封康樂公,才思俊逸,開我國山水詩之先河,永初三年(422),任永嘉太守,攜眷來郡,建有“池上樓”。明萬歷《溫州府志》卷18有關謝氏古跡有池上樓、謝公樓(在拱辰門上,謝靈運游適之地),讀書堂(在舊郡治,謝靈運讀書處),夢草堂(晉府之西堂,謝靈運夢惠連之處)等。謝池巷池上樓原在“豐暇堂北(今東公廨)”,因“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佳句而得名。后毀。今積谷山下池上池為劉宋時“謝村”,亦為謝氏寓居處,后人曾于此建樓紀念。清道光初,邑人張瑞博自湘歸,購得此址,增筑“春草軒”,“懷謝亭”,“鶴舫”等,并取名“如園”。今樓為清代民居式木構建筑

中共溫州獨立支部紀念亭

1924年8月,時值第一次國共合作,中共中央派永謝文錦回家鄉溫州籌建黨團組織。12月,中共溫州獨立支部(簡稱“溫獨支”)在城區侯衙巷新民小學成立,書記胡識因。這是浙南地區最早建立的中共組織,始屬于黨中央,后歸上海區委領導。至1926年底,黨團員發展到50余人,分布于永嘉、瑞安、平陽和樂清等地。“溫獨支”誕生后,積極宣傳馬列主義,幫助國民黨組建地方黨部,開展反帝反封建軍閥的國民革命運動,支援北伐戰爭,為浙南的革命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1927年4月,國民黨-在浙江進行-“清黨”,“溫獨支”被破壞,主要成員鄭惻塵、蔡雄慘遭殺害。“獨支雖折,燈火長明。”溫州人民繼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前仆后繼,英勇奮斗,終于在1949年5月迎來了浙南大地解

朱自清舊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號秋實,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于江蘇東海,是我國新民主革命時期著名詩人、散文家和愛國學者。1923年2月,由浙江省立第十中學(今溫州中學)研究部部長兼圖書館館主任、著名教育家金嶸軒提議,朱自清被聘請到該校任教。是年,朱自清攜家小來溫,先在離十中較近的大士門租房住,后因大士門失火,遂遷至朔門四營堂巷34號東廂房居住。在浙江省立第十中學期間,朱自清除在倉橋中學部教語文外,還在道司前師范部教公民和科學概論。他教學十分認真,在課堂上極力向學生傳授新思想、新知識,播種新文化。他講究教育方法,注意教學效果,深受學生歡迎。在繁忙的教學之余,他還寫了多篇散文,留下不少墨跡。1925年經俞平伯推薦,朱自清赴任

朔門街鄭宅

朔門街鄭宅,亦作鄭明云民居,位于溫州鹿城區朔門街30弄15號,坐南朝北,由北側兩個院落和南側鄰街店面組成。北側東部為一傳統式合院,面闊三間,正屋進深8.5米。底層前廊做成船篷軒,二層外廊做成裝飾“壽”字紋木欄桿,東西兩側各帶兩間廂樓,為單坡屋面,山墻上開磚漏窗。底層柱頭出單跳承花板,廂樓用立體雕刻牛腿承花板。次間用宮形格心長窗。廂樓與正屋交接處用懸柱。西側為西式風格樓房一座,清水磚外墻,面闊三間,進深五柱九架,北側設外廊,外廊為寶瓶式木欄桿,用拱券承屋面,拱上灰塑花草鳥獸,檐口抹灰多層線腳,挑檐下用細木條抹灰,室內為木梁架,頂部用石膏抹面吊頂。樓梯設于明間南側。南側靠朔門街為二間二層木結構店面。屋面鋪小青瓦。西院西側院墻上有灰塑照壁

