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 浙江省 > 杭州市 > 蕭山區 > 城廂街道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城廂街道文化旅游景點

[移動版]

跨湖橋遺址

跨湖橋遺址位于浙江省蕭山城區西南約4公里的城廂街道湘湖村。遺址西南約3公里為錢塘江、富春江與浦陽江三江的交匯處,在此形成曲折之形,往北再折向東流入東海。遺址南北均為低矮的山丘,往北越過山嶺可見錢塘江,南面為東西向連綿不斷的會稽山余脈。跨湖橋遺址,是由古湘湖的上湘湖和下湘湖之間有一座跨湖橋而命名。由于長期的湖底淤泥沉積,遺址的表土厚達3、4米,從而使遺址內的文物保存比較完整。跨湖橋遺址原有面積數萬平方米,經過1990年、2001年和2002年三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達1030平方米左右。遺址堆積厚2-3米,文化內涵豐富,面貌獨特,碳14測年距今7000-8000年。出土有大量的陶器、骨器、木器、石器以及人工栽培水稻等文物,經碳14測定和

倉橋

倉橋:又名“城中第四橋”,位于城廂街道東倉弄口,跨越城河。清道光十六年(1836)重修,橋長15米,寬3.5米,高4.2米,設計荷載為人行,系古石拱橋。1986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初夏因北側房屋打樁造成損壞,經建設局協調,城廂糧管所出資3.6萬元,按文物保護要求進行了修復。明嘉靖《蕭山縣志》載:“在便民倉前”,故名。位于城廂鎮文化路,橫跨于蕭紹運河上,南北向,系單孔石拱橋,跨徑5.40米,拱券用縱聯砌置法,橋長15米,寬3.6米。東側橋欄上鐫刻“城中第四橋”,西側橋額鐫刻“豐濟橋”和“古倉橋”。橋南東側有題記一處,碑上刻有“道光丙申桂月重修”字樣,下為捐助修橋人名錄。保存較好。1998年4月,公布為蕭山市文物點。

越王城遺址

越王城遺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春秋戰國之際公布時間:1989年12月12日位于杭州市蕭山區城廂街道湘湖社區西北700米城山山巔。1991年試掘。遺址位于山巔,中間低四周高,高處即為人工夯筑的城垣,平面呈橫葫蘆狀,周長1091米。面積約3.6萬平方米,城垣內緩外陡,四角有高隆臺地。城內有泉水及池。屬春秋戰國時期越國屯兵抗吳的軍事城堡。

江寺

江寺,南朝齊建元二年(公元480年)江淹子昭玄舍宅建寺,為蕭山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文保單位。江寺公園因依江寺而名。公園占地30030平方米,原址及相鄰改造地塊為居民住宅,房屋破舊,密度大,是蕭山舊城改造的難點。區政府為實現“創大都市強區,建現代化蕭山”的目標,下決心將該地塊進行改造,列為2001年度為民辦實事的十件大事之一。共拆遷居民821戶,拆遷面積達58000余平方米,創蕭山舊城改造拆遷歷史之最。公園為我國傳統的寺觀園林風格,依托江寺,除融江南古典園林特色外,還深刻挖掘蕭山文化底蘊,為蕭山城區歷史文化的又一載體。

東旸橋

東旸橋:古石拱橋,跨越城河,位于毛家河口。始建年代不明,據明《萬歷蕭山縣志》記載:“嘉靖時筑城,乙卯,防倭寇奔突,橋道拆毀,令魏堂督民修之。”清《蕭山縣志》:“經費湯克敬獨任”。現橋重修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該橋為單孔石拱橋,橋長24.5 。長18米,寬3.95米,設計荷載為人行。為修湘湖水利,東旸橋重修時立石閘。橋兩側鐫“東旸橋”,設欄板和抱鼓石。這是座很有特色的橋,橋面北長南短,北在臺階14級,南面臺階僅為9級,中間設雙輪車道,推著雙(獨)輪車也能過橋,這是該橋的另一特色。

祗園寺

祗園寺位于城廂鎮體育路9號,是蕭山最具規模,也是佛教禪宗中較為規范的一座寺觀,是古代蕭山乃至整個浙東地區頗有影響的佛教勝地。據南宋嘉泰《會稽志》記載:該寺是東晉六年(331)由一位名叫許詢的士大夫舍宅改建的,初名崇化寺。佛教傳入蕭紹地區始于東漢靈帝中平年間(184-189),也就是說,祗園寺初建時距佛教傳入蕭紹僅只有百余年,其歷史淵源可謂流長。

