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琉璃河地區 | 隸屬:房山區 |
區劃代碼:110111010 | 代碼前6位:110111 |
行政區域:北京市 | 地理分區:華北地區 |
行政級別:街道 | 車牌代碼:京 |
長途區號:010 | 郵政編碼:102488 |
轄區面積:約108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6.68萬人 |
人口密度:約619人/平方公里 | |
辦事處地址:徊城村南 | |
下轄地區:5個社區、47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二街社區 | ~001 | 主城區 | 琉璃河二街社區位于房山區著名的歷史文化古鎮琉璃河的西南部,社區東臨琉璃河水泥廠,西南臨琉璃河李莊村,北臨琉璃河鎮政府。面積約5平方公里。,屬混合型老居…[詳細] |
窗紗廠社區 | ~002 | 主城區 | 窗紗廠社區位于房山區琉璃河鎮南部,東臨琉璃河三街,西接挾括河南至琉房鐵路,窗紗廠社區總體呈矩形,面積0.5平方公里。
窗紗廠社區常住居民16…[詳細] |
水泥廠社區 | ~003 | 主城區 | 北京市琉璃河水泥廠社區坐標為東經116度02分,北緯39度36分,海拔高度33.5米,位于北京市房山區境內大石河下游沖積平原,據北京市中心50公里。坐…[詳細] |
建材學校社區 | ~004 | 主城區 | 北京市建筑材料工業學校社區位于房山區琉璃河街道東部,東臨平各莊村,南至琉璃河水泥廠社區,西臨鐵路宿舍,北臨琉璃河糧站,占地面積1.93平方公里。
…[詳細] |
金果林社區 | ~005 | 主城區 | 金果林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11,為主城區。…[詳細] |
二街村 | ~200 | 城鄉結合區 | 清代已成村,原名燕北店,后因河更名琉璃河二街。該村位于鎮正南方向,與河北省交界,素有首都南大門之稱。距鎮政府駐地1公里。東鄰三街村,西接李莊村,南交白…[詳細] |
三街村 | ~201 | 城鄉結合區 | 清代已成村,原名燕北店,后因河更名琉璃河三街。該村位于鎮域南部,距鎮政府駐地1.5公里。東鄰平各莊村,西接二街村,南與河北交界,北鄰劉李店村。村域面積…[詳細] |
李莊村 | ~202 | 城鄉結合區 | 元已成村,因姓得名。為琉璃河鎮轄村,位于琉璃河鎮域西部,東與琉璃河二街村接壤;西接韓村河鎮西東村,南接河北省東楊戶屯村及本鎮白莊村,北鄰石樓鎮吉陽村。…[詳細] |
白莊村 | ~203 | 村莊 | 明以前成村,原名挾河村,因河得名,后以姓更名白莊。位于琉璃河鎮西南,107國道西側,距鎮政府2公里。南與河北省涿州市接壤,西北1.5公里是楊戶屯村,北…[詳細] |
楊戶屯村 | ~204 | 村莊 |
該村位于鎮域南部,地處平原-,東南1.5公里為白莊村,東北1.5公里是李莊村,西即北京市界,隔界與河北省涿州市西楊戶屯村緊鄰。1983年設村民委員…[詳細] |
周莊村 | ~205 | 村莊 | 明已成村。因涿州張村周家地主莊園得名.周莊村沒有周姓,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該村位于該鎮東南部,東1.5公里至南洛村,南接福興村,西1公里至北京市…[詳細] |
福興村 | ~206 | 村莊 | 明代成村。村民初由興禮村遷來(因興禮水災),為祈福免災,于此建福興寺,村以寺得名;也有傳說是因明代立福興屯于此得名。
該村位于鎮東南部,東北1.7公…[詳細] |
平各莊村 | ~207 | 城鄉結合區 | 明已成村,因姓得名。該村位于鎮東南部,東3公里是興禮村,南接北洛村,西鄰琉璃河三街村,北臨大石河。
1983年設村民委員會。村民均為漢族,先…[詳細] |
北洛村 | ~208 | 城鄉結合區 | 明已成村,由于農田十年九澇,“洛”字當地俗稱音為(lào),因南有南洛村,故稱北洛。該村位于鎮東南部。南1公里即南洛村,西南1.3公里是周莊村,北1公…[詳細] |
南洛村 | ~209 | 村莊 | 元以前成村。初名洛村,后因其北形成新村落,遂以方位分稱南、北洛村,又因位于平原,地勢低洼,屬興禮洼的一部分,農田十年九澇,“洛”字當地俗稱音…[詳細] |