夏承燾舊居

夏承燾舊居位于登選坊66號,由門屋、正屋、廂房組成合院式建筑,整體坐北朝南。門屋面闊五開間,為一層硬山頂磚木混合結構,屋面鋪小青瓦。門屋明間為過道。前院有兩廂,東廂改變更多。西廂為三間一層硬山頂木構建筑。正屋為五間一層木構硬山頂建筑,層高高于門屋,帶前廊,明間進深七柱十三檁,屋面鋪小青瓦。后院有兩廂,西廂為后建。東廂為民國樣式廂房,三間二層帶前廊,明間后帶樓梯通二樓,二樓立面做有百頁欄桿,欄桿上設格子窗。青瓦屋面,硬山頂。夏承燾舊居為二進合院式晚清木構建筑,為我國一代詞學宗師少年時期生活居住處,具有較高的價值。夏承燾(1900-1986),字瞿禪,晚字瞿髯,別號夢栩生,室名月輪樓、天風閣。著名的詞學家,是我國現代詞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滄河巷林宅

林氏民居位于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五馬街道倉橋社區滄河巷一百零四弄5號。坐北朝南。門臺位于圍墻中軸線偏東,為巴洛克風格,青石門楣,上罩半圓形大門罩,門臺背部磚砌仿木構,上塑有精美雕刻,磚砌屋檐,勾頭滴水。門臺與圍墻為石英砂抹面,圍墻下為青石臺基,壁柱下青石雕出花草紋,門臺西側墻上正對正屋明間為一磚砌照壁。門臺以北為天井,門臺與正屋地面抬升,高于天井與外部地面,天井東西兩側分列兩座廂房,單間硬山頂,槅扇門雕刻精美。天井以北為正屋,面闊五間二層硬山頂,磚木混合建筑,帶前船篷軒廊,木檐柱均包磚垛,外用石英砂漿,做成柱式。正屋中堂設十槅扇門,門后設樓梯通二樓,寶瓶式扶手,二層外廊設十字雕花式木欄桿。后院有磚木結構門臺和幾何圖案的院墻花窗。林氏民

育嬰堂舊址

溫州育嬰堂舊址位于溫州市鹿城區廣場路230號。坐北朝南。由門屋、正樓、兩廂組成合院式建筑。門屋五間一層磚立面,木構結構。硬山頂,鋪小青瓦。明間為門屋過道,外有磚門臺,西式裝飾風格。正樓七間兩層,磚砌立面,內部磚墻,木柱結構。一層明間為過道,天花做成粉白條。后部由樓道通二層。屋頂為四脊頂。東西稍、盡間一、二樓均設前廊。磚做欄桿,棱形幾何漏空。前廂原為走廊,現為一層磚房。廊壁立有多塊石碑,現不可見。后兩廂為磚墻內部木結構建筑。一、二層均設廊。屋頂為硬山頂,小青瓦鋪面。現前天井東、西兩側院墻上尚嵌有青石碑刻二方。永嘉育嬰堂創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有堂屋99間,同治年間添建;民國八年(1919)重建,隸屬甌海道,掌理溫州地區育嬰事務

七楓巷胡宅

胡氏民居,位于鹿城區七楓巷60號,坐北朝南,前為院落與七楓巷及南面民居隔開,青磚鋪地,為三間二層帶前后廊建筑,立面裝飾為西方巴洛克夾帶哥特式風格。明間外設大門套,一、二層外廊皆為青石欄桿,二層設有仿西方的愛奧尼克柱式,開窗上用半圓拱窗套,中央為突出的拱心石。樓房頂部用統一的大檐口配以齒狀飾,其上為典型的巴洛克式的渦卷做出的裝飾用的寶瓶式欄桿。前廊部分以石英砂抹面,并劃分有水平線腳,其余墻面為紅磚、青磚分層混合砌筑,門窗上皆用哥特式的尖拱,其間為卷草窗飾。七楓巷胡氏民居傳為蔣介石侍衛長胡炘故居。胡忻(1914-2002),畢業于美國參謀大學,曾任大陳防衛部參謀長,臺灣陸軍裝甲兵司令、總統府侍衛長、第二軍團司令,并先后出任臺北溫州同鄉會

寶大商行

寶大商行舊址位于溫州市鹿城區晏公殿巷37號,建于民國。商行坐南朝北,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為三間兩層西式建筑。通面闊15.3米,進深17.3米,東墻角有永余堂界石。建筑立面裝飾考究,三角形山花,巴洛克式門套,上有商行當年的商標圖案。寶大商行舊址由原工商聯會主席王純侯從別人處以一萬銀元購建,用于經營棉布生意。整體格局結構較完整,立面磚砌灰塑西式風格較有特色,正立面的商標圖案別具一格。王純侯(1887-1952),樂清樂成人,辦有寶大棉布號,并曾任富華染織股份有限公司,建國后為溫州工商聯主席。2005年8月,被溫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溫州市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級別:縣(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民國公布時間:2005年8月26日類別

