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于山社區 | 隸屬:安泰街道 |
區劃代碼:350102006005 | 代碼前6位:350102 |
行政區域:福建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社區 | 車牌代碼:閩A |
長途區號:0591 | 郵政編碼:350001 |
城鄉分類:主城區 | 分類代碼:111 |
轄區面積:約0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5100人 |
地名由來:
因轄內有于山而得名。于山為越氏之山。相傳漢之前原在海中,為于越氏所居。漢時由六只巨鰲拖到福州,故稱于山。
基本介紹:
安泰街道于山社區系原來白塔居委會、部分法海居委會,東街街道部分鰲峰坊居委會、水部街道部分于山居委會整合而成。四至范圍:東至五一北路,西至新權路、法海路,南至古田路,北至鰲峰坊,總面積37萬平方米,1605戶,5095人,新村樓院29座,轄區省屬單位1個,市屬單位7個,醫療單位1個,學校1所,老人活動中心1個,社區內政治文化氣息濃郁,有市人大、福州警備區、協和醫院、格致中學、于山賓館等,是福州市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窗口之一。
于山社區自建立以來,社區黨政班子始終堅持以增強社區黨建活動為核心,采取“抓隊伍、強素質、搞服務、聚民心的”方法,緊緊圍繞創建中心廣泛,發動轄區單位居民參與社區建設,
于山位于福州市中心的五一廣場附近。相傳漢代有何氏九兄弟在此煉丹修仙,故又名九仙山。又傳稱戰國時古民族“于越氏”的一支居此而得名。全山面積11.9公頃,山高58.6米。山上有大士殿、定光塔、戚
烏石山、于山摩崖石刻及造像烏石山崖石嵯峨,挺拔競秀,有題刻二百余處,遍布全山,書法精美,富詩情畫意。以石林園、道山亭、霹靂巖、鄰霄臺、清泠臺、天秀峰,天香臺等處比較密集。有唐李陽冰的篆書,宋
辛亥革命前敵指揮部舊址位于鼓樓區于山上,為建于清代的宗教建筑群,全殿共三進,占地3000余平方米。1911年11月,福州革命黨人起義,設“前敵指揮部”于此。后曾辟為福建省階級斗爭展覽館、福州
福州白塔原名報恩定光多寶塔,是閩王王審知為其父母薦福,于唐天佑元年(904年)建造的。傳說在于山西麓坡地上挖基,卻掘出一顆五彩寶珠,故將塔命名為“報恩多寶定光塔”。附屬的寺廟亦稱“定光塔寺”
在九仙觀內,兩側陳列著十九面古碑,形成碑廊。其中有:宋蔡襄撰寫的《劉蒙伯墓碣銘》;南宋《石敢當》碑;元代《三皇朝五龍堂歐冶池官地》碑;明代經書寫的《福州府四學新立學田記》碑;清嘉初狀元龔用卿
十九路軍策劃“福建事變”會議舊址位于福州市區于山戚公祠內。1933年10月,國民黨十九路軍將領蔡廷鍇、陳銘樞、蔣光鼐等,因不滿蔣介石投降--政策和圍剿紅軍(在戰斗中遭紅軍沉重打擊)的決策,在
歷史沿革:
成立于1959年,1969年改名為紅巖居委會,1978年恢復原名。
周邊相關:
于山社區附近有于山風景區、烏石山、于山摩崖石刻及造像、辛亥革命前敵指揮部舊址(大士殿)、福州白塔、于山碑廊、十九路軍策劃“福建事變”會議舊址等旅游景點,有永泰芙蓉李、福州福桔、福州馬蹄糕、木金魚丸、于山、同利肉燕等特產,有聚春園佛跳墻制作技藝、中醫診法(福州蕭氏外科)、福州田公元帥信俗、福州“米家船”裱褙技藝、福州蘇蘇醬鴨制作技藝、禪和曲等民俗文化。
區劃: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安泰街道·于山社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