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久村
五鄉鎮仁久村位于五鄉鎮政府駐地,座落于329國道南北兩側,東與雅莊村相接,南至后塘河,西靠皎矸何村,北達雙峰林區,村中心全村以徐、吳兩大姓為主,分居在經堂、夾塘、太史灣三個自然村。村區域面積1.1平方公里,全村總戶數661戶,總人口達1493人。其中:農業戶數588戶,農業人口1329人。土地總面積964.9畝,其中:耕地782.9畝,林地182畝,
據傳,古時村名不叫仁久村,而稱其為“經堂”、 “夾塘”。村中心就坐落在329國道南北兩側。全村以徐、吳兩大姓為主,分居在“經堂”、 “夾塘”兩個自然村。因這兩個自然村較小,人口不多,于是在劃行政村時,便合二為一,并取村名為“仁久”。村名的來歷出于如今村中那座仁久橋,此橋名意為“仁義長久”,即為人離不開仁義道德。
“碧水環村,悠然自得,小橋玲瓏,綠意盎然。”形容的正是位于仁久村的碧環橋,為“寧波市十佳古名橋”之一,碧環橋為單孔拱形石橋,全長11米,橋孔跨度僅2米,容得下一條中型的舟船通過。碧環橋的橋面多用當地產的青石,東西橋頭各有12級平緩的臺階,徐步于橋上如屢緩坡,毫不費勁。橋基、橋墻都用長條石交錯疊砌,再用塊石護底加固。橋邊有10塊浮雕荷葉欄板,欄板間有12根立柱,柱頭雕有荷花,形狀不一,有的是雙層復蓮,有的是雙層仰蓮,另外還有各色蓮花。橋欄和橋面的連接處,有雌雄榫相互咬合。橋側有長形橋額,橫刻 “碧環”兩個大楷字。根據橋額上的刻字推算,碧環橋迄今已有470多年歷史。
據家譜記載,原來, “經堂”的祖上姓徐,來自本鎮李家洋村徐氏的一個分支。后來因為這里依山傍水風水好,徐氏一位先祖遵照母親的意愿,在這里建造了一間經堂,以供母親安度晚年。后來發現,來回探望實在不方便,思母心切的他,就合家遷居到此。年長日久,便繁衍了一個徐姓大族。于是,也就有了“經堂”這個自然村。
近幾年來,仁久村先后被評為小康示范村黨組織、創建強鎮工程先進村,農業生產先進單位、縣級計劃生育模范村等多種榮譽稱號。在村黨支部、村委會的領導下,仁久村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發展農村的新路子,把發展作為壯大集體經濟、實現富民強村的第一要務來抓。村在圍繞經濟建設的同時注重生態工程建設,重點實施既有經濟效益又有生態效益達到的工程項目,將生態保護與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融為一體,大力發展種養植業,鼓勵農民搭建無公害綠色基地,有葡萄園、養雞場等基地,利用有利的地理環境大規模地發展龍蝦養殖等;現仁久村出租戶達到近一千戶,租住人員超2千,去年工農業總產值9.8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56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