厲宅

厲氏民居系溫州開港后中西建筑藝術互相融合的典型民居居建筑之一。厲氏民居位于墨池社區瓦市巷36弄3號,坐北朝南,由南北兩院及東側院落組成。北院建筑呈“H型”分布,由南北廂房及正屋組成,南北各有一天井。正屋五間一層木構建筑,南廂房兩間一層,北廂房為三間一層(東面西廂已改建)。南天井南側有青磚砌門臺通南院(現已封閉)。東院平面呈“一”字型,中部有一南北向風水墻將其隔為兩個小院落,墻上開門以連通,東院北為七間一層磚木混合建筑(風水墻東三間,西四間),南有天井。南院建筑平面呈“H”型,由南北廂房門臺及正屋構成,門臺為磚砌仿木構,正屋為三間二層木構建筑,帶東、西兩耳房,兩側風火墻上部做成觀音兜。西耳房三間二層木構,東耳房三間兩層木構,東側開有門

溫州天寧寺

天寧寺位于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118醫院內,大殿坐西朝東,面闊五間,系重檐歇山頂殿閣式建筑。花崗巖臺基,前設垂帶踏跺。天寧寺檐柱為青石圓柱,上刻對聯,脊柱及金柱為花崗巖方柱,上刻聯語,各柱下為方形柱礎,各面浮雕有圖案。明間進深五柱十三檁,梁架結構為抬梁穿斗式,內為天花,天花以下用月梁,天花以上用草架。有正脊及吻獸,漏空花脊,中央為火焰飾。中心浮塑荷花,脊兩側有高大的龍吻。天寧寺于五代后晉天福三年(938)初建,現僅存一殿,為清朝建筑形制。天寧寺為溫州舊城區“外有護國、天平,內有嘉福、天寧”四大名剎之一。1985年列為溫州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被列為文保單位時,是當時的“四大名剎”唯一保存的建筑實體。雖經歷次重建,在當地一直享

永寧殿

鹿城永寧殿位于鹿城區永寧巷82號,坐北朝南,為合院式建筑。儀門為三開間三山式懸山頂建筑,院內庭院中央為一放生池,清理后,水質尚清澈。院東西兩側廂廊各四間,為硬山頂建筑,天花上為草架五架梁。院北為鹿城永寧殿正殿,三級臺階高出內院地面約0.3米,殿為五間硬山頂建筑,明間進深五柱十一檁,梁架為抬梁穿斗混合式。屋頂有脊,脊檁上有彩畫,明間四金柱下均有覆盤式柱頂石。鹿城永寧殿原為永寧社區所用,解放后為房管所出租于數廠,2007年永寧社區群眾租回進行整理修繕。據群眾回憶,鹿城永寧殿原為兩進建筑,正殿后另有一建筑,儀門前另有一戲臺,現均已不復存在。鹿城永寧殿為神殿,歷史悠久,巷以殿名,現其主體梁架結構仍為清早中期風格,已不多見。保護級別:縣(市、

中國銀行溫州支行舊址

宴公殿巷中國銀行溫州支行舊址位于晏公殿巷16號,建于1935年。坐北朝南,為十二間三層(局部四層)樓房,通面闊37.4米,進深11.8米,底層為店門,二、三層為辦公區,建筑立面為典型的商業裝飾風格,設平拱窗和平窗,線條分明,壁柱上有建造紀念的字匾。解放前為中行行址,中國銀行系民國元年改組大清銀行而成立。民國三年(1914)9月16日中國銀行溫州分號(后改稱溫州支行)開業。中國銀行在民國17年中央銀行建立前,具有中央銀行的職能。現址為工商銀行溫州分行職工培訓中心。2005年,被溫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溫州市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級別:縣(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1935年公布時間:2005年8月26日類別: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

