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澳建筑群位于桐廬縣江南鎮,年代為明至民國。深澳村的古建筑有歷史悠久、分布集中、保存完整和設計精致的特點。踏入深澳村,沿著爬滿青苔的石板路,歷史的痕跡和歲月的滄桑就這樣隨著慢悠悠的腳步被一步一步地踏出來了。深澳村的歷史非常悠久,有文字記載的始于南宋初期,主要由申屠氏遷居桐溪而形成,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申屠氏先人有著非常先進的理念,他們在規劃村落建設之初就首先規劃了村落的水系。深澳村民依水而居,應家溪在村東蜿蜒流過,村西有一條叫洋婆溪,它將水從應家溪的上流引入,平時可作為灌溉使用,若遇上山中發洪水,又可用來分洪。村地面的明溝用來排除雨水和生活污水,而設在地下三、四米深處的暗渠則是供水系統,暗渠高二米,寬約一點五米,拱頂,全用卵石砌成,
保慶堂,始建于南宋,元代至正年間約1362年重構,初始為宗廟。明成化年間,吏部尚書姚夔為回報母族荻浦申屠氏族對自己的關愛,捐資重修,以保其祖德至泰,慎持其德;慶其家興族旺,蔭及萬世,并以此命名“保慶堂”。歷經數百年風雨,保慶堂破舊不堪。至民國庚申年(1920),申屠氏先祖振鴻公、善政公召集眾人,對保慶堂進行大規模整修,歷時2年零3個月。新落成的保慶堂,分前后三廳,前廳為堂之正門,設有座位,中廳為戲臺,后廳分為三級,主要為看戲的場地。整幢建筑宏偉壯觀,堂內各柱上筑有30余只牛腿,刻有《封神演義》主要人物和故事。其他木雕400余件,件件精美副真。戲臺的前幕上,一對龍頭梁高達2尺有余,人在地上仰望,一對龍鳳翱翔天空,鳳凰在上,龍在下,一群
申屠開基故居蘭桂堂,坐落于孝義文化公園的西北側,始建于明代后期,重構于清代康熙已亥年(1695)。該堂三間二井,兩層樓房,磚木結構,占地面積約250平方米,建筑高雅別致,與允中堂、致和堂、中和堂、馀慶堂、日新堂等古建筑堂屋連成一片,形成古建筑群。蘭桂堂,居中門樓,高達數丈,棟下抽皮“圣旨”高懸,匾額四周雙龍戲珠花雕,金碧輝煌。大門下一條青石門檻,高約30厘米,長達4米。進入大門便是下堂,東西置二個正間,上下堂之間設有天井,四面屋檐,聚水明堂。天井兩旁各設廂房,天井內排水通暢,置放魚缸盆花。上堂為中堂,一切重大活動均在此進行。明間屋柱都附有牛腿,雕刻精美,圖案清晰。整個堂中設計布局簡潔實用,從樸素中透露出高貴大氣。蘭桂堂一直由申屠開基
咸和堂,坐落在荻浦村中心,構建于明代正德十年(1515),距今已有500年歷史。該堂三開三間,二坡山頂式建筑,面寬125米,進深105米,占地面積約130平方米。堂內梁柱粗大,磚墻磚被,明間木柱,次間木柱,其木雕花紋和構筑內函,充分展示了明代中期的建筑特色,整幢建筑恢弘大氣。據《申屠氏宗祠》記載,咸和堂由申屠氏第十四世祖秋澗翁及子東溪公出資并發起建造。為荻浦申屠氏族第八房祭祀、議事的重要場所。該堂以旨家和、族和、村和、社會和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而命名。1949年解放后,咸和堂歸屬村里管理,曾做過村熟學堂、隊組收糧點、糧食加工廠。2011年,荻浦村對咸和堂進行全面修繕,整治周邊環境,恢復了咸和堂原有風貌,完整保留明代中期的建筑特色。被列
申屠氏宗祠(含跌界廳)(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清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申屠氏宗祠,坐北朝南,布局為五間三進,通面闊19.5米,通進深45.28米。一進前檐設八字墻,前檐明、次間為軒廊,軒廊的柱、梁枋、牛腿及梁上小斗均為青石制。二進進深十一檁。后檐明間與三進明間之間設穿廊,廊柱間施美人靠。三進進深十一檁,地面高出二進近1米。跌界廳,坐北朝南,前后由接官廳、戲廳及花廳三座獨立建筑組成,均為三開間,占地面積720平方米。接官廳,進深六檁三柱,前三后四用脊柱,脊柱間置板壁門。戲廳,坐南朝北,進深十檁,明間為戲臺,兩次間設二層,下為通道。花廳,進深十檁,后金柱與后檐柱間設看樓。申屠氏宗祠、跌界廳,石雕、木雕,雕工精細,梁枋、裝飾構件
繼述堂位于浙江省桐廬縣江南鎮深澳村,為浙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深澳建筑群的組成部分。深澳建筑群之繼述堂每年不定期舉辦6至8個攝影主題展覽,舉辦各類培訓、講座及藝術交流活動。現作為江南古村落景區近年來打造“深澳百匠藝術街區”中的特色亮點項目之一,成為江南古村落景區古建筑打造文化產業的有效載體,充分發揮了文物建筑在活化利用中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