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巖前鎮 | 隸屬:三元區 |
區劃代碼:350404103 | 代碼前6位:350404 |
行政區域:福建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閩G |
長途區號:0598 | 郵政編碼:365000 |
轄區面積:約330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2.06萬人 |
人口密度:約62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2個社區、12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陽巖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北宋時期哲學家、文學家楊時,到南方游學時在巖前翠云書院授過課,該地位于萬壽巖前方,當地群眾為了紀念他,取名為楊巖,諧音陽巖。…[詳細] |
吉口社區 | ~002 | 鎮中心區 | 因該自然村位于漁塘溪與大吉溪匯合處,古有通航,人們為祈求平安故以“吉口”命名,故名。…[詳細] |
巖前村 | ~201 | 鎮中心區 | 因此村在萬壽巖之前,故名。解放前為三元縣莘口區管轄。1950年解放。1955年成立農業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期隸屬于巖前公社,成立巖前大隊管委…[詳細] |
吉口村 | ~202 | 村莊 | 因位于漁塘溪與大吉溪匯合處,古有通航,人們為祈求平安故以“吉口”命名。…[詳細] |
烏龍村 | ~203 | 村莊 | 烏龍村毗鄰306省道,轄有8個自然村、360戶1226人,黨員42人,新一屆村兩委班子共7人,其中支委4人,村委4人,交叉任職1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積1…[詳細] |
下寨村 | ~204 | 村莊 | 下寨村位于三明的西北部,坂星公路中端,距鎮中心約5公里,距市中心約35公里,全村273戶,人口945人,分布于下寨、小扶塘、鎮坊、廖坑四個自然村。水泥…[詳細] |
星橋村 | ~205 | 村莊 | 星橋村位于巖前鎮坂星線中心,總面積4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487畝,山林面積3萬多畝,其中自留山9000多畝,全村總戶數976戶3628人,黨員96人…[詳細] |
歐坑村 | ~206 | 村莊 | 傳說由歐姓人氏在此定居開基,由此得名。解放前夕,為三元縣莘口區巖忠鄉星橋橋東保。1950年解放,屬星橋鄉管轄。1951年成立農業合作社。1954年從星…[詳細] |
增坊村 | ~207 | 村莊 | 增坊村位于三明市區的西北部,距鎮所在地12公里處,距市區45公里。行政下屬三個自然村,共有16個村民小組。全村人口1801人601戶。主要人口集中在行…[詳細] |
白葉坑村 | ~208 | 村莊 | 古村落原地名為“玉葉坑”,相傳因該地的居民居住地及地理位置式“玉”字。又因四周種植毛竹而得名“玉葉坑”,解放后改為白葉坑。…[詳細] |
眉山村 | ~209 | 村莊 | 眉山村位于巖前鎮全村總戶數354戶1358人,下轄3個自然村6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1509畝,山林面積6500多畝。2012年全村村財總收入20萬元,…[詳細] |
富源村 | ~210 | 村莊 | 地處群山環抱的中心盆地,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原與陳大的大源同名,更名為富源,故名。…[詳細] |
忠山村 | ~211 | 村莊 | 忠山村位于巖前鎮坂星路沿線,距市區和集鎮所在地分別是37公里和17公里。全村現有438戶1736人。山林面積17242畝,耕地面積2577畝,果園20…[詳細] |
橫坑村 | ~212 | 村莊 | 橫坑村位于三明市區西郊,距城關38公里,地處星橋村、增坊村、白葉坑村之間。橫坑村面積8平方公里,是巖前鎮最小的行政村,全村人口386人,99戶,共4個…[詳細] |
地名由來:
因其地處西北的石灰巖萬壽巖前方,故名。
基本介紹:
巖前鎮地處三明市三元區西北部,距市區31公里,下轄12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戶籍總人口20629人,其中常住人口10180人,年人均收入25800元,共有黨總支2個,黨支部30個。境內富曬資源得天獨厚,森林覆蓋率高,現轄面積41.17萬畝(其中林地面積35.44萬畝,耕地面積2.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9.04%,同時文化底蘊深厚,文物古跡眾多,萬壽巖遺址、橫坑溫泉、忠山古村落等集聚于此。多年來,巖前鎮立足資源優勢,聚焦“古、新、紅、綠”,繪就發展新姿,先后獲評全國文明村鎮、國家級生態鄉鎮、省級鄉村振興特色鄉鎮、省級森林城鎮、省級衛生城鎮、省級鄉村治理示范鎮等榮譽,2020年7月,萬壽巖文旅小鎮
榮譽排行:
2024年4月,被納入第三批省級鄉村振興示范鄉鎮創建對象名單。
2020年12月,福建省愛衛辦命名巖前鎮為福建省衛生鄉鎮。
2020年12月,2020年福建省森林城鎮名單出爐,巖前鎮在列。
2014年9月,環境保護部授予巖前鎮2012年—2013年度國家級生態鄉鎮稱號。
2011年12月,巖前鎮上榜第三屆全國文明村鎮名單。
文化旅游:
位于三元區國家森林公園格氏栲景區西北5公里的巖前鎮忠山民俗村。歷經千年的鄉間古鎮,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和民風民俗,更憑借滿目綠意的景致入選“福建最美的十大鄉村”。十八寨歷史悠久,古風淳樸。相傳
忠山古建筑群位于三明市三元區巖前鎮忠山村,年代為明、清。簡介:由先賢祠、永興庵、楚山公祠、隆武橋、莊氏宗祠、陳家大院、莊述富民居等七座建筑組成。先賢祠:始建于元至正年,清康熙年大修,坐東朝西
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由石灰巖構成,巖溶發育,生成十幾個洞穴。舊石器時代文化埋藏在靈峰洞和船帆洞內,遺址總面積1200多平方米,發掘面積400平方米,船帆洞下層文
底曹源清代土堡建于清代,距今已近200年,選址、造型均有獨到之處。土堡建在緩坡地段,因為有居民一直居住在堡內,所以堡內的建筑物基本保持原貌。其共有廂房5間,大小房屋50余間。房屋隨地勢層層抬
許瑞芳故居位于三明市三元區巖前鎮忠山村楚-祠。許瑞芳祖籍江西崇仁縣,生于1906年,自幼隨父來三元區忠山村落戶,住在楚-祠上廳兩廂房,左廂房為其父母居所,右廂房為許瑞芳居所。許瑞芳父親以經營
歷史沿革:
解放前為三元縣。
1950年1月28日解放,1958年7月成立巖前人民公社。
1983年6月,巖前人民公社改設為三元區人民政府巖前辦事處。
1987年8月,三元區人民政府巖前辦事處撤銷,設立巖前鄉。
1992年11月撤鄉設鎮。
巖前鎮珍珠
王友華(1901年—1933年)男,出生于三元區巖前鄉。少年時在歸化縣高等第一小學讀書。1927年和1928年參加“汀屬八縣社會運動人員養成所”和“長汀訓政人員養成所”學習。后積極參與革命活動,在閩西
鄧朝正(1896年—1934年)男,出生于三元區巖前鄉。1931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隨王友華組建巖前秘密農會,參加“二五減租”和反對苛捐雜稅斗爭。1931年7月組建巖前農會,打土豪、做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