新四軍駐溫采購辦事處舊址

新四軍駐溫采購辦事處舊址位于鹿城區縣前頭135號,舊址為七間三層傳木混合洋式樓房。坐北朝南。北面臨街,一層各間開門,二、三層各間開窗,帶西式裝飾立面。西山墻上有“甌海醫院”四字。樓梯由南部上。屋面鋪小青瓦,硬山頂。1938年秋,新四軍兵站在此設立駐溫采購辦事處,負責人為楊建新。同時,上海地下黨亦以“上海紅十字會”名義在此設立辦事處,以配合該處開展工作。歷時二年,向華中抗日根據地輸送大批地下黨員、進步青年、愛國人士及軍用緊缺物資,為新四軍堅持敵后抗戰作出了重大貢獻。舊址為七間三層洋式樓房,保存完整。1985年被列為溫州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級別:縣(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1938年公布時間:1985年8月21日類別:近現代重

積谷山摩崖題刻

積谷山位于中山公園南端,以形圓如同高廩得名。相傳東漢末年劉根隱此得道,乘赤霞仙去,故又名飛霞山。西麓周圍有飛霞洞、留云寺、謝客巖、升巖和春草池諸勝。清鄭煒《積谷山賦》云:積谷翠兮城東,緬形勢兮蔚蔥。”,”草長池邊,退思謝客;霞飛洞口,遙憶劉仙。”歷代勝流摩崖題刻多達50多處,現存較完整的,飛霞洞左右壁有宋邊調(知州)、馬尋、鄭賡、任逵、吳君平(永嘉知縣)、趙汝遂(知州)等題名,曹觀、劉述(知州)、謝泌等題侍,春草池東南山崖峭壁有明王“諍云根”、近人鄭岳(1902-1975)“氣如虹”等題字,共13處,其余惜已漫漶、毀壞,無可蹤跡。該摩崖題刻是溫州市區內容最豐富,年代跨度最久的摩崖題刻,對于研究溫州歷史有較高的價值。1992年列為溫州

華蓋山工農兵塑像

塑像位于溫州鹿城區華蓋山南側入口,它是新中國成立后溫州第一座公共雕塑。華蓋山“工農兵”雕像是新中國成立后,共產黨領導下,工農兵聯合的象征。1952年曾建過木雕“工農兵”塑像作品,但因日久天長、風吹日曬而損壞。到1954年,由我市著名建筑師虞書堂和臺州玉環民間堆塑藝人郭世楨合作,歷經一年多時間建成“工農兵”塑像。當時設計的系鋼筋混凝土結構,從地面到塑像高度7.40米,其中臺座4.20米,寬2.60米,方形聳立,用石英鑲面裝飾。“工農兵”塑像體現了濃郁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代風格,留給后人以歷史回味,為溫州市區最為悠久的雕塑之一。年代:1956年公布時間:2010年6月11日類別: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保護范圍:以塑像基座向外延伸3

葉文定公祠

葉文定公祠位于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金鎖匙巷社區金鎖匙巷19號,為紀念葉適而建。始建于清康熙九年,原在松臺山北麓,清光緒八年遷至今址。祠為民居式平房,二進三間,坐南朝北,面闊9.6米,進深22米,穿斗式單層硬山頂木構建筑,陰陽合瓦。門廳面闊三間,正面為青磚墻面,明間為對開木質大門,次間各開一窗。門廳青石橫額陽刻纂字“宋吏部侍郎文定公祠”。門兩側有灰塑對聯“南宋文章甌王鼎盛,永嘉學術鄭薛代興”。末署“后學孫衣言”。正廳為三間硬山頂建筑,北側設外廊。明間后部原祀有葉適的塑像,后毀。葉適(1150-1223),是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永嘉學派代表人物。2000年4月,葉文定公祠被列為溫州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級別:縣(市、區)級文

