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蓬壺鎮 | 隸屬:永春縣 |
區劃代碼:350525104 | 代碼前6位:350525 |
行政區域:福建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閩C |
長途區號:0595 | 郵政編碼:362000 |
轄區面積:約81.3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4.83萬人 |
人口密度:約594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22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八鄉村 | ~201 | 村莊 | 八鄉村位于蓬壺鎮西部,距鎮區13千米多,海拔800多米。全年氣候溫和,暑天不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避暑山村。全村星散于五個自然村落,有龍坑、嶺頭、格后、…[詳細] |
聯星村 | ~202 | 村莊 | 聯星村位于永春縣蓬壺鎮的西部,屬革命老區村,距鎮區20公里,距縣城30公里,與蓬壺鎮八鄉村毗鄰,外接達埔鎮、玉斗鎮,通過省道306線與蓬八路與外界相連…[詳細] |
南幢村 | ~203 | 村莊 | 南幢村位于蓬壺鎮西北部,是永春縣革命老區重點村。全村有20個村民小組,900多戶,總人口4120多人。現有耕地面積1830畝,林地4300畝,茶果10…[詳細] |
美林村 | ~204 | 村莊 | 美林村是蓬壺鎮西部的一個基層行政村,又是革命老區基點村。距鎮政府5公里,距縣城30公里,有蓬八公路橫通村前,交通便利。
美林…[詳細] |
高峰村 | ~205 | 村莊 | 高峰村位于蓬壺西南部州市蓬壺鎮,地域面積1.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20畝,林地面積720畝,是革命老區村。全村有6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168戶656人…[詳細] |
高麗村 | ~206 | 村莊 | 高麗村位于永春縣蓬壺鎮西部,距鎮區4公里.距縣城30公理,與蓬壺鎮西昌村,麗里村,高峰村,南幢村,比鄰,海拔300至350米,整村現有耕地面積500畝…[詳細] |
麗里村 | ~207 | 村莊 | 麗里村現有三千三百多人口,20個村民小組,九百多戶。坐落在蓬壺東部,以小溪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環村路面基本硬化,與三交線相連,交通比較方便。村民以農…[詳細] |
孔里村 | ~208 | 鎮鄉結合區 | 孔里村地處蓬壺鎮西南部,離鎮政府所在地約3公里,現全村610戶,人口2534人,分為15個村民小組。全村面積2307畝。境內的自然角落有:井壟,東埔(…[詳細] |
壺南村 | ~209 | 鎮鄉結合區 | 壺南村位于蓬壺東南部,距鎮政府駐地僅1公里,系革命老區村,全村1156戶,人口3663人,勞動力2674人,(男1366人、女1308人),其中:16…[詳細] |
鵬溪村 | ~210 | 鎮鄉結合區 | 鵬溪村簡介
鵬溪村地處蓬壺南端與達埔鎮相鄰,享有蓬壺南大門美稱。為革命老區村,距鎮中心2km,東與觀山村接壤,西鄰孔里村,南與達埔鎮新瓊村接壤,…[詳細] |
觀山村 | ~211 | 村莊 | 觀山村位于蓬壺鎮東部,距鎮區4公里,全村總人口5000多人,轄27個村民小組,分為6個自然角落。山地面積3900畝,耕地面積1600畝,生態資源豐富,…[詳細] |
西昌村 | ~212 | 村莊 | 西昌村位于蓬壺鎮西部,是人口眾多的平原村之一。全村總人口5000多人,外出務工近千人。村屬前后近三公里之長,村頭有水尾萬春橋橋亭一座,村中山上有一座佛…[詳細] |
美中村 | ~213 | 鎮中心區 | 美中村位于蓬壺鎮中部,系鎮政府駐地,也是革命老區村。全村人口5960多人,轄22個村民小組,分為8個自然角落。現全村有山地面積750畝,耕地面積110…[詳細] |
美山村 | ~214 | 鎮鄉結合區 | 美山村位于蓬壺的西北部,距政府駐地約500米,交通通信便捷。全村占地面積10667畝,21個村民小組,1308戶,總人口4957人,黨員93人,6個自…[詳細] |
軍兜村 | ~215 | 鎮鄉結合區 | 軍兜村地處蓬壺鎮北部,距永春縣城28公里,是一個依山傍水山清水秀的村莊。省道“福三線”貫穿全境,交通便捷,素以“經濟、文化、交通”繁榮而著稱。全村有2…[詳細] |
壺中村 | ~216 | 鎮鄉結合區 | 壺中村位于蓬壺鎮中部,全村有9個村民小組,全村共有762戶,2762人;勞動力1983人,全村面積1499畝,境內自然角落有:舊街(董前街)、杰頭、三…[詳細] |
魁都村 | ~217 | 鎮鄉結合區 | 魁都村位于蓬壺鎮東部,占有耕地面積765畝,山地面積2500畝。至2013年12月統計有人口三千余人,共962戶,分為15個村民小組,6個自然角落。我…[詳細] |
都溪村 | ~218 | 村莊 | 都溪村位于蓬壺鎮8公里與魁園.魁都.壺中.軍兜毗鄰,外接呈祥鄉,蘇坑鎮,總面積2.8公里.山清水秀,民風尚勤,特產豐富.全村分為為5個自然村落,13個…[詳細] |
