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南村位于臨山鎮南,北距329國道1.5公里,東鄰馬渚鎮沿山村,南接牟山鎮青巷村,西至黃家埠鎮回龍村,北與本鎮臨山村毗鄰。全村區域面積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667畝,山林面積4879畝,河流面積1570畝。共有1362戶人家,戶籍人口4162人,17個村民小組。村設立黨總支部,下設寺前湖、湖南、華家嶺、雞鳴山四個支部,0黨員170名。村有集體企業采石場2家,茶廠1家,個私企業23家。2010年全村實現社會總產值7.2億元,村民人均收入10372元,村級集體可用收入156萬元。連續三年來,村先后獲得了余姚市級文明村、余姚市法治示范村和寧波市級文明村等榮譽稱號。三面環山,河流水系分中、下河兩大支流,中河與黃家埠鎮貫通,內有刺繞灣、華家嶺二大河泊。下河連接臨泗江姚西北排。臨南雖說三面環山,但氣溫適宜,四季分明,光照絢麗,雨水充沛,土壤質地粘韌,多青紫泥,泥炭土、山地黃泥土和砂石土,宜栽江南各種農作物。
【村史沿革】2001年4月行政村撤并,湖南、寺前湖、華家嶺、雞鳴山四個行政村合并,命名為臨南村。原湖南村,解放前多數人家從上虞遷入。解放后名為湖南鄉二村,行政村規模有南馮岙、后馮岙、水木莊、止止亭、雙根橋、跳頭、祝家、馬家等八個自然村組成。1955年9月,撤湖南鄉并入湖堤鄉,1956年成立初級合作社,1957年建立高級社,1958年10月歸五星人民公社湖南管理區管轄。1960年4月成立湖南大隊,1982年更名為湖南村。
【產業經濟】農業產業以種植水稻為主,兼有水產、禽畜、花卉等種養殖業和楊梅經濟林產業。魚、蝦、蟹、鱉等養殖面積達650畝。畜禽業快速發展,2005年成立余姚市舜農生態土雞專業生產合作社,全年向市場供應肉豬3000余頭,雞、鴨25萬羽。可謂是姚西北的魚米之鄉。華家嶺西山白楊梅歷史悠久,早在清朝末年已享有盛名。
二、三產業開發較早,境域素以生產磚瓦聞名,是姚西北磚瓦生產基地。60年代初,建立華家嶺第一座磚瓦土窯,70年代構建十二座群體磚瓦土窯,90年代改建輪窯5座,年產紅磚量8千萬塊,為農業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此外,家電、模具等各種工業經濟也迅速崛起。
【社會事業】民國年間興辦祥記私塾,解放后改為梨巷小學。50年代末,建辦跳頭學堂。60年代發展小學4所,80年代增設寺前湖初中班,新辦幼兒園學前班4所,1996年新建臨南小學教育樓1200平方米,2003年新建南苗幼兒園450平方米。群眾文化發展源流之長,早在解放前創建梨巷攤黃班、大戲班。60年代建立雞鳴山、湖南、丁牌頭俱樂部。2003年村落文化宮落成,建有圖書館、閱覽室、乒乓球室、臺球室、棋牌室和老年活動室等。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建有燈光球場、門球場、全排球場、路徑健身設施和室內健身器具、休閑公園等。1956年建立寺前湖醫療保健所,60年代建立出腳醫生醫療站4個,1997年建立臨南醫療衛生室。
【村鎮建設】解放前,大多村民從上虞遷居而來,村莊建設疏散、木結構平瓦房少見,大多數盡是低矮的稻草舍屋,人均住房面積不足10平方米。1968年草屋翻平瓦房開始掘起,70年代末,基本掃除了草舍房。80年代,二、三層樓房開始興建,至今已是居住有規劃、新房連成片。2005年村民住房人均45平方米。2002年新村建造辦公樓7間,文化宮5間,建筑面積992平方米。2001年村內道路硬化5.5萬平方米,2005年建設329國道至華家嶺公路1條,全長5公里,四旁綠化相映,綠化面積12714平方米,人均占有率3平方米。2002年開通東大門莫家嶺,與馬渚鎮通村公路接軌。2006年挖低華家嶺,南與牟山鎮通道。村建立三大環境保潔隊伍三支,常年開展實施河流道路、垃圾保潔。自古以來,村民飲用水上靠天落水,下靠河流水,除了古人挖掘的少量水井外,目前全村挖掘水井980口。2006年余姚市自來水二公司渚山自來水引入,目前村民飲用上了潔凈衛生的自來水。明清時期,村民大多用菜油、松油點燈,民國始用洋油燈。1965年新安江電網引入,1966年電燈進入千家萬戶,同時解決了農業灌溉、脫粒和糧食飼料的加工。1966年全村用電量不足100千伏,1986年分步實施“一式四化用電標準化”電網改造,用電量480千伏,2000年用電量660千伏,2005年配置變壓器24臺2110千伏,工農業和民用電力供應充足,村道莊內按裝上路燈。
【一村一品】余姚市舜農生態土雞專業生產由寧波神農公司為依托,余姚市工商局注冊商標。
【發展特色】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發展一優二高農業,利用舜農生態土雞專業生產合作社的優勢,擴大生產規模,進一步打入更多更大的銷售市場。同時抓好楊梅生產的發展,把名揚海內外的西山白楊梅形成拳頭產品,打出品牌,成為我村今后土雞、楊梅生產的專業村。
【風景名勝】臨南三面環山,碧水綠山,惟有百畝茶園相映,猶似青龍起舞。千畝楊梅笑迎四海賓客,刺繞灣湖畔與百家燈火同輝,漸成佳景。
【發展目標】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集思廣益,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本村自然資源,科學地擬定《臨南村2011-2015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五年規劃綱要》,實施“文明建村,商貿強村”戰略,創建科技興農、科教興村的文化載體,打造名優品牌,不斷推進新農村建設。率先實現市級全面小康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