溫州天主教總堂

溫州天主教總堂位于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周宅巷38號,建于1888年,由國籍神父傅貌祿設計監造,為溫州第一座哥特式教堂。教堂朝向不拘于西方教堂面西的慣例,按照日照和通風特點,采取坐北朝南,由保祿大堂、圣心堂、神父樓、圣母亭、波蘭樓等組成。教堂以位于西面的保祿大堂為主要建筑,大堂坐北朝南,主立面豎向線條堅挺有力,樁墩粗壯,縱分立面三段,兩條水平間裝飾帶又將三段聯在一起,正中玫瑰窗,兩側窗花明顯,愛奧尼柱式,充分顯示了哥特式建筑風格。圣心堂位于保祿大堂的西北角,建筑體量不大,構造比較簡單。神父樓與波蘭樓相連,均為二層建筑,磚墻瓦檐,樓前有個小院,鑿有一井,平面呈圓形。在保祿大堂和神父樓之間,建有圣母亭,亭內有圣母瑪利亞塑像。溫州天主教總堂于

廣場路岳宅

岳氏民居位于溫州市鹿城區廣場路軍裝局12號,建于民國。該民居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為640平方米。由門屋、正屋等構成合院式磚木混合建筑,五間兩層,通面闊29.8米,進深30.7米,庭院四周為連續拱券門廊,外墻及隔斷用青磚砌筑,廊柱上磚雕精美,二層用寶瓶式木欄桿,室內用細木條吊頂,外墻高出屋面形成漏空狀女兒墻。岳氏民居舊址原為清代軍裝局,后寧波人岳巖弟在此購地建造了這幢建筑,風格中西結合,是我市較典型的近代民居建筑。2005年8月,溫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岳氏民居等為溫州市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級別:縣(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份:清-民國公布時間:2005年8月26日類別: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保護范圍:南面以臺基向外延伸三十米為

華蓋山城墻

現存溫州市區的華蓋山城墻殘留2段。北段呈西北至東南走向,殘長67米,殘高4.3米,殘寬7米。南段南北走向,殘長30米,殘高2.5米,殘寬9米,西側靠山,保護范圍以城墻向外延伸5米為界。城墻兩側為塊石砌筑,北部為混土夯筑。據清光緒《永嘉縣志》記載,“國朝順治十五年修筑并浚壕……神威火器置各山”,雍正、乾隆、道光、同治年間,為鞏固城池,有五次較大規模修城浚壕。華蓋山城墻是溫州舊城的歷史見證,在溫州城市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價值和地位,2000年4月,溫州市人民政府公布華蓋山城墻等為溫州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公布時間:2000年4月2日類別:古遺址保護范圍:以城墻底向外延伸5米為界。建筑控制地帶:以城墻兩側開始延伸至華蓋山東西山腳,在此范圍內建

東甌王廟門臺

東甌王廟門臺位于鹿城區華蓋里,廟中有清末翰林余朝紳撰聯。磚石結構,平面呈八字形,通面闊9.8米,青石臺基高0.4米,中間設垂帶踏跺,明間門額中嵌楷體直書“東甌王廟”青石匾,左右次間做成照壁式,懸山造頂。東甌王廟門臺為紀念東甌王騶搖,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現存門臺為清代重建。東甌王廟門臺于1981年被公布為溫州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清公布時間:1981年6月11日類別:古建筑保護范圍:以門臺向前后延伸一米為界。建筑控制地帶:一類:東面自門臺向外延伸八點五米為界;西面自門臺向外延伸0-五米至華蓋里路邊為界;南、北兩面自門臺延伸至原圍墻為界。三類:南、北面原圍墻外延伸六米,東、西外延伸十米,建筑高度十米以下。

溫州登云橋

謝池登云橋位于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府學巷東端,原為登臨積谷山留云亭的必經之路,故名登云橋。東西走向,為五跨橋墩式梁橋。橋墩用條石及塊石分層順丁壘砌,橋面每跨鋪八根花崗巖石板,中跨橋板南側面陰刻“萬歷辛亥歲鄉望□□□重建”十二字。橋兩側用青石欄桿,方形俯蓮式望柱,望柱間用長條欄桿,中間支以蜀柱。謝池登云橋是溫州舊城內保留為數不多的古橋,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保護級別:縣(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明公布時間:2010年6月11日類別:古建筑保護范圍:南、北以橋中心線向外平行橋梁延伸3米為界,東、西各以橋中線向外延伸20米為界。建筑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向外延伸60米為界。

