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聚奎鎮 | 隸屬:梁平區 |
區劃代碼:500155110 | 代碼前6位:500155 |
行政區域:重慶市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渝 |
長途區號:023 | 郵政編碼:405200 |
轄區面積:約57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2.53萬人 |
人口密度:約444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個社區、12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奎星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場鎮主干道”奎星路“而得名。2001年11月,名稱由原來的前進鄉街道居委會改為聚奎鎮街道社區居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詳細] |
聚奎村 | ~200 | 鎮鄉結合區 | 因清末民初本地的一條街上修有一座八角樓,上有一魁星斗,人們以魁諧音稱為奎。當時文人較多似魁星集聚,而得名聚奎。鎮政府所在地在本村四組,本村村民在聚奎場…[詳細] |
海峰村 | ~201 | 村莊 | 2002年海峰村由原千峰村和海龍村合并,各取一字,故而得名。…[詳細] |
安壽村 | ~202 | 村莊 | 安壽村有一座廟,取名福興庵,香火旺盛,村民在此祈福安康長壽,所以取名為安壽村。…[詳細] |
高碑村 | ~203 | 村莊 | 民國初期,高碑村有“汪家”這一汪姓家族,為祭奠先輩,在現高碑村9組電信塔處立有石碑一塊,后每年前去供奉。因立石碑所處地勢在本村內為最高,故稱高碑。石碑…[詳細] |
愛和村 | ~204 | 村莊 | 自古本村有兩條河道,河水清澈,山清水秀,人們稱愛河,后諧音為愛和,故而得名。…[詳細] |
席帽村 | ~205 | 村莊 | 因平地起一山,形如草帽故名席帽嶺,人們取席帽嶺“席帽”之意,取名席帽村。其與觀音寨相望。…[詳細] |
橋鋪村 | ~206 | 村莊 | 據查,在萬州至重慶(西大路)中間有一個驛站,名為橋神鋪,是供人和駱馬食宿的場所,橋鋪村因此而得名。…[詳細] |
石牛村 | ~207 | 村莊 | 古時候,穿境而過的小河邊有一巨石,形狀酷似一頭牛,人們稱它為石牛。因此該地被取名為石牛村。負責群眾自治組織事務故設立村民委員會。…[詳細] |
長嶺村 | ~208 | 村莊 | 因此地有一條山嶺較長,故而得名。解放后,長嶺村和長坪村由聚奎鎮鎮府管理,2000年合并后也一直由聚奎鎮鎮府管理,名稱沿用至今。…[詳細] |
順安村 | ~209 | 村莊 | 順安因順天寨而得名,人們祈禱順利平安之意,原順安鄉鄉政府所在地。順安村由原翠坪村、順安村合并而來,故而得名。…[詳細] |
青龍村 | ~210 | 村莊 | 據查,很久以前,青龍村是因青龍1組有一個青龍嘴而得名。…[詳細] |
大來村 | ~211 | 村莊 | 古書《易•泰》中曾說道:“小往大來,吉,亨”。世人后用“大來”寓意吉祥亨通。解放后,村民們就取義“吉祥”二字,將原來的“石硯寶”改成“大來…[詳細] |
地名由來:
據縣志載,西晉始置梁山縣于此,歷經500年。清末民初才子輩出,修建八角聚星樓,聚奎以此得名。
基本介紹:
聚奎鎮位于梁平縣中西部,距梁平縣城21公里,東臨仁賢鎮,南接和林鎮,西界屏錦鎮、竹山鎮,北連禮讓鎮,318國道縱貫全境,省道渝巫路橫穿而過。幅員面積57平方公里,轄12個村、1個街道社區,109個村民小組,3個居民小組,總人口4.0031萬人。2004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49億元,財政總收入48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20元。
據縣志載,西晉始置梁山縣于此,歷經500年。清末民國初期才子輩出,修建八角聚星樓,聚奎以此得名。聚奎,龍飛鳳舞遠近聞名,武術源遠流長,被人們稱為武術之鄉。
聚奎鎮地勢平坦,熱量充足,降水豐沛,空氣濕潤,冬暖春早,夏熱秋雨,四季分明。蘊藏有豐富的煤
歷史沿革:
據縣志載,西晉始置梁山縣于此,歷經500年。
清末民初才子輩出,修建八角聚星樓,聚奎以此得名。
民國初置聚奎鎮,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改聚奎鄉。
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1992年建鎮。
1997年,轄青龍、東橋、望場、清晏、玉巖、海龍、千峰、流水、安壽、雙石、新石、坪河、愛和、高堂、順安、席帽、沙嶺、古鞍、橋鋪、翠坪、方橋、江河、長嶺、長坪、大來25個行政村和聚奎街1個社區。
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