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龍橋街道 | 隸屬:城廂區 |
區劃代碼:350302001 | 代碼前6位:350302 |
行政區域:福建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街道 | 車牌代碼:閩B |
長途區號:0594 | 郵政編碼:351100 |
轄區面積:約20.6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3.56萬人 |
人口密度:約6583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8個社區、3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太平社區 | ~001 | 主城區 | 太平社區居委會地處市中心繁華地帶,是莆田的政治、文化和商貿中心,轄區面積1.2平方公里,共有居民2562戶,總人口8896人,下轄20個居民小組。轄區…[詳細] |
興安社區 | ~002 | 主城區 | 寓社區興旺,平安之意。清朝時期為莆田縣城郊鄉;1958年屬莆田縣涵江人民公社梅峰街生產大隊;1961年屬莆田城廂鎮人民公社梅峰街生產大隊;1968年改…[詳細] |
北磨社區 | ~003 | 主城區 | 北磨原與下磨社區合并為一個大隊,稱下磨大隊,后因不便管理,分為現在的兩個社區,下磨社區、北磨社區仍用原名。…[詳細] |
下磨社區 | ~004 | 主城區 | 下磨原與北磨社區合并為一個大隊,稱下磨大隊,后因不便管理,分為現在的兩個社區,下磨社區,北磨社區。…[詳細] |
龍橋社區 | ~005 | 主城區 | 因該社區境內舊時有座橋叫龍橋,故名。明朝時期屬興化府;民國時期至1949年屬莆田縣第一區;1950年屬莆田郊鄉;1958年屬莆田縣城郊人民公社老區生產…[詳細] |
萬輝社區 | ~006 | 主城區 | 因該社區是由萬輝集團投資建造的,故名。清朝時期屬興化府,民國時期至1955年屬莆田縣第一區長壽街;1956年屬莆田縣城北街;1958年屬莆田縣城郊人民…[詳細] |
圳湖社區 | ~007 | 主城區 | 為做好圳湖華苑小區的社會公共事業服務管理工作,加強對庫區搬遷戶的管理服務,更好地為廣大居民提供服務,故成立該居委會。…[詳細] |
雅頌居社區 | ~008 | 主城區 | 雅頌居社區:于2021年3月成立,東至市政規劃綬溪路,西至綬溪公園水渠,南至綬溪公園,北至裕安置業(莆田)公司用地、九華路。用地面積146畝,建筑面積…[詳細] |
泗華村 | ~201 | 城鄉結合區 | 原名為下鄭村,后因境內有個泗華陂故以“泗華”二字命名。…[詳細] |
洋西村 | ~202 | 城鄉結合區 | 歷史上位于大洋的西側,故名。清朝時期屬興化府,民國時期至1922年屬莆田縣第一區長壽街;1956年屬莆田縣城北街;1958年屬莆田縣城廂人民公社洋西生…[詳細] |
延壽村 | ~203 | 城鄉結合區 | 延壽俗稱“寅壽”,因為唐秘書省正字徐寅故居所在地,所以得此地名。按莆田方言,“寅壽”與延壽讀音一致,后來就被演變為延壽。…[詳細] |
地名由來:
街道辦事處設在龍橋社區,故名。轄地龍橋社區古稱龍橋鋪。
基本介紹:
(一)概況
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龍橋街道是2002年4月莆田市區劃調整后城廂區新組建的街道,為莆田市委、市政府新址所在地,辦事處駐龍橋。轄區面積2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92畝,林地7626畝,水域680畝。下轄龍橋、太平、北磨、下磨、興安五個社區居委會和泗華、延壽、洋西三個村委會,常住人口5.9萬。街道下設黨委1個,黨支部23個,其中非公黨支部8個,共有黨員1319名。
龍橋街道轄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市區主干道文獻路、梅園路、東園路、荔城大道、學園路貫穿全境,街區綠地成蔭,環境優美,市場繁榮,第三產業發達。另有市委、市政府、莆田學院等省、市、區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醫院、學
榮譽排行:
2021年2月,福建省2018-2020年度省級文明村鎮社區名單出爐,龍橋街道上榜。
文化旅游:
閩中抗日辦事處舊址位于莆田市城廂區龍橋街道田尾新村208號。抗日戰爭初期,閩中地區通過和平談判,把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80師獨立大隊,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1937年9月,閩中工委
閩中特委機關延壽聯絡站舊址位于莆田市城廂區龍橋街道延壽村延壽路38號。延壽村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光榮的革命傳統,群眾基礎較好。1930年11月,為了便于山區和平原的聯系,中共莆屬特委決定在延
梅峰寺位于城廂區龍橋街道興安社區,類別為古建筑。興安梅峰寺創建于宋元豐八年(1085),崇寧二年(1103)賜“梅林佛國”匾,崇寧三年(1104)賜額“崇寧”,政和元年(1111)改天寧萬壽
興安陳經邦祠 位于城廂區龍橋街道興安社區東巖山東北面山麓,年代為明-清 。又名“宮保尚書祠”。始建于明代,后屢有重修。坐西北朝東南。通面闊五間19.4米,通進深六柱13.9米,建筑面積269
延壽橋位于城廂區龍橋街道辦事處延壽村延壽自然村。宋建炎元年(1127)由承信郎李富、評事方天貺同建,原來橋為十二墩十三孔。明宣德年間(1426-1435)圮,正統五年(1440)吳恩諒重建,
歷史沿革:
宋、元時期屬莆田縣崇業里、永嘉鄉、武化鄉;明、清屬莆田縣一區東廂、嘉禾里、常太里,二區仁德里、延興里和三區孝義里;民國時期屬莆田縣一區、延壽里、熙寧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屬莆田縣城廂鎮、城廂公社、城郊公社、城郊鄉、荔城街道。
2002年2月,設立龍橋街道。
潘承祐(?-?)字乾休。莆田縣常泰里延壽村(今城廂區龍橋街道延壽村)人。潘慎修之父。高祖皇,仕唐為潮州別駕,因居常泰里。五代末宋初名臣。敢于直言進諫,針砭時弊。初仕吳,為光州司法參軍,仕至大理少卿。因
楊持平(1882-1921),原名人杰,號俊民,清光緒八年(1882年)出生在延壽貧困家庭。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楊持平考中秀才。武昌起義前夕,楊持平只身尋黃興獻策,后轉至上海參加北伐軍隊。南北
楊杞松(1914-1947),別名楊光輝,化名楊易木,福建省莆田縣城郊延壽村人。出生于1914年6月,曾就學于莆田公學初中、哲理中學高中部,期間參加互濟會,任莆田中心縣總副主任。1934年初考入上海
楊文喜,化名張騰,福建莆田延壽村人。1923年生,1941年在泉州從事地下革命工作后被捕入獄。在獄中受盡酷刑仍堅貞不屈。后革命同志多方設法營救,經莆田眾多開朗鄉紳聯名擔保,才獲出獄。隨后就投身閩中游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