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迎河村 | 隸屬:大圩鎮 |
區劃代碼:340111102212 | 代碼前6位:340111 |
行政區域:安徽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皖A |
長途區號:0551 | 郵政編碼:230041 |
城鄉分類:村莊 | 分類代碼:220 |
地名由來:
迎河村原沿河村,因沿河建有飲水庵,后取“飲”的諧音而叫迎河村。
基本介紹:
大圩鎮迎河村位于大圩鎮圩區村的西北部,東與黃港村相鄰、南與磨灘村相接、西與工業區北斗、施河兩村相連、北靠南淝河。本村土地面積4049畝,耕地面積2400畝左右。全村人口1432人,有10個村民組,5名村干部。本村西北部張生圩于2008年被征302畝用于建設合肥港綜合碼頭,現已投入使用。本村耕地分為三大塊:碼頭征地后剩余200畝張生圩耕地低洼,現填土規劃建物流倉儲;南淝河堤外灘3、4組位于本村西北有近100畝的河灘田;在本村東北南淝河堤外有近80畝的7—10組灘田;另外在本村環圩路與中心溝之間本村擁有近200畝的耕地。2010年前對外發包耕地近200畝,有特色養殖和觀賞魚養殖基地,2010年對外
榮譽排行:
2009年4月,迎河村被確定為合肥市首批市級“一村一品”專業示范村,主打產品:水生蔬菜。
歷史沿革:
解放前屬合肥東區曉星鄉。
解放后,1955年成立高級合作社,屬煙墩區曉星鄉。
1958年,成立合巢人民公社,迎河大隊屬曉星管理區。
1961年,曉星管理區分為大圩、曉星兩個公社,迎河大隊屬大圩人民公社。
1966年改為前進大隊。
1968年,大圩、曉星兩個公社首次合并成立東方紅人民公社,迎河大隊屬東方紅公社。
1972年,大圩、曉星兩個公社分開,迎河大隊又劃為大圩人民公社管轄。
1978年,義城區五大公社劃歸合
周邊相關:
迎河村附近有合肥渡江戰役紀念館、包公園、安徽名人館、徽園、合肥融創樂園、合柴1972文創園等旅游景點,有大圩葡萄、白切、寸金、包公魚、李鴻章大雜燴、大圩藍莓等特產,有民間扎彩(合肥市包河區)、包公故事、廬州木雕(合肥市包河區)、馬派皮影戲、張氏大洪拳、韓氏陰陽雙合拳等民俗文化。
區劃: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大圩鎮·迎河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