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郵亭鎮 | 隸屬:大足區 |
區劃代碼:500111116 | 代碼前6位:500111 |
行政區域:重慶市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渝 |
長途區號:023 | 郵政編碼:402360 |
轄區面積:約107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3.24萬人 |
人口密度:約303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2個社區、15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長河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因境內有一條長長的河,故名。1961年人民公社化運動時,設立長河生產大隊,因境內有一條長長的河,故名;1984年實行政社分設時,撤銷長河生產大隊,設立…[詳細] |
火車站社區 | ~002 | 鎮中心區 | 因原大足火車站位于轄區內,故名。原為郵亭鄉一村;1954年取名為街村;1958年10月更為街道居委會;1983年5月分為老街居委會、新街居委會;200…[詳細] |
烈火村 | ~200 | 鎮鄉結合區 | 因1961年從石股大隊分出時,正處于工農業恢復發展時期,群眾干勁熱火朝天,有如燎原之勢,故名“烈火”![詳細] |
紅林村 | ~201 | 鎮鄉結合區 | 因境內有紅石巖和白鶴林,各取一字,故名“紅林”![詳細] |
天堂村 | ~202 | 鎮鄉結合區 | 因境內曾有一水凼,凼中之水終年不干,當地村民稱其為“天塘”,后諧音為“天堂”,故名![詳細] |
天福村 | ~203 | 村莊 | 因境內以前有一香火旺盛的尼姑庵,名天福庵,故名“天!。…[詳細] |
東勝村 | ~204 | 鎮鄉結合區 | 因境內有一東岳廟,取其“東”字,同時取寓意爭奪各項工作勝利的“勝”字,故名“東勝”。…[詳細] |
中華村 | ~205 | 村莊 | 取中華民族的“中華”之意得名。原為十三村,1961年人民公社化運動時,設立中華生產大隊;1984年實行政社分設時,撤銷中華生產大隊,設立中華村村民委員…[詳細] |
友誼村 | ~206 | 村莊 | 希望與鄰村永遠保持友好關系,故名“友誼”。…[詳細] |
新紅村 | ~207 | 村莊 | 取“一顆紅心為祖國作出新貢獻”之意得名![詳細] |
九灘村 | ~208 | 村莊 | 因境內河灘上有九處凸起的大石包,人稱“九滾灘”,故名“九灘”![詳細] |
新利村 | ~209 | 村莊 | 取“爭取新勝利”之意而得名。原為十三村;1961年,人民公社化運動時,設立新利生產大隊;1984年實行政社分設時,撤銷新利生產大隊,設立新利村村民委員…[詳細] |
學堂村 | ~210 | 村莊 | 因解放前在境內一坡上辦過私塾,人們稱此為“學堂坡”,故名。…[詳細] |
元通村 | ~211 | 村莊 | 因境內元通寺(該寺明代修建,供奉佛祖像,取佛語“圓活通達”之意)而得名。…[詳細] |
復興村 | ~212 | 鎮鄉結合區 | 取“衰落后再興盛起來”之意,故名。1953年取名復興村,取“衰落后再興盛起來”之意,故名;1961年更名為復興生產大隊,隸屬元通公社;1984年實行政…[詳細] |
利群村 | ~213 | 村莊 | 取“有利于人民群眾發展生產與幸福生活”之意,故名。…[詳細] |
水利村 | ~214 | 村莊 | 因尖山子、十里溝坳口、豹子塘三處流水在水利口匯合,故名。…[詳細] |
地名由來:
郵亭鎮明清朝時期為成渝之間的驛站,最先稱為郵亭驛,故此得名。
基本介紹:
郵亭鎮位于大足縣最南端,距大足縣治地龍崗鎮45公里。成渝高速公路、成渝鐵路從郵亭鎮治地南、北側通過。交通八達。
郵亭鎮東抵永川市的太平鎮,西與榮昌縣的峰高鎮接壤,南通永川紅爐鎮,北達重慶市雙橋區。幅員107平方公里,耕地57284畝,人口62828人。15個村,2個居委,117個村民組,18個居民組。人口密度587.17/平方公里。煤、鐵、石灰、石料礦源豐富。盛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茹,淡季水果枇杷,鯽魚。植蓋40%。
郵亭鎮地貌,低山,高丘,淺丘平壩礦區溫泉資源,古東川官道從巴搖山之端入境,古驛站--郵亭鋪座落于高丘之上,有良好的旅游開發價值。
榮譽排行:
2014年7月,郵亭鎮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
文化旅游:
雙墻崖墓群位于大足縣郵亭鎮雙墻村,時代為東漢。雙墻崖墓群為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清朝時期,境域分屬安賢、汶水等里。
清宣統元年(1909年),置郵亭鄉。
1950年12月,增置為大足區第八區。
1953年2月,郵亭鄉析置新利鄉;同年9月,析置新市鄉。
1956年,新利、新市鄉入郵亭鄉。
1958年,郵亭鄉改郵亭公社。
1983年5月,改郵亭公社為郵亭鄉。
1993年,郵亭鄉、新利鄉、子店鄉合為郵亭鎮。
2003年12月,元通鄉并入郵亭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