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石城村 | 隸屬:埭頭鎮 |
區劃代碼:350305105201 | 代碼前6位:350305 |
行政區域:福建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閩B |
長途區號:0594 | 郵政編碼:351152 |
城鄉分類:村莊 | 分類代碼:220 |
地名由來:
相傳元代壬辰元年(1292),莆田城內有個叫“奴哥”的地理相命先生來到此,看到該地面海背山,形成城廓之狀,且多石頭山,故名。
基本介紹:
石城村地處興化灣、平海灣和南日水道的交匯點,是莆田東北部的一個半島漁村,也是莆田市的重要僑鄉之一。全村陸域面積3.5平方公里,有11個自然村、2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6453人,戶數1470戶;村兩委干部11人、黨員157人。1998年以來,先后多次獲得省級先進基層黨組織、文明村鎮、全國創建文明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是福建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示范村和城鄉一體化“幸福家園”建設的試點村。
2012年村民人均純收入達1.6萬元,村財收入200萬元。村民的主要經濟收入是勞務輸出、水產養殖和海洋運輸:1、村黨支部重視發揮僑鄉的優勢,積極牽線推薦,不斷向國外輸出海員,規模逐年擴大。2、在鮑魚養殖
榮譽排行:
2025年3月,被認定為福建省第一批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
2024年1月,石城村被命名為2023年福建省衛生村。
2023年11月,石城村被認定為第三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2022年10月,福建省農業農村廳認定石城村定為第二批福建省鄉村治理示范村鎮。
2021年2月,福建省2018-2020年度省級文明村鎮社區名單出爐,石城村上榜。
文化旅游:
石城林氏民居位于秀嶼區埭頭鎮石城村寨外自然村,年代為清末至民國,為莆田市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清末,中華民國時期重修,近年再修,為愛國華僑林和義的舊居。坐西朝東,通面闊20.3米,通
合一宗祠位于秀嶼區埭頭鎮石城村寨外自然村,類別為古建筑。坐東北朝西南,二進合院式。通面闊15米,通進深31米。石木結構,懸山頂。中軸線上依次分布院門、前天井、前殿、后天井、大殿。前殿面闊三間
歷史沿革:
1950-1951年屬23區石城鄉。
1952-1953年屬23區石林鄉(石城-東林合并)。
1954-1955年屬23區石城鄉(石城-東林分開)。
1956-1957年屬23區石林鄉、石城高級社。
1958-1960年為埭頭公社邱山管理區石城大隊。
1961-1964年為埭頭區邱山公社石城大隊。
1965-1984年為莆田縣埭頭公社石城大隊。
1985-1986年為莆田縣埭頭鄉石城村。
1987年為埭頭鎮石城村
周邊相關:
石城村附近有合一宗祠、湄洲島媽祖文化旅游區、媽祖祖廟、賢良港天后祖祠、天云洞風景區、閩中海上游擊隊抗日據點舊址等旅游景點,有南日紫菜、莆田紅毛菜、南日海帶、莆田牡蠣、南日鮑魚、包心魚丸等特產,有莆田銅雕技藝、媽祖祭典、莆田九鯉燈舞、仙游古典家具制作技藝、莆仙十音八樂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