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下謝村 | 隸屬:長校鎮 |
區劃代碼:350423104204 | 代碼前6位:350423 |
行政區域:福建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閩G |
長途區號:0598 | 郵政編碼:365000 |
城鄉分類:村莊 | 分類代碼:220 |
地名由來:
下謝原名夏謝,以夏、謝兩姓氏組合命名。因“夏”與“下”同音,故名。
基本介紹:
下謝村是一個革命老區基點村緊挨204省道,交通便利。村莊東鄰江坊村,南遷留坑村赤土崗自然村,西接茜坑村,北通長校鎮所在地。全村由2個村民小組組成,119戶,人口531人,耕地面積273畝,林地面積1099畝。全村以吳姓、謝姓為主,各占全村人口的50%左右。吳姓于元朝(1279)年間由龍巖遷入,謝姓于北宋(1028)年間由遷入。
下謝村原名獅石鄉,解放后改名為下謝村,成立4個互助組。1985年-時期與茜坑村合并為茜坑大隊,共十二個小隊,下謝村為9-12小隊。到1978年下謝4個小隊推廣雜交水稻制種,帶頭示范獲得成功。1979年命名為“下謝良種場”。期間村集體經濟獨立核算,到1986年10月
文化旅游:
下謝村謝氏祠堂紅軍標語舊址位于清流縣長校鎮下謝村謝氏祠堂。1931年1月,閩西紅12軍101團進入清流西南的長校、里田一帶開展工作,幫助地方建黨、建政。期間,紅軍一部進駐下謝,宣傳、發動群眾
下謝紅軍橋遺址位于清流縣長校鎮下謝村前小溪上,溪一側為下謝自然村,對岸是農田及連接寧化連城的S204省道。在紅軍到來之前,下謝村人渡溪都是靠放在溪中的大石,跨跳而過,老人婦孺皆極不方便,遇見
下謝紅十二軍駐地舊址(湖遠公祠)位于長校鎮下謝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1945年屬堡里鄉留茜堡;1950年屬靈地區留茜鄉;1951年1月至1956年3月屬五區茜坑鄉;1958年10月清流寧化合并稱清寧縣期間,屬長校公社江坊大隊;1961年8月起,恢復清流縣建制,屬長校公社茜坑大隊,稱下謝生產隊;1978至1979年間,長校公社試行雜交水稻制種,為長校公社下謝良種場;1984年9月起恢復鄉鎮建制,屬長校鄉茜坑村;1990年,下謝自然村從茜坑村析出,為長校鄉下謝村,設村
周邊相關:
下謝村附近有下謝村謝氏祠堂紅軍標語舊址、下謝紅軍橋遺址、天芳悅潭生態旅游風景區、靈臺山、賴坊古鎮景區、中華桂花文化園等旅游景點,有清流豆腐皮、賴坊花生、清流溪魚、清流鮮切花、清流雪薯、清流黃羊等特產,有嵩溪豆腐皮傳統制作技藝、清流長校十番鑼鼓、清流李家五經魁、泰寧梅林戲、永安大腔戲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