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三和村 | 隸屬:三和集鎮 |
區劃代碼:341125111200 | 代碼前6位:341125 |
行政區域:安徽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皖M |
長途區號:0550 | 郵政編碼:239000 |
城鄉分類:鎮中心區 | 分類代碼:121 |
地名由來:
因原系自然集鎮,相傳吳、李、王三姓常發糾紛,經調處后成為睦鄰,得名三和集,又因此處為回族聚居地,又因村委會駐地于此,故得名三和回民村村民委員會。
基本介紹:
三和回民村,地處定明路3公里處,面積約9平方公里,是三和 集鎮政府所在地,全村轄十一個自然村莊,總人口3900人,有耕地2900畝,村黨總支下設兩個支部。有黨員72名,2007年全村工農業經濟總收入28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4000元人民幣,從2007年起,我村開通了遠程教育網,使得兩委辦公和教育條件有了很大的提高。從2007年以來,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濟建設快速發展,并逐步形成了工業、農業、養殖業和種植業同步發展的大好局面,主要產業有稻米加工廠,粉絲廠,養豬廠和蔬菜大棚等特品加工等,在這些產業的帶動下,使該村經濟收入及人均收入有了較大的提高。
三和村與槐墟村、山崗村、練鋪村、后李村、大陳村、高崗村、前吳村、尚莊村相鄰。
榮譽排行:
2019年5月,三和村入選2018年度安徽省森林村莊。
歷史沿革:
1949年廢除保甲制度,改為自然村莊,屬青崗區三和鄉;1956年改為三和初級農業社,屬三和高級農業社;1958年建三和、農科兩個大隊,屬三和公社;1966年三和公社改為返修公社,兩個大隊屬之;1971年改回三和公社,兩個大隊屬之;1981年農科大隊改為三和農科大隊;1984年12月公社改鄉,大隊改村,改置三和鄉,三和、三和農科兩村屬之;1992年撤并鄉鎮,設立三和集鎮,兩村屬之;2007年村級區劃
周邊相關:
三和村附近有藕塘烈士陵園、定遠東城遺址、花園湖公園、侯家寨遺址、中九華寺、池河太平橋等旅游景點,有池河梅白魚、定遠豬、定遠橋尾、板栗燉土雞、定遠老鵝肉、定遠獅子頭等特產,有二龍戲蛛、涼亭鑼鼓、鳳陽花鼓、鳳陽民歌、走太平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