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石蟆鎮 | 隸屬:江津區 |
區劃代碼:500116105 | 代碼前6位:500116 |
行政區域:重慶市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渝 |
長途區號:023 | 郵政編碼:402260 |
轄區面積:約202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6.15萬人 |
人口密度:約304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3個社區、16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石蟆口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石蟆鎮下場口上有個大石頭,形態像哈蟆,故名石蟆鎮。石蟆口社區居委會位于石蟆鎮內的各路口上,故名石蟆口社區居委會。…[詳細] |
稿子社區 | ~002 | 村莊 | 清乾隆年間,南遷稿子壩(據傳壩上住有稿子秀才)得名。…[詳細] |
羊石社區 | ~003 | 村莊 | 因場上南邊在歷史上有一羊兒交易集市地,正西入場江邊有一大石壩被人們為羊石盤(羊石),從而得名。…[詳細] |
轉龍村 | ~200 | 鎮鄉結合區 | 轄區范圍內有一地名為轉龍灣,故名。1950年建村,屬石蟆區,仙魚公社所轄。2001年合村并社時,由原仙魚鄉轉龍村、雙山村、坵塝村三個村合并沿用村名轉龍…[詳細] |
仙魚村 | ~201 | 村莊 | 轄區內一個石包上,刻有兩條魚,習稱仙魚石,故名。…[詳細] |
關溪村 | ~202 | 村莊 | 轄區范圍內有一地名為關溪子,故名。(關溪子:此地長江中有一如關刀的磧,附近有一溪,稱關刀溪,習稱關溪子。)。…[詳細] |
望江村 | ~203 | 村莊 | 該地臨近長江,能望見長江,故名。1949年前屬二溪鄉三保,1949年后改為望江村,1958年改為望江管理區,1962年改為望江大隊,1984年改為望江…[詳細] |
橋子村 | ~204 | 村莊 | 因原駐地為小橋子,故名。(小橋子:此地有一座小橋,故而得名。)。…[詳細] |
二溪村 | ~205 | 村莊 | 因原駐地為二溪場,故名。二溪場因有兩條小溪在此匯合流入長江而得名。…[詳細] |
登云村 | ~206 | 村莊 | 轄區內有一高山,上山如等云梯,故名。1949年前屬稿子鄉六保,1949年取名登云村,1958年改為登云管理區,1962年改為登云大隊,1984年改為登…[詳細] |
郭坪村 | ~207 | 村莊 | 原名李子大隊。后因駐地郭家坪而更名。1949年前屬稿子鄉三保,1949年后取名李子村,1958年改為李子管理區,1962年改為李子大隊,1980年地名…[詳細] |
六貢村 | ~208 | 村莊 | 傳說在清朝時期當地有六人考上貢生,故名。貢生指的是科舉時代,官場挑選府、州、縣生員(秀才)中成績優秀或資格老的、送入國子監繼續學習的學生。…[詳細] |
楊柳村 | ~209 | 鎮鄉結合區 | 轄區范圍內有一地名為楊柳丘,故名。1949年前屬石蟆鄉轄,1949年后增設為楊柳鄉,1958年為楊柳公社管理,改為楊柳大隊,1983年改為楊柳村。屬楊…[詳細] |
大同村 | ~210 | 鎮鄉結合區 | 轄區范圍內有一水庫名為大同水庫,故名。寓意社會大同,人類大同,同心同德,和諧相處。…[詳細] |
感益村 | ~211 | 鎮鄉結合區 | 原感益村境內有一廟宇名為感益寺,故名。1949年前屬石蟆鄉五保,1949年后取名鳳凰村,1958年改為鳳凰管理區,1962年改為鳳凰大隊,1980年地…[詳細] |
正林村 | ~212 | 村莊 | 因境內正林寺得名。1949年前屬石蟆鄉十保,1949年后為正林村,1958年改為正林管理區,1962年改為正林大隊,1984年改為正林村,隸屬石蟆鄉。…[詳細] |
和平村 | ~213 | 村莊 | 早年,此處有一小店,店主對人很和氣公平,習稱“和平商店”,故名。…[詳細] |
天旗村 | ~214 | 村莊 | 因原天坪村和望旗村合并時各取一字而命名。…[詳細] |
東溪村 | ~215 | 村莊 | 轄區范圍內有一條小溪由西向東流入長江,故名。…[詳細] |
地名由來:
石蟆鎮因境內下場口有一大石包狀如蛤蟆,俗稱“蛤蟆石”,故此得名。
基本介紹:
石蟆鎮地處重慶江津市西部,渝、川、黔三省(市)結合部,距重慶市區120余公里。全鎮幅員面積202平方公里,轄3個社區居委會,16個行政村,10.1萬人,城鎮居民1.3萬人。全鎮地貌為平壩兼淺丘類型,海拔190—420米之間,地處長江河谷性氣候區,區域內雨量充沛,年降雨1200毫米,氣候溫和,無霜期達340天,年平均氣溫18℃。石蟆鎮是重慶市首批試點小城鎮,被重慶市命名為“重慶市優秀綠化小城鎮”、“重慶市歷史文化名鎮”、“重慶市邊貿鎮”和“重慶市衛生鎮”,重慶市政府命名的“文明鎮”。
一、經濟情況
2004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為35094萬元,一、二、三產業比例為
榮譽排行:
2019年1月,石蟆鎮入選為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2014年7月,石蟆鎮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
文化旅游:
在重慶江津西面,有一座被人們稱為津西明珠的古鎮——石蟆鎮。古鎮西北側有一座至今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廟宇——清源宮。根據《石蟆鄉志》和碑文記載,清源宮始建于明代正德五年(1510年),繼建于清代嘉
石蟆古建筑群位于江津區石蟆鎮轉龍、東溪、稿子,時代為清。含張氏宗祠、劉氏宗祠、岱云館。2019年,石蟆古建筑群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清初,石蟆鎮境域屬思善里。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石蟆鎮境域屬十都。
清宣統二年(1910年),石蟆鎮境域屬十全鎮。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推行保甲制,石蟆鎮境域屬第三區。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為石蟆聯保。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撤銷聯保,設石蟆鄉。
1949年12月,石蟆鄉屬第四區。
1958年9月,石蟆鄉改為石蟆公社。
1984年3月,由石蟆公社改為石蟆鄉。
1993年12月,石蟆鄉
江津石蟆橄欖是重慶江津的特產。石蟆鎮是重慶唯一規模種植橄欖之地,是重慶市命名的“橄欖之鄉”。從1998年起,石蟆鎮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打造橄欖特色產業。近年來擴大生產,開辦“農家課堂”,加強農民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