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大溪鄉 | 隸屬:巫山縣 |
區劃代碼:500237211 | 代碼前6位:500237 |
行政區域:重慶市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鄉 | 車牌代碼:渝 |
長途區號:023 | 郵政編碼:404700 |
轄區面積:約76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4315人 |
人口密度:約57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個社區、6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黛溪河社區 | ~001 | 鄉中心區 | 因位于黛溪河畔而命名。境內一河河水清澈,與山峰相映,成為黛色,故名。后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便于書寫,黛溪演變為“大溪”,故又名大溪河。…[詳細] |
平槽村 | ~212 | 村莊 | 因境內平槽而得名,地形為槽,比較平坦,故名。…[詳細] |
大溪村 | ~213 | 村莊 | 因位于大溪河畔而得名,該河水清澈,與山峰相映,成為黛色,古名黛溪河,后便于人們書寫,故將“黛溪”改寫為“大溪”,故名。…[詳細] |
軍營村 | ~214 | 村莊 | 因境內軍營河而得名,據傳,明朝大將軍康茂才帶兵經過此處,駐軍于此河兩岸,故名。…[詳細] |
開峽村 | ~215 | 村莊 | 因境內錯開峽而得名,境內有一峽谷,傳說為一孽龍以身錯開山脈形成,故名。…[詳細] |
官田村 | ~216 | 村莊 | 因境內官田而得名,據傳,清朝時,此地水田均為官府所有,故名。…[詳細] |
平臺村 | ~217 | 村莊 | 成立時因村駐地位于一山間平臺上而得名。1953年,成立平臺村,隸屬大溪鄉;1958年,更名為平臺區隊,隸屬大溪公社;1961年,更名平臺大隊,隸屬大溪…[詳細] |
地名由來:
大溪鄉因境內有黛溪河而得名。
基本介紹:
大溪鄉位于長江三峽的瞿塘峽口,距縣城西26公里。東鄰曲尺鄉,南通廟宇鎮,西北與奉節縣接壤。轄6個行政村、48個社,1個居委會。幅員面積76平方公里,人口11029人。境內海拔高度156米—1550米,年均氣溫20℃,耕地1440公頃,林地3500公傾,森林覆蓋率達30%。2006年,工農業總產值26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08元,人均收糧食440公斤。 自然資源豐富:有儲量近100萬噸并正在開采的南溪溝工業用煤礦資源和待勘探的龍頭山生活用煤資源;有開峽村、平臺村石膏礦資源和官田村耐火泥資源;有獨具峽谷特色的錯開峽旅游開發資源;有軍營村響水洞水能開發資源;有桃花山、烏云頂等野豬、獐麂、野雞等
歷史沿革:
民國時期,為大溪鄉。
1953年4月,劃鄉建政時,從大溪鄉分出增設柑園、曲尺2鄉;同年9月,又劃出增置太平、沙落鄉。
1955年3月,太平、沙落、二龍3鄉并入大溪鄉。
1958年4月,大溪鄉改為大溪公社,隸屬大廟區。
1984年4月,恢復鄉村,大溪公社改大溪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