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塢山上有一座白龍寺,坐北朝南,三進神殿,為北宋熙寧(公元1068——1077年)年間所建。白龍寺幾經滄桑,時毀時建,現存后殿是明代建筑,最后一次修建為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正殿內有“暗龍湫”(又稱龍井、隱泉),活水清冽,常年不干,堪稱一奇。寺后有一白龍潭,潭水旱澇不枯不溢。到廟里來頂禮膜拜者,多借簽筒、簽書,求子求學求婚姻,求財謀事問病延壽消災之類。香客曰:求此廟之簽可預告兇吉禍福,甚是靈驗,F白龍寺的“航塢聽梵”已被列為與“湘湖云影”齊名的“蕭山十景”之一。若想體驗一種靜穆,那就去航塢山上的白龍寺。僧人唱經的時候,隨著眾人盤膝而坐,遁空一切聽經,尋求的是一份內心的寧靜。梵語雖無驚世之句,但卻有包羅萬象的人生哲理,教人曠
地藏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瓜瀝鎮航塢山,始建于宋熙寧六年(一○七三年),有高僧無能大師覓居到此,觀看寶地,結草為庵,獨來獨往苦修三年。當時閩南佛教衰退,僧人無居修持,十方叢林高僧大德云游四海,尋覓寶地定居。明朝初年有天臺圓通大和尚及法徒寂照,來此又建茅庵供奉地藏王菩薩,取名為地藏庵。每逢七月香客頗多,當時名播杭、紹、蕭等地,掛單僧人越來越多,香火旺盛。歷史清乾隆五年七月三十日,有天臺方光寺法本、法忠二位高僧尋覓到此,見茅庵清靜而定居修持當年改為地藏寺,為正宗第二十二世、二十三世,現石碑存記。乾隆九年七月三十日地藏顯圣,大放慈光,進香者達千人之多,隨即大興土木,建起天王殿、大雄寶殿、方丈室、齊堂等殿堂殿宇九十多間,使地藏寺盛極一時
極樂寺是蕭山市坎山鎮勇建村航塢山麓的一座寺廟。一九九四年十月,經杭州市人民政府批準開放,并定名為「極樂寺」,屬蕭山市開放寺院。該寺所處地形獨特,「青龍白虎,左旗右鼓;前有朝拜后有講,像把帝王太師椅!箵數孛癖妭髡f∶當年劉伯溫怕此地出反王,就從水塔橋開始破局,把東江的十個運串烏龜似的小山頭砍成二段,痕跡至今猶存。海智法師在發動民工開拓大雄寶殿地基時,正好掘出一塊陶瓷八卦牌和一個空洞,空洞內很有規律地排著五枚泥蛋,似在黃卵。今人以為此乃劉國師鎮山之物,可惜保管不妥,此物被盜,至今下落不明。極樂寺青山環抱,松竹相間,風景秀麗!稿X塘江邊起群峰,深入山中又一春!勾说匮ㄏ蚯珊,寺中兩眼泉井,冬暖夏涼,天旱不涸,水澇不溢,可口甘甜。
白龍寺位于瓜瀝鎮東思村航塢山山巔,年代為明-清。類別為古建筑。2009年4月,白龍寺被公布為杭州市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同泰當位于瓜瀝鎮坎山鎮原鎮政府內,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2009年4月,同泰當被公布為杭州市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瓜瀝通濟橋位于瓜瀝鎮長巷村,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2009年4月,瓜瀝通濟橋被公布為杭州市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航塢山,蕭山東部名山,因古時錢塘江上往來船只,皆以此山為航標而得名。春秋戰國時期,航塢山一帶曾是越王勾踐的軍港,據《越絕書》記載,勾踐任命了一位長官,雇傭了七十名士兵在此駐防守護。五代十國時期的吳越國王錢镠曾到航塢山來放步踏勘,所以航塢山又叫王步山。唐宋時期,這里一直設兵駐守。明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1553-1555),參將湯克寬、督臣胡宗憲,在這里大破來犯倭寇,在明代浙東抗倭史上留下重要一筆。相傳春秋時越王勾踐曾到此山,觀此山氣勢不凡,連綿不絕,隨及心中許愿,如此山有一百個山頭便定都于此以延續越國王霸之業,可數來數去航塢山只有99個山頭,原來他忘記數自己腳下的這個山頭。以為天意,遂罷定都與此的念頭,遺憾而去。元代詩人薩都剌游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