古莊村 | ~210 | 村莊 | 清已成村。因姓得名,曾名安古莊。該村位于鎮東南部,南與河北省涿州市接壤,西2公里為南洛,北鄰祖村。村域面積0.83平方公里,全村有130戶共405人,…[詳細] |
祖村村 | ~211 | 村莊 | 元以前成村,因姓得名。位于鎮東南部,東1公里為大石河,南鄰古莊,西2.5公里為南洛,北鄰北章。祖村位于京石高速公路琉璃河出口東南2公里,村域面積3.1…[詳細] |
北章村 | ~212 | 村莊 | 明已成村。原名章村,因姓得名,后發展為南、北章村,而南章村一名消失,獨存北章村。位于房山區東南部,東臨大石河(琉璃河),南1公里為祖村,西3…[詳細] |
興禮村 | ~213 | 村莊 | 元以前成村,取倡興禮儀之意命名。位于鎮東南部,東1公里至東南呂,南1公里為北章,西3公里為平各莊,北2公里為莊頭。
1983年設村民委員會。…[詳細] |
莊頭村 | ~214 | 村莊 | 明代成村。因皇家曾于此設立農田,主管莊田者稱莊頭,故名。位于鎮東南部,東北1.7公里至劉平莊,南2公里是興禮,西1公里為立教,北2公里為丁各莊。
…[詳細] |
立教村 | ~215 | 鎮鄉結合區 | 元以前成村,原名安古寺,以寺得名。后建天主教堂于村中,改名立教。位于鎮東南部,地處平原,西鄰107國道。轄域面積4.6平方公里,有…[詳細] |
董家林村 | ~216 | 城鄉結合區 | 位于鎮東南部,東南鄰黃土坡村,西鄰劉李店村,北1.8公里是竇店鎮白草洼村。1983年設立村民委員會。村民均為漢族,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村址處平原…[詳細] |
劉李店村 | ~217 | 城鄉結合區 | 宋遼已成村,因有劉、李兩姓人家于此開店得名。位于鎮東南部,東鄰董-家林,西隔京石公路與洄城相望,南為大石河(琉璃河),北2.5公里為竇店鎮蘆村。轄區面…[詳細] |
洄城村 | ~218 | 主城區 | 元代成村。一說原名灰城,因建琉璃河大石橋時于此存石灰而得名,后改今稱。一說因大石河(琉璃河)回繞其北、西、南三面,因稱洄城。位于鎮東南部,東…[詳細] |
黃土坡村 | ~219 | 村莊 | 該村歷史悠久,但該村當成于明末清初,因地有黃土崗,故名。位于鎮東南部,東北1公里為立教村;南為大石河(琉璃河);西北1公里為董-家林村。轄域面積0.5…[詳細] |
東南召村 | ~220 | 村莊 | 位于房山區東南部,東南1.5公里即石村,東北2公里是西地村,西與西南召村毗鄰,西北1.8公里為袁莊村。轄域面積2.6平方公里,姓氏以張、王、林、趙為主…[詳細] |
西南召村 | ~221 | 村莊 | 位于房山區東南部,南2公里即保興莊村,西南1.3公里是東南呂村,北1.5公里為袁莊村。1983年設立村民委員會。村民均為漢族,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詳細] |
東南呂村 | ~222 | 村莊 | 位于該鎮東南部,東北1公里余是西南召村,東南1.5公里即保興莊村,西鄰西南呂村。總面積為2.6平方公里,有人口1300多人,全村500戶,耕地1970…[詳細] |
西南呂村 | ~223 | 村莊 | 漢代已成村。曾在村西一古墳0土一漢代石碑。碑上載有南呂村名,可證成村歷史悠久。該村與東南呂原¬為一村,名南呂,后被洪水分隔為東西二村。諸村皆因…[詳細] |
保興莊村 | ~224 | 村莊 | 位于房山區東南隅,東南鄰北白村,南1公里為路村,北1.8公里是西南召村。1983年設立村民委員會。村民均為漢族,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村址處平原&…[詳細] |
路村村 | ~225 | 村莊 | 位于房山區東南部,東1.7公里為南白村,南1.3公里即為北京市界,西1.2公里為大石河,北1公里為保興莊村。1983年設立村民委員會。村民均為漢族,先…[詳細] |
南白村 | ~226 | 村莊 | 位于房山區東南隅,東鄰薛莊村,南1.5公里至北京市界,西2公里是路村,西北1公里為北白村。轄域面積4平方公里,全村共343戶,856人,其中黨員30名…[詳細] |