譙樓州治舊址

州治舊址位于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五馬街道廣場路社區廣場路76號廣場路小學內。現存門臺與警報塔。坐北朝南。門臺建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面闊五開間,為二層磚砌五殿頂形式結構建筑。一層明間敞開,為拱門,是舊址的出入口。各間均用磚柱。屋面檐口飾件具有民國前期風格。警報塔高七層,為磚砌四面臺結構。第一至第六層磚砌墻體,四面均開窗。第七層為嘹望臺,四面敞開,置欄桿,平頂。第一層北墻上開門進入塔內,各層樓梯均為木制。州治舊址自東晉太寧元年建永嘉郡城以來,曾先后設為郡治、州治衙署、-署等。2005年8月被溫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等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民國類別:古建筑保護范圍:以文物本體線為界。

葉適墓

葉適墓(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宋公布時間:1963年3月11日位于海壇山南麓慈山。葉適(1150-1223),字正則,號水心,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歷官至吏部侍郎,卒謚文定。永嘉學派代表人物,為永嘉事功之學的集大成者。著有《水心文集》等書。墓早年被盜,出土有青瓷墓志1方(現藏溫州博物館)。1952年曾重修,1966年被毀。今墓為1981年在原址東30米外重修。面積104平方米,坐北朝南。墓前有上下兩層平臺。墓丘呈圓形,直徑2.80米,四周用方形塊石砌筑而成。墓前立青石墓碑一通,正面篆書陰刻“宋葉文定公之墓”七字,高1.4米。

溫州墨池

墨池位于溫州舊城東部,華蓋山西側,墨池坊1號,鹿城區民政局等單位大院內西側大門旁,相傳東晉永和三年(347)王羲之任永嘉郡守,臨池作書,洗硯于池,故稱墨池。墨池略呈方形,南面向西南角凸出一小長方形,以塊石壘筑成規整的池塘立面,池沿原有一層花崗巖階沿石,石上豎有一排封閉的花崗巖欄桿和欄板,池水清冽。1992年,墨池被列為溫州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級別:縣(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清公布時間:1992年4月17日類別:古建筑保護范圍:以墨池磚欄周圍向外延伸十米為界。

夏鼐故居

夏鼐故居位于鹿城區五馬街道倉橋社區倉橋街102號,為我國考古學奠基者夏鼐祖居,主體建筑坐北朝南。原南靠倉橋街部分為二層七間的木構排屋,用作店面,北部為居住的四組院落。東小院為前后屋排列的長條狀院落,均為單層硬山式建筑。以兩側的院墻做為山墻,檁條直接擱于山墻上。正中院落為由門屋、廂房、正屋及后門臺組成四合院式。門屋面闊五間,略含西混合式,青石門框,磚砌抹灰立面,南立面門窗下嵌雕花青石,后帶廊,拱券形門。門屋北為天井,東西各為三間二層磚木混廂房,北為五間二層硬山頂的正屋,進深7柱。門屋、廂房二層欄桿為寶瓶式欄桿相連,正屋前后帶廊。中院北為圍墻,在中軸線上設磚門臺。北側原為夏家花園。在圍墻東北角有一水井,平面圓形,青石井欄,塊石壘砌內壁,

華蓋山大觀亭

華蓋山大觀亭位于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五馬街道華蓋山山頂,原名江山一覽亭,劉宋永嘉太守謝靈運曾在此建亭并賦《郡東山望溟海》詩。嘉靖(1522-1566)年間重建,改名吸江亭。萬歷十六年(1588)巡道蔡廷臣重建,改名大觀亭。康熙十三年(1674)六月初一,溫州總兵祖宏勛歸附耿精忠叛清,在大觀亭內殺溫處道陳丹赤和永嘉縣令馬琾。清雍正(1723-1735)間巡道芮復傳重建,后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毀于颶風。同治六年(1867)知府戴槃重建,保存至今。華蓋山大觀亭系溫州市區規模最大的古亭,為傳統的六邊攢尖頂式亭,木石混合結構。平面呈六邊形,石砌臺基,亭內地面夯三合土,臺基南北設踏步。亭設六檐柱和六金柱,檐柱皆為花崗巖石柱,立于臺基之上,石

