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宜秀區 | 隸屬:安慶市 |
區劃代碼:340811 | 代碼前6位:340811 |
行政區域:安徽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市轄區 | 車牌代碼:皖H |
長途區號:0556 | 郵政編碼:246000 |
轄區面積:約414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9.67萬人 |
人口密度:約475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個街道、3個鎮、2個鄉 |
![]() | 人口 | 面積 | 簡介 |
大橋街道 | 9.01萬人 | 41km2 | 大橋街道辦事處成立于2005年6月,現轄11個社區、4個行政村,總面積4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5萬人。安慶長江大橋綜合經濟開發區坐落其中,206國…[詳細] |
大龍山鎮 | 4.64萬人 | 116km2 | 大龍山鎮座落在安慶市北郊集賢關,緊接安慶市民航機場和鐵路貨運站,以大龍山而得名。是安慶通往西北轄縣(市)的第一鎮,皖西南通江入海的咽喉要地。
…[詳細] |
楊橋鎮 | 1.59萬人 | 100.1km2 | 楊橋鎮地處長江中下游地區,位于安慶市北大門,南臨風景秀麗的石塘湖,背倚氣勢雄偉的國家級大龍山風景區。距安慶市區僅10公里,西近安慶民航機場,南有火車站…[詳細] |
羅嶺鎮 | 1.58萬人 | 73.16km2 | 羅嶺鎮位于桐城市南端,距安慶市28公里,楊(橋)新(渡)公路縱貫全境,北接206國道,西與懷寧縣接壤, 南與安慶市郊區毗鄰。是著名的“魚米之鄉”、“黃…[詳細] |
白澤湖鄉 | 1.96萬人 | 67.72km2 | 白澤湖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有著濃厚了文化底蘊。新石器文化遺址張嗣墩,一磚一瓦浸潤著史前先輩們的智慧之光;-誕生之地沈家沖,一草一森印證著創造人的童年…[詳細] |
五橫鄉 | 8783人 | 48.98km2 | 安慶市宜秀區五橫鄉位于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安慶市北門,大龍山國家森林公園北麓,距市中心15公里。全鄉總面積48.98平方公里。轄4個行政村,一個居委會。…[詳細] |
地名由來:
取意“宜城獨秀”。區內風景秀麗,人文底蘊深厚。故稱為“宜秀”。
基本介紹:
宜秀寓意“宜城獨秀”,位于安慶市區東北部,總面積414平方公里,占安慶城區一半,轄2鄉3鎮1個街道,共60個村(社區),戶籍人口28萬人,常住人口約60萬人。圍繞品字型發展布局,打造品牌園區、品質新城、品味之旅,學苑、書畫、戲曲、康養、水鄉慢城、物流六個特色小鎮錯位發展。
山水秀麗。宜秀山水資源豐富,景色怡人。三分山三分水三分田,素有“龍山鳳水”之稱。境內有逶迤起伏的大龍山國家森林公園、風光秀麗的菜子湖國家濕地公園,4A級風景區2個。
人文薈萃。宜秀人杰地靈,文化綿延,從清朝書法篆刻大師鄧石如,到兩彈元勛鄧稼先,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氣象大家葉篤正,再到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陳獨秀,唱響
榮譽排行:
2024年3月,宜秀區被命名為第四屆安徽省文明城區。
2021年11月,宜秀區榮獲2021年全國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先進縣。
2021年5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宜秀區人口數量為19.67萬人,位列安慶市各縣市區人口數量排行榜第10位,位列安徽省各縣市區人口數量排行榜第93位,位列全國各縣市區人口數量排名第2218位。
2021年2月,2020年度全國“平安農機”示范縣名單出爐,宜秀區榜上有名。
2020年6月,宜秀區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皖中片區)。
2018年7月,安徽省環境保護廳命名宜秀區為首屆安徽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區)。
2016年2月,宜秀區上榜2015年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名單。
歷史沿革:
1955年3月,設立安慶市郊區,隸屬安慶市。
1959年6月,撤銷郊區,改設江北郊區和江南郊區。
1960年,江北郊區區公所并入廣圩公社,江南郊區區公所并入大渡口公社,實行政社合一體制,屬中共安慶市委農業委員會。
1962年5月恢復郊區建置,與市農林水利局合署辦公,隸屬市委農委。
1969年5月,成立安慶市農業站革命委員會,行使郊區區委、區政府職能。
1970年9月農業站革委會改稱郊區革命委員會。
1980年
區劃:安徽省·安慶市·宜秀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