“蕭山縣學重建大成殿記”碑

“蕭山縣學重建大成殿記”碑位于城廂街道西河路206號,年代為元。類別為碑刻。2009年4月,“蕭山縣學重建大成殿記”碑被公布為杭州市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惠濟橋

惠濟橋又叫竹林寺橋,位于杭州蕭山區城廂街道,和距離不遠的東旸橋同為清代單孔石拱橋,為同治年間重建,現為杭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河道清澈,石橋古樸,附近的竹林寺也依然屹立在這靜謐歲月中。

蕭山永興橋

蕭山永興橋位于蕭山區城廂街道城河上,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永興橋:位于城區西門凌家橋西側,為單孔古石拱橋,橋長10米,寬3米,設計荷載為人行,東側橋身鐫刻著“永興橋”三個字。據南寧嘉泰《會稽志》載,此橋稱新橋,明嘉靖年間謂永興橋,清康熙時呼西橋,現名永興橋。現存的永興橋為清代建筑,2005年7月列入杭州市文物保護點。清代《蕭山縣志》載:“在河西北,一名新橋,俗呼西橋。”位于城廂鎮文化路,橫跨于蕭紹運河,南北向。南宋《嘉泰會稽志》稱“西橋”,明嘉靖《蕭山縣志》稱“永興橋”。系單孔石拱橋,橋全長10.5米,寬3米。東側橋額鐫刻“永興橋”字樣。保存較好。1998年4月,公布為蕭山市文物點。2009年4月,蕭山永興橋被公布為杭州市第四批市

市心橋

市心橋位于城廂街道城河上,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市心橋又名真濟橋。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始建于南宋,稱都亭橋,旁有跓蹕亭。明嘉靖《蕭山縣志》稱“市心橋”。位于城廂鎮市心路,跨蕭紹運河,南北向,系單孔石拱橋。橋長8.2米,橋面長4.7米,跨徑4.6米,拱券使用縱聯分節并列砌置法,橋題石記曰“道光十九年(1839)九月重建”。保存較好。1998年4月,公布為蕭山市文物點。2009年4月,市心橋被公布為杭州市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夢筆橋

夢筆橋俗稱江寺橋。位于城廂鎮文化路江寺前,跨城河,為單孔石拱橋。南宋《嘉泰會稽志》載,為南朝齊建元(479—482)中建,傳取江淹“夢筆生花”事名。現橋為清代重修。橋長14.5米,面寬2.5米。橋孔跨徑5米。拱圈以縱聯分節并列砌置。橋上設欄板、望柱。1984年,在橋畔立一石碑,鐫“古夢筆橋”,祝遂之書華鎮詠橋詩。1993年4月,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南朝齊建元中建,取江淹“夢筆生花”事名。現橋為清代重修,單孔石拱橋。南北走向,跨于江寺前城(蕭紹運河)上。橋長14.5米,面寬2.5米。橋孔跨徑5米。拱圈以縱聯分節并列砌置。橋上設欄板、望柱。

回瀾橋

回瀾橋位于城廂鎮蕭山精神病院北側。建于1792年,橋面總長度為21.4米,跨徑8.8米,天高5.45米,橋面寬3.8米,南北兩邊均有石階21級。橋的東西兩側石壁上均嵌有條石楹聯一副,上聯道“半市七橋足征東土人煙聚”,下聯為“一河六塔匯使南流地利興”,反映出當時蕭山的繁榮景象。究其含意:“半市七橋”,若從回瀾橋從東向西依次排列,應為:回瀾橋、東陽橋、板橋、鳳堰橋、江寺橋(夢筆橋)、倉橋、市心橋。“一河六塔”,因年久失傳,無法列舉。但在記憶中,城南原大通橋(石拱橋,上世紀80年代被拆)北側有一座古塔,此塔在大躍進年代被拆除,據說當時曾從塔基底層挖出青花瓷瓶,還有鎮塔用的銅鏡及一些線裝經本。城西西山腳邊原隆興寺(當時的糧食局倉庫旁)中也有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精品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不卡 |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一区 | 亚洲区欧美区偷拍区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不卡 | 中文有码国产精品欧美 | 中文字幕午夜乱理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