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烏楊街道 | 隸屬:忠縣 |
區劃代碼:500233003 | 代碼前6位:500233 |
行政區域:重慶市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街道 | 車牌代碼:渝 |
長途區號:023 | 郵政編碼:404300 |
轄區面積:約68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3.22萬人 |
人口密度:約474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8個社區、11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朱河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因此處居民多從朱河之地搬遷而來,故名。2001年,由朱河居委會與將軍村(原1、4、5、8、9小組)、烏楊居委會、晏家村3個居民小組合并而成,設立朱河社…[詳細] |
青嶺社區 | ~002 | 鎮中心區 | 因境內有一嶺,形似大龍,樹木青蔥,故名青嶺。…[詳細] |
沿溪社區 | ~003 | 鎮中心區 | 因其位于溪邊,故名沿溪。于2006年合鄉并鎮時由松江村、瓦窯村、中心村、小溪村合并組成,設立沿溪社區居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詳細] |
將軍社區 | ~004 | 鎮鄉結合區 | 因境內有一位名叫嚴顏將軍的墓地而得名。民國時為烏楊鄉10保,1951年為10村,1952年以境內有一古墓,為嚴顏將軍之墓命名將軍村,1958年為烏楊公…[詳細] |
文峰社區 | ~005 | 鎮鄉結合區 | 因境內有一座文尖峰而得名。民國時為烏楊鄉9保,1951年將民國時的18保并入后為9村,1952年以境內文尖峰命名文峰村,1953年屬彭家鄉,1956年…[詳細] |
黃谷社區 | ~006 | 鎮鄉結合區 | 早年因境內有一黃谷塘而得名。民國時為烏楊鄉16保,1951年為16村,1952年以境內黃谷塘命名黃谷村,1953年屬彭家鄉,1956年屬烏楊鄉,195…[詳細] |
普樂社區 | ~007 | 鎮鄉結合區 | 早年因境內有一座普樂寺而得名。民國時為烏楊鄉13保,1951年為13村,1952年為天塹鄉,以境內普樂寺得名普樂村,1958年為天塹公社普樂大隊,19…[詳細] |
曹家社區 | ~008 | 村莊 | 早年因境內有一曹家場而得名。1958年從曹家公社七星大隊,大五大隊析置,取工農當家作主之意命名工農大隊,1981年以村民委員會駐曹家場更名曹家大隊,1…[詳細] |
五嶺社區 | ~009 | 鎮鄉結合區 | 早年因境內有五條山嶺而得名。民國時為烏楊鄉19保,1951年為19村,1952年以村境內有五條山嶺命名五嶺村,1958年為烏楊公社五嶺大隊,1984年…[詳細] |
高寨村 | ~200 | 村莊 | 早年因境內有一高寨而得名。民國時期為烏楊鄉1保,1951年為1村,1952年以境內高寨命名高寨村,1958年屬烏楊公社,1984年復稱高寨村,設立高寨…[詳細] |
太集村 | ~207 | 村莊 | 早年因境內有一太集場而得名。民國時為磨子鄉1保,1951年為1村,1952年以境內多黃沙土命名黃沙村,1953年屬太集鄉。1956年并入曹家鄉和平村,…[詳細] |
興合村 | ~208 | 村莊 | 取同心合力搞建設之意,得名心合村,后演變為興合村。…[詳細] |
楊峰村 | ~209 | 村莊 | 因境內有楊柳沖和尖峰嶺而得名。民國時為曹家鄉2保,1951年將磨子鄉3保的一部分并入后為2村,1952年以境內有三塊圓形坪壩命名三元村。1953年屬太…[詳細] |
上壩村 | ~210 | 村莊 | 因其地位于一壩上,故名。民國時為曹家鄉10保,1951年為10村。1952年以地名上壩命名上壩村,1953年屬漁洞鄉,1956年并屬曹家鄉,1958年…[詳細] |
團結村 | ~211 | 村莊 | 取團結力量大之意,得名團結村。民國時為曹家鄉1保,1951年為1村,1952年以境內七山頭似星命名七星村,1958年為曹家公社七星大隊,1961年取團…[詳細] |
楠木村 | ~213 | 村莊 | 早年因境內有一楠木園,故名。民國時為曹家鄉2保,1951年為2村,1952年以境內楠木園命名楠木村,1953年屬金竹村,1956年并屬曹家鄉,1958…[詳細] |
白坪村 | ~214 | 村莊 | 因早年境內有一白家坪,故名。民國時為曹家鄉5保,1951年為5村,1956年并入曹家鄉,1958年為曹家公社白坪大隊,1984年為曹家鄉白坪村,設立白…[詳細] |
李崗村 | ~215 | 村莊 | 以境內山崗上李姓村民居多而得名。民國時為曹家鄉8保,1951年為8村,1952年崛起之意得名伏興村,1953年屬漁洞鄉,1956年并入曹家鄉,1958…[詳細] |
廟塘村 | ~216 | 村莊 | 早年因境內有一條廟塘溪而得名。1953年從鎮國村析置,以境內廟塘溪命名為廟塘村,屬曹家鄉。1956年并入曹家鄉大五村,1961年從曹家公社大五大隊析置…[詳細] |
地名由來:
烏楊鎮因烏楊場而得名。據《忠州志》記載,場后有烏楊樹一株,大可三抱,洵數百年之物,故取名烏楊場。
基本介紹:
該鎮地處忠縣南部,長江南岸,東接石柱縣和忠縣磨子土家族鄉,南臨洋渡鎮、石子鄉,西面長江,北與東溪鎮接壤,距縣城僅15公里。有10個村1個居委會,88個村民小組,3個居民小組。10541戶,35676人。該鎮屬亞熱帶東南季風氣候,具有溫熱涼寒,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較足,無霜期長的特點,常年有伏旱,低溫寒潮和洪澇災害發生。主要農作物以水稻、小麥、玉米、紅苕,洋芋、高粱、豆類為主,經濟作物有油菜、花生、茶葉、柑桔、油桐、蠶桑等。
該鎮地處忠縣南部,長江南岸,東接石柱縣和忠縣磨子土家族鄉,南臨洋渡鎮、石子鄉,西面長江,北與東溪鎮接壤,距縣城僅15公里。幅員面積68平方公里,原轄26個村,2個
榮譽排行:
2023年11月,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命名烏楊街道為第十二批重慶市生態文明建設示范鄉鎮(街道)。
2014年7月,烏楊街道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
歷史沿革:
1949年為烏楊鄉,屬一區。
1956年將瓦窯、三嶺、晏家、五嶺并入烏楊鄉。
1958年為烏楊人民公社。
1984年復為烏楊鄉。
1985年4月改為烏楊鎮,均屬烏楊區。
1992年撤區并鄉原太集鄉并入。
2006年3月原曹家鄉并入。
2009年6月原東溪鎮普樂村劃入。
2017年7月改烏楊鎮為烏楊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