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大厚村 | 隸屬:溪口鎮 |
區劃代碼:350823112210 | 代碼前6位:350823 |
行政區域:福建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閩F |
長途區號:0597 | 郵政編碼:364000 |
城鄉分類:鎮中心區 | 分類代碼:121 |
地名由來:
相傳在臨鄉亭有條水圳倒流村內,稱回龍村,后在清朝年間有位縣太爺下鄉視察民情,因院洋坑口的橋壞了,村里群眾趕緊為之搭橋,使他順利通過,縣太爺謝意地說“太厚敬了”,由此得名大厚村。
榮譽排行:
2022年12月,福建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命名大厚村為2022年福建省衛生村。
基本介紹:
大厚村位于溪口鎮政府所在地,是全鎮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縣道613線貫穿全村,穿村而過的蓮塘溪水蜿蜒南行,風景秀麗,民風淳樸。該村占地面積2平方公里,耕地1650畝,下轄大厚、蘇福、院洋三個自然村,1 7個村民小組,731戶1785人。2013年村民人均純收入達7350元。
村兩委堅持“做強主導產業,做優特色產業”,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毛竹是支柱產業,“坑口”牌蘆柑是無公害特色水果食品,蘆柑種植面積達800多畝,被縣府評為“一村一品”蘆柑種植示范村。經濟收入主要依靠竹木業、養殖業、烤煙,同時充分發揮資源及地埋優勢,搞好服務業,現有工商個體45戶,服務業已成為村民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
閩西蘇維埃政府舊址(明德堂)位于溪口鎮大厚村明德路15號,建于清代,占地約950平方米,主座坐西北向東南,外大門坐西向東,土木結構。石質大門額陰刻“中田有廬”,石門兩側陰刻對聯“門前高闊雙峰
坑口紅色交通站舊址(挹春堂)位于溪口鎮大厚村坑口路14-18號,原為張氏民居,建于清代,占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土木結構,三面建二層圍樓。1930年紅色交通線經過此地,在此設立臨時站點。保
歷史沿革:
清屬勝運里;1929年土地革命時設大厚鄉蘇;民國時設大厚保,屬第三區;1949年解放初設大厚村農會分會,屬第五區大厚鄉;1953年屬星太區;1956年設厚東、厚西兩個高級社;1958年公社化,稱愛國公社大厚大隊;1959年改稱大和公社大厚大隊;1960年屬太拔公社大厚管理區;1961年稱太拔工委溪口公社大厚大隊;1965年溪口公社和大洋壩公社合并為大洋壩公社,仍稱大厚大隊;1968年稱五星公社革委
周邊相關:
大厚村附近有閩西蘇維埃政府舊址(明德堂)、坑口紅色交通站舊址(挹春堂)、龍巖市古田旅游區、古田會議舊址、才溪鄉調查舊址景區、梅花山·華南虎園等旅游景點,有上杭槐豬、上杭烏梅、杭晚蜜柚、上杭蘿卜干、下都沙田柚、南陽糍粑等特產,有閩西(上杭)傀儡戲、龍巖田公元帥信俗、上杭女子五枚拳、上杭龍燈舞、上杭竹雕制作技藝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