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龍潭鎮 | 隸屬:酉陽縣 |
區劃代碼:500242101 | 代碼前6位:500242 |
行政區域:重慶市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渝 |
長途區號:023 | 郵政編碼:409800 |
轄區面積:約1.5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6.53萬人 |
人口密度:約43533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2個社區、20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趙莊街社區 | ~001 | 鎮鄉結合區 | 趙莊街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
龍泉街社區 | ~002 | 鎮中心區 | 龍泉街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包家村 | ~200 | 鎮鄉結合區 | 該村境內有個山嘴因住戶姓包而得名包家嘴,該村以包家嘴地名命名為包家村。…[詳細] |
石營村 | ~201 | 鎮鄉結合區 | 該村境內住戶多數姓石,又因舊時國民黨在此駐過軍隊,舊稱(扎營),因此得名石營村。…[詳細] |
渤海村 | ~202 | 鎮鄉結合區 | 該村境內場頭有幾十平方米的低洼地,多處冒水,長滿蒲草,因名“蒲海”,后逐步演化為“渤海”。…[詳細] |
柏香村 | ~203 | 鎮鄉結合區 | 該村因境內柏香樹多得名柏香村。1980年原龍洞大隊因重名更名為柏香大隊,1984年改稱柏香村,隸渤海鄉。2001年撤渤海鄉,村隸龍潭鎮。2003年12…[詳細] |
梅樹村 | ~204 | 鎮鄉結合區 | 該村因村委會駐地梅樹多而得名梅樹村。1949年初為渤海鄉梅樹村。1958年村名為梅樹管區。1961年名為梅樹大隊。1984年改稱梅樹村,隸渤海鄉。20…[詳細] |
川主村 | ~205 | 鎮鄉結合區 | 該村因境內有座川主廟,廟內供奉著秦時蜀郡太守李冰;當地人到廟內祭拜川主李冰,祈求川主保佑免于水旱災害;因此得名川主村。…[詳細] |
五育村 | ~206 | 鎮鄉結合區 | 此地是中共中央華北局書記處書記劉仁同志的故鄉。民國時期,為推行蔡元培先生“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詳細] |
堰堤村 | ~207 | 鎮鄉結合區 | 該村位于麻旺大堰旁,因此得名堰堤村。1949年初為龍沄鎮堰堤村。1951年置為堰堤村,隸龍東鄉。1958年村名為堰堤管區。1961年名為堰堤大隊。19…[詳細] |
官償村 | ~208 | 村莊 | 該村因村委會駐地小地名官償而得名“官償村”。官償地名來歷說法一:傳說光緒年代當地人打死一只虎,州官給獵人重償,故名官償。說法二:據趕苗功德碑記載,當地…[詳細] |
棗木村 | ~209 | 村莊 | 該村因棗木坪地名而得名棗木村。2003年12月木坪村、長溝村、面山村、中寨村、楓香村合并為棗木村,隸龍潭鎮,名稱沿用至今。…[詳細] |
新田村 | ~210 | 鎮鄉結合區 | 境內有一山塆,因塆內新田開墾得多,得名“新田塆”,該村以新田塆地名命名為新田村。…[詳細] |
花蓮村 | ~211 | 村莊 | 該村因村內有一小山堡像蓮花,而得名花蓮村。…[詳細] |
鵝塘村 | ~212 | 村莊 | 該村原以境內鵝池塘地名得名為鵝池,第一次全國地名普查時因縣內有重名,更名為鵝塘。…[詳細] |
柳樹村 | ~213 | 村莊 | 該村因境內地名柳樹彎而得名柳樹村。1949年初期命名柳樹村,屬龍沄鎮領有。1953年木桶置鄉,歸木桶鄉領有。1958年名柳樹管區。1961年名柳樹大隊…[詳細] |
江豐村 | ~214 | 鎮鄉結合區 | 該村因位于井崗河與溶溪河兩條河流匯流處,水資源豐富,而得名江豐村。…[詳細] |
丹泉村 | ~215 | 村莊 | 該村因境內兩河與井崗河流匯流處的泥沙呈朱紅色,而得名丹泉村。…[詳細] |
