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箬坑鄉 | 隸屬:祁門縣 |
區劃代碼:341024210 | 代碼前6位:341024 |
行政區域:安徽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鄉 | 車牌代碼:皖J |
長途區號:0559 | 郵政編碼:242700 |
轄區面積:約130.15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4771人 |
人口密度:約37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4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箬坑村 | ~200 | 鄉中心區 | 一、地理位置
箬坑村是我縣的重點產茶區,位于牯牛降南坡,鄉政府所在地,距祁門縣城57公里,郵電、通訊、信息、交通十分便捷。
二…[詳細] |
八一村 | ~201 | 村莊 | 八一村:位于鄉政府東南方向,東與本縣歷口鎮接壤,南與閃里鎮相連。轄11個村民小組,面積近20平方公里,全村343戶、1202人,總土地28611畝![詳細] |
紅旗村 | ~206 | 村莊 | 紅旗村:位于箬坑鄉西部,村域面積28.91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積42885畝,茶園面積6818畝,耕地約50畝。整個村形為一條30華里的峽谷。下轄紅光…[詳細] |
石舜村 | ~207 | 村莊 | 石舜村:地處箬坑鄉東面,牯牛降南坡山腳下,內有雙馬、栗木、下汪、上汪等古村落。2014年,將原雙馬、合利、金山三個村合并,取雙馬古稱“石林”之“石”,…[詳細] |
地名由來:
因境內有上、下箬坑自然村,屬箬坑片村,且鄉政府駐地在此,故名環溪,后更名箬坑鄉。
基本介紹:
箬坑鄉土地總面積130.15平方公里,居全縣第二。全鄉林業用地177088畝;耕地面積5306畝,其中水田4835畝;茶園面積9114畝,居全縣第一;果林面積580畝。森林覆蓋率為84%。礦產資源有優質瓷土、石英石及鉛鋅礦、金礦。政區轄7個行政村,54個村民組,1977戶,7180人。有勞動力4106人,每年外出務工人員均在900人左右。
該鄉地處中山林茶區,歷來以林、茶為主。現有林場9個,經營面積達萬畝。茶業收入是該鄉的支柱產業,現有近6000畝的無公害茶生產基地,500余畝的有機富硒茶生產基地。2002年綠茶生產178噸,農業總產值117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440元,比上年人均
文化旅游:
櫸根嶺古道為著名的徽池古道,海拔666米,位于石臺、祁門、東至三縣交界處的仙寓山上,據考,早在公元873年就已經是交通、軍事要道。古道全部用青石板鋪設,總長約11公里,櫸根嶺古道祁門段分布在
馬山組敘倫堂位于安徽省黃山市祁門縣箬坑鄉雙馬村馬山組,系村中葉氏祠堂,建于明代年間,座西南朝東北,磚木結構三進三開間,前、后天井,祠內木雕保存完整,梁枋、柱礎特色簡樸,寢堂設有祖宗牌位供,青
敬敷堂位于箬坑鄉倫坑村內,為“汪氏支祠”。座北朝南,三進五開間,由儀門、享堂、寢堂三部分組成,祠堂始建于明代萬歷年間,清代重修,保存較為完整,建筑面闊14.3米,進深47.4米,占地面積67
紹德堂位于祁門縣箬坑鄉合利村下汪自然村,為下汪村汪氏宗祠,座西朝東,磚木結構,三進三開間,門口有院,前后天井,寢堂為二層結構。建筑規模較大,通進深38.7米,面闊20米,總占地面積約1000
汪子嚴木牌坊位于祁門縣箬坑鄉上汪村舜溪河邊進村巷道上,座東朝西,為明正統年間舉人汪子嚴立。牌坊跨街而立,高約6米,二柱三樓式,上額枋書有“進士”(注:舉人又稱鄉進士)二字,下額枋書“戊午科進
歷史沿革:
1956年10月設箬坑鄉;1958年為閃里公社箬坑管理區;1961年10月為箬坑公社;1983年9月撤銷公社設立箬坑鄉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