鹿城譙樓

譙樓(含州治舊址)。譙樓俗稱鼓樓,座落鼓樓街與公安路交叉處,譙樓是溫州內城僅存之遺址,1994年8月,按原貌修復,面積356平方米。譙樓建于五代錢氏子城城墻上,現城墻殘長約60米,高5.22米,頂寬14米,趾寬15米。結構為南北用花崗巖條石按順丁分層壘砌,中間夯土。城門洞為磚砌券頂,城墻頂南北兩側立花崗巖擋板。樓為二層五開間歇山頂木構建筑,進深四間,南北兩側明間各間內開十扇官式槅扇,梁架為穿斗式,不設斗拱。東次間南側設木質雙跑樓梯通二層,上下兩層四面帶廊。屋面鋪青瓦,帶勾頭滴水,脊頭用魚龍吻,四翼角用嫩戧發戧法。譙樓系五代吳越王錢镠第七子錢傳瓘(887-941)任溫州刺史所建造,時為溫州子城的南門。元時自稱廢,只存譙樓。清順治間因兵

鐵欄井

鐵欄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宋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位于鐵欄井7號。井欄呈圓形,內壁鐵鑄,下圈鑄于北宋元祐六年(1091年),上圈鑄于南宋慶元四年(1198年)。清咸豐元年(1851年)于井欄-以青石,口沿用扇形青石板平鋪成環狀,口徑1.69米。井腹似甕,用青石壘砌,深約5.6米,井水清冽,常年不枯。

益康錢莊舊址

益康錢莊舊址位于鹿城區四營堂巷22號,建于清晚期。坐北朝南,由門廳、正廳和廂房組成合院式磚木混合結構建筑。五間三層,通面闊18米,進深29.6米。天井四周設圍廊,建筑立面為西式巴洛克裝飾風格。錢莊于20世紀20年代由葛明齋夫婦開設。解放初期,為溫州市北區政府駐地。2005年8月,溫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益康錢莊舊址為溫州市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級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清-民國類別: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保護范圍:東、西、北均以建筑外墻為界,南面以建筑外墻向外延伸約7米至四營堂巷北側道路邊線為界。建筑控制地帶:東以保護范圍向外延伸約27米至巷弄為界;南以保護范圍向外延伸16米為界;西以保護范圍向外延伸約8-10米為界;北以保護

城西基督教堂

城西基督教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1898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位于鹿城區城西街73號。由美國傳教士索畢慶建于清光緒四年(1878年),后焚毀,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重建。占地面積1578平方米,坐西朝東。包括前后大堂(禮拜堂)、小堂(福音堂)及中式用房十二間。大堂具哥特式建筑風格,高13.45米,脊頂設十字架,肅穆宏麗。建造及裝飾十分考究,富有宗教色彩。為溫州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基督教堂。堂內現存石碑2通:刻于1898年的《重建圣殿記》和1938年的《溫州循道公會六十周年紀念碑》。

永川輪船局舊址

永川輪船局舊址位于浙江省溫州市永川路9號。由門廊、耳房(含樓梯間)、正樓、院墻圍成庭院式建筑。坐北朝南,門廊位于街巷轉角處,平面為折邊弧形。單層鋼筋混凝土結構,二層為露臺,有預制砼寶瓶式欄桿。正樓面闊四間二層,南北側均設外廊,各間廊柱為方壁柱,柱間用連續券,由愛奧尼克柱式承托,柱表面以石英砂漿抹面,構成帕拉帝奧主題。券上均有券心飾。腰檐及屋面檐口均有多層磚線腳,屋檐有齒狀飾,屋面有高出檐口的女兒墻,做漏空磚裝飾。二層廊外為寶瓶式欄桿。室內為木結構,鋪木樓板,屋面由斜梁式梁架承托,上有方木椽木。門窗外另有百頁式門窗。屋面為雙坡硬山頂。樓梯間設于東側,有單跑木樓梯。樓梯間外另有單披耳房。永川局,全稱永川輪船局,由寧波人林希恒創立。二十世

溫州朔門古港遺址

溫州朔門古港遺址位于溫州市鹿城區五馬街道,為宋至清古遺址。2023年6月2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溫州朔門古港遺址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先锋影音国产三区 | 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 | 五月丁香色综合久久4438 | 在线免費看的H人成动漫 | 思思在线精品视频综合首页 | 在线观看日本高清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