北白村 | ~227 | 村莊 | 位于房山區東南隅,東南1公里是南白村,西南1公里為路村,西北鄰保興莊村。全村275戶,657人,其中農業人口為536人,全村村莊總面積1.33平方公里…[詳細] |
八間房村 | ~228 | 村莊 | 位于房山區東南隅,東瀕小清河,西鄰薛莊村,北鄰四間房村。1983年設立村民委員會。村民均為漢族,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村處小清河西岸洼地,村址海拔…[詳細] |
薛莊村 | ~229 | 村莊 | 位于房山區東南隅,東鄰八間房村,南1公里余即北京市界,西鄰南白村。轄域面積2平方公里,有330戶,995人,耕地面積1713畝,姓氏以李、楊、孫、馬為…[詳細] |
石村村 | ~230 | 村莊 | 位于該鎮東南部。東鄰常舍村,南距南白、薛莊村2.5公里,北2.5公里為西地村。村域面積2.1平方公里;農業人口285戶,767人;非農業人口128戶,…[詳細] |
常舍村 | ~231 | 村莊 | 位于該鎮東南部,1983年設立村民委員會,轄常舍、太平莊、四間房3個自然村。村民均為漢族,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轄區面積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詳細] |
西地村 | ~232 | 村莊 | 位于該鎮東南部,東南1公里至務滋村,南2.5公里即石村,西2公里是袁莊村,北2公里為普安屯村。
1983年設立村民委員會。村民均為漢族,先祖從何處遷…[詳細] |
務滋村 | ~233 | 村莊 | 位于該鎮的東北部,東2公里至小清河,南2公里即常舍村,西北1公里是西地村,北2.3公里為興隆莊村。轄域面積4.7平方公里。共716戶,全村總人口237…[詳細] |
趙營村 | ~234 | 村莊 | 位于鎮東南,東緊鄰永定河,西2公里為西場村,西南1.2公里為任營村,西北1.5公里為公議莊村。村民均為漢族,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
1983年設…[詳細] |
任營村 | ~235 | 村莊 | 清代成村,初名茅草營,因地多生茅草而得名,后因村民多任姓改名。位于鎮東北部,北與長陽鎮接壤,東為永定河與大興區相鄰。
1983年設立村民委員…[詳細] |
萬里村 | ~236 | 村莊 | 明代成村。因永定河原¬來流經¬村西,且形成一段彎曲河道,將村包圍,故該村原¬名“灣里”,清乾隆年間諧音改今名。萬里村位于該鎮的…[詳細] |
肖場村 | ~237 | 村莊 | 清代成村。原¬為肖姓地主的場院,乾隆年間永定河決口沖淹任營后,有任營村民遷此新建家園,村以該地舊稱而命名為肖場。位于鎮東南,東北鄰萬里村,南鄰…[詳細] |
窯上村 | ~238 | 村莊 | 清代成村。乾隆年間修金門閘時于該地建五座窯燒磚,遷民供役,后成村落,因稱窯上。位于鎮南部,東1公里至永定河,南2公里為五間房,西2公里為大陶村,北1公…[詳細] |
大陶村 | ~239 | 村莊 | 唐代成村,稱陶村,因姓得名。原¬與小陶村為一村,統稱陶村,后因村子不集中而分為南北二村,遂有大、小陶村之名。位于鎮東南部,東南1.5公里為賈河…[詳細] |
小陶村 | ~240 | 村莊 | 位于鎮東南部,東南1.5公里即辛立莊,東北1.2公里是大陶村,南1.5公里為官莊村,西臨小清河。1983年設立村民委員會。村民均為漢族,先祖從何處遷此…[詳細] |
官莊村 | ~241 | 村莊 | 明代成村。因曾為官府莊田,故名官莊。位于鎮東南部,東北2公里是辛莊村,南1公里為北京市界,西0.7公里即小清河,北1.5公里為小陶村。1983年設立村…[詳細] |
賈河村 | ~242 | 村莊 | 清代成村,因原有一條小河穿流村中,故稱夾河,后因村民賈姓居多而更名賈河。位于鎮東南部,東1.5公里至永定河,南鄰鮑莊村,西2公里為小陶村,西…[詳細] |
鮑莊村 | ~243 | 村莊 | 明代成村,因姓得名。位于鎮東南部,東南鄰五間房,西鄰辛立莊,北鄰賈河。1983年設立村民委員會。鮑莊村村域面積1.9平方公里,人口825人,耕地面積2…[詳細] |