柳家村 | ~216 | 村莊 | 該村因境內柳樹彎地名而得名柳家村。1949年初為井崗鄉柳家村。1958年村名為柳家管區。1961年名為柳家大隊。1984年改稱柳家村,隸井崗鄉。200…[詳細] |
桐嶺村 | ~217 | 村莊 | 該村原名兩河,第一次全國地名普查時因縣內有重名,以村內桐麻嶺地名更名為桐嶺村。…[詳細] |
深溪村 | ~218 | 鎮鄉結合區 | 該村因境內有一深溝,溪水常流,溪口有壩田,名為“深溪壩”,因此得名深溪村。…[詳細] |
潮水村 | ~219 | 鎮鄉結合區 | 該村因境內有一溪溝,每逢山洪暴發,溪水奔騰,得名“潮水溝”;因此得名潮水村。…[詳細] |
地名由來:
龍潭鎮因境內伏龍山下有兩個狀如“龍眼”的汆水洞常積水成潭,古鎮從“龍眼”之間穿過,形如“龍鼻”而得名。
基本介紹:
龍潭鎮位于渝東南武陵山區腹地,面積1.5平方公里,龍潭因伏龍山下兩個狀如“龍眼”的汆水洞常積水成潭,古鎮自
“龍眼”之間穿過,形如“龍鼻”,因而得名。龍潭自蜀漢以來,曾相繼為“縣丞”、“巡檢”、“州同”、“縣佐”所在地,相當于州縣的分司或副職,已有1700余年的歷史。自宋及清600余年的“蠻不出洞,漢不入境”土司統治政策,造就了龍潭這一千年古鎮獨有的建筑藝術和神奇的民族文化。
古鎮順湄舒河而建,規模龐大,保存完好。現存3公里的石板街被磨蹭得光可鑒人、青幽如玉,古老的海生物化石時隱時現。50多座土家吊腳樓翹角飛檐,形態美觀。街上店鋪林立,巷道相互連通。封火墻壁壘森嚴,氣勢恢弘。四
榮譽排行:
2017年8月,龍潭鎮被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認定為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
2005年9月,龍潭鎮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文化旅游:
時代:清類型:古遺址地區: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批次:第五批趙世炎同志的故居屬于酉陽縣龍潭鎮趙莊社區,距縣城36公里。該建筑建于1902年,座北向南,復四合院布局,共有瓦房32間,占地面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龍潭古鎮位于渝東南武陵山區腹地,面積1.5平方公里,是3.5萬土家、苗、漢各族人民的聚居地。古鎮重建于清雍正13年(1735年),因伏龍山下兩個狀如龍眼的汆水洞常積水成潭
位于酉陽龍潭鎮,長10余公里。峽谷里曲徑通幽、溪水潺潺,最寬處8至10米,最窄處僅有2至3米,峽谷垂直落差達1000米以上。峽谷融“萬畝杜鵑、千山紅葉、百年古寨、八百奇峰、十里悠峽”于一體,
萬壽宮位于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龍潭古鎮,始建于17世紀初,遷建于乾隆三年(1738年),重建于道光六年(1826年),歷經400多載風雨滄桑風采依舊、氣勢恢宏、雄偉壯麗。酉陽萬壽宮建筑
歷史沿革:
自蜀漢以來,曾相繼為縣丞、巡檢、州同縣佐所在地。
自宋至清,由土司統治。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置龍潭鎮。
1957年7月,龍潭區改為龍潭公社。
1983年,龍潭公社改為龍潭鎮。
2001年7月,渤海鄉、龍東鄉、青華鄉、木桶鄉、苦竹鄉并入龍潭鎮。
2010年12月,江豐鄉并入龍潭鎮。
青蒿又名香蒿、苦蒿、蒿枝,為菊科黃花蒿屬,植物黃花蒿的全草,含近揮發油、蒿酮、乙算蒿酯、左旋樟腦、蒎烯、乙酸苯甲等,有清熱解毒、涼血、解署等功能。 酉陽青蒿遍及各地,蘊藏量達數千噸,是全國量大質優的主
趙世炎(1901—1927),字琴生,號國富,筆名施英、琴蓀、列父、羅敬、樂生、識因、士炎、炎、言、樂等,重慶市酉陽自治縣人。中國共產黨早期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宣傳家、著名的工人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