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避岙鄉地處縣境北部,北離寧波80Km,南距縣城18Km,三面環海,地域優越,物產豐富,風光旖旎,西北瀕臨象山港與奉化、鄞縣隔港相望,南依西滬港與墻頭、西周毗鄰,東鄰賢庠鎮、大徐鎮,鄉政府駐地龍嶼,龍嶼至賢庠、茅洋、西澤的公路,均與盛寧線相接,渡口密布,水陸交通便利。
鄉境屬丘陵地貌,略呈三角形,面積43.6平方公里,轄55個自然村,設16個行政村,4628戶,人口13736人,現有耕地11250畝,山林3500畝,海涂面積12300畝,淺海面積8290畝。農漁民人均收入5682元。2000年被省水產局命名為鱸魚、黃魚之鄉,并于2002年通過市級生態示范鄉驗收。
鄉以原駐地黃避岙村名而得,據嘉靖《象山縣志》注載:傳小康王(宋高宗)歸朝,金兵一路追捕,康王從現涂茨毛灣登岸,落荒逃至此村,幸遇村姑施計相救,掩送康王北渡象山港安全脫險,得名黃避岙。 黃避岙歷史悠久,春秋時即有居民生息,在鄉境內存有大量的文化遺存,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位于黃大山北麓陳岙唐初青瓷龍窯,出土物器有碗、罐、盤、缽等,造型特點古樸、結實、耐用,屬當時著名“越窯”之一;佛教史上護境禪寺,建于宋建隆兩年,留有“趙構碑”,上刻有“如無神靈神福慧,何能指示寡人脫險;未知這福院何朝遺跡,今日觀護鏡寺重頭”四行。
近年來,鄉黨委政府確立“以農為本、工業強鄉、特色興業、科教興鄉、生態立鄉”的發展戰略,全鄉經濟得到快速、持續、健康發展,成功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工業經濟以塑膠、油氈瓦、水泥、石料及其制品為主的建材系列企業為主。
物產豐富,是水產、水果的主要產區,形成了紅(楊梅)、黃(梨頭)、藍(水產品)、白(茭白)、綠(茶葉)等“五色”主導產業,建成西滬港、象山港海水網箱養殖基地,永豐塘、甲嶼塘海水圍塘養殖基地,大林謝家林果業五大基地,高墩洋生態有機茶基地和龍嶼茭白種植五大基地,涌現了一批優質名牌農產品,如“嵩霧”有機茶、“玉茭”茭白、萃冠82梨頭等等,利用豐富的海資源形成了規模養殖,主要有傳統網箱和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形成集養殖、加工及銷售為一體的水產養殖產業鏈,養殖品種多、種類全,有大黃魚、鱸魚、對蝦、青蟹、蟶子及石斑魚、黑鯛等珍貴品種和大通水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