辛莊村 | ~244 | 村莊 | 清代成村,因與鮑莊近在咫尺,初名新鮑莊,是由鮑莊村民移居成村,后改名辛立莊,后復更名為辛莊村。位于鎮東南部,東南3公里至韓營村,東北鄰鮑莊村,西南2公…[詳細] |
五間房村 | ~245 | 村莊 | 清末或民國年間成村,因最初這里曾修蓋五間房,故名。位于鎮東南部,東南2公里為韓營,東2公里至永定河,西南3公里為官莊,西北1公里為鮑莊。村面積0.6平…[詳細] |
韓營村 | ~246 | 村莊 | 明代成村,因姓得名。位于鎮東南部,東為永定河,南靠近北京市界,西北2公里有五間房村。村面積1.79平方公里,人口535人,耕地面積929畝。1983年…[詳細] |
地名由來:
北宋時圣水名琉璃河(今大石河),鎮以河名。據《大清一統志》,琉璃河源出房山西北黑龍潭及孔水洞,俗名蘆村河,入良鄉縣始名琉璃河。范成大集中之劉李河,宋敏求入蕃錄謂之六里河。圣水即今琉璃河。
基本介紹:
琉璃河鎮位于北京市房山區的東南端,東與大興縣隔河相望,南與河北省涿州市接壤,是“首都的南大門”。全鎮總面積110平方公里,人口7.2萬,其中農業人口4.7萬人,總耕地45118畝。境內擁有距今3049年的西周燕都遺址,琉璃河因此被稱為“北京之源”。京廣鐵路,京石高速公路,107國道穿境而過,并設有客、貨車站。深厚的文化底蘊,優越的小城鎮政策,豐富的土地資源,廣博的果園-資源,盡顯琉璃河鎮濃郁的綠色、生態品味。2003年全鎮上下以圍繞建設綠色生態小城鎮為中心,在經濟發展、改革開放、城鎮建設、精神文明與民主法制建設等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了顯著成績。國內生產總值突破了10億元;財政收入
榮譽排行:
2024年2月,琉璃河地區被確定為2023年北京市衛生鄉鎮。
2022年10月,2022年淘寶鎮名單發布,琉璃河地區上榜。
2021年10月,南京大學空間規劃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聯合發布2021年淘寶鎮名單,琉璃河地區榜上有名。
文化旅游:
琉璃河遺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鎮北1.5公里大石河畔的臺地上。琉璃河遺址是西周初期的一處重要遺址,20世紀40年代,中國考古工作者首先在此發現了一批商周時期的遺跡、遺物。1973年中國社會
北京琉璃河天香牡丹園——集牡丹觀賞、盆栽牡丹展銷、草莓采摘、親子娛樂與一體的度假園區。牡丹園內種植400多個優質品種的牡丹花和芍藥花,是北京地區著名的牡丹觀賞園,賞花面積達100畝地,園區賞
琉璃河大橋位于房山區琉璃河北的京石公路上,是房山區境內最大的石拱橋,其規模僅次于盧溝橋,原為木橋,每到汛期常被沖毀,嘉靖十八年(1539年),開始修此橋,于嘉靖二十五年建成,石橋南北向,橫跨
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和房山區農業科學研究所一起打造了京城首個“向日葵主題公園”結合都市農業的發展需求,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從國外引進了向日葵新品種,利用先進的農業節水技術,科學搭配,以向日葵
岫云觀原為良鄉離宮,位于房山區琉璃河鎮琉璃河北岸。落成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四月。這處行宮是奉明世宗敕命而建成的,行宮落成不久,世宗皇帝便于行宮駐蹕。行宮坐北朝南,規模宏大,占地近百畝
歷史沿革:
西周為燕國的都城所在地。
戰國為燕國中都屬地。
明代,為燕谷里。
清代,為琉璃河鎮。
民國五年(1916年),琉璃河鎮屬良鄉縣第六南一區。
民國十七年(1928年),琉璃河鎮屬良鄉縣三區。
1949年,琉璃河鎮屬良鄉縣七區。
1951年,琉璃河鎮屬良鄉縣三區。
1956年,琉璃河鎮屬良鄉縣。
1958年,琉璃河鎮屬周口店區琉璃河人民公社。
1960年,琉璃河鎮屬房山縣琉璃河人民公社。
1966年,設琉璃河鎮。
1968年
區劃: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