湯城村 | ~219 | 鎮鄉結合區 | 湯城村又名湯頭城,湯頭城原名“池州城”是因溫泉的源頭,由湯頭城地下流經溪床出泉,源頭在湯城,所以湯城村又叫湯頭城。湯城村位于蓬壺鎮區東北部,北部與魁園…[詳細] |
仙嶺村 | ~220 | 村莊 | 仙嶺村位于蓬壺鎮東部,距鎮區8公里。總人口2746人,745戶,設10個村民小組。全村幅員4670畝,其中山雜地2500畝,水田789畝,分為萬斗、長…[詳細] |
魁園村 | ~221 | 鎮鄉結合區 | 英姿颯爽志爭魁,桃李芬芳香滿園魁園村
永春縣蓬壺鎮魁園村位于蓬壺南北部,距離縣城20多公里,全村現有12個生產小組,人口2737人,農戶823戶,耕…[詳細] |
東星村 | ~222 | 村莊 | 東星村位于蓬壺東北部,東至魁園山,西與蘇坑東坑村接壤,南與魁園村接壤,北至蘇坑山,距鎮政府駐地約4公里,屬晉江上游流域,全村310戶,人口1298戶,…[詳細] |
地名由來:
相傳,古時為一片湖泊,湖中散落著幾座小山,名曰:七星墜地。此地氣候溫和、土壤肥沃,風景優美,酷似蓬萊仙境,故稱蓬壺,別名毗壺、肥湖。
基本介紹:
蓬壺鎮位于永春中部,素有永春的“次中心”之稱,是一個歷史文化名鎮與商貿重鎮。蓬壺四周群山環抱,中間像一片湖泊,故早稱毗壺、肥湖。因其山青水秀、風光如畫、民風淳良,酷似蓬萊仙境而得名蓬壺。全鎮總面積81.3平方公里,總人口 66500人,轄有22個行政村,1個場,泉德線、福三線兩條省道交匯貫穿境內,有“三通萬里金三角”之譽。
改革開放以來,蓬壺鎮充分發揮地域、人文、僑臺和資源優勢,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全鎮已初步建成蘆柑、琯溪蜜柚、枇杷、茶葉、蔬菜、毛麻竹、食用菌、禽畜養殖、淡水養殖等農業生產基地;擁有水電、造紙、建筑、煤炭、農副產品加工等集體、聯營、三資及個體企業1000多家,產值
榮譽排行:
2022年10月,2022年淘寶鎮名單發布,蓬壺鎮上榜。
2021年10月,南京大學空間規劃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聯合發布2021年淘寶鎮名單,蓬壺鎮榜上有名。
2021年2月,福建省2018-2020年度省級文明村鎮社區名單出爐,蓬壺鎮上榜。
2020年12月,2020年福建省森林城鎮名單出爐,蓬壺鎮在列。
2020年9月,阿里研究院公布2020年淘寶鎮,蓬壺鎮榜上有名。
2019年10月,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榜單公布,蓬壺鎮位列第695名。
2014年7月,蓬壺鎮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
2011年4月,環境保護部授予蓬壺鎮2011年度國家級生態鄉鎮稱號。
文化旅游:
蓬壺百丈巖位于永春縣蓬壺鎮境內的白鸛山脈南端。山峰稱馬德山,峰巔的寺廟俗稱馬氏、馬寺。因其一峰獨聳,寺前有五彩巨石,酷似向天燭火,因而亦稱百丈巖,相傳為馬氏仙姑修道坐化之所。寺廟初建于宋代,
蓬壺仙洞風景區永春縣境內就有一處頗值回味的風景,那就是被人們贊美為“蓬壺勝境”的蓬壺仙洞風景區。蓬壺仙洞位于距離永春縣城30公里的蓬壺鎮境內,相傳千百年前,佛、道兩家同時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
仙嶺德興堂,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蓬壺鎮仙嶺村,著名商人沈逢源于1937年開始興建,1941年落成。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334.13平方米,建筑面積1068.51平方米。平面呈長方形,二進磚
林興珠故居——虎榜堂位于永春縣蓬壺鎮湯城村,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仙洞山摩崖石刻位于永春縣蓬壺鎮美山村,年代為宋,類別為石窟寺及石刻,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始建于隋開皇九年(584年),宋代至清代屬永春(桃源)縣治的宣和鄉升平里七都、里仁鄉招集里八都及民康鄉常安里二十二都。
民國時期屬武陵區(轄壺西鄉、壺東鄉、蓬壺鄉。
新中國成立后先后劃歸永春縣第二區、第三區、第四區(含達埔)及蓬壺區。
1958年成立蓬壺人民公社;1984年后改稱蓬壺鄉;1988年撤鄉建鎮,改稱蓬壺鎮。
新中國成立初,鎮政府駐地董前街,新中國成立后遷往美中村仰賢樓,1985年遷至美中村陳坂
林多奉,字有承,號鼎新,蓬壺鎮西昌村人,清宣統三年(1911)生。父皇潛,佃耕農,兼做腳夫和打草鞋販賣為生,但卻勒緊腰帶,讓多奉入鄉中育英、育美小學讀書。民國14年(1925),多奉轉入南湖小學高小班
林士帶(1916-1943),化名林從儒,福建省永春縣蓬壺鎮美中村人。早年就學于永春中學和廈門中華中學高中部。學生時代參加革命,1933年加人中國共產黨,不久調安南永德(安溪、南安、永春、德化)游擊區
林剛中(1916-1946),學名林聯章,福建省永春縣蓬壺鎮美山村人。1931年秋考入永春中學,積極參加學生愛國救亡活動。1933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5月參與組建永春特區特務隊。同年夏,奉命到嶺頭
林一心,1912年生,福建省永春縣蓬壺鎮西昌村人。1930年在上海做黨的地下工作,直至1938年5月調往浙江,擔任中共金(華)衢(州)特委常委兼宣傳部長、中共金華縣委書記(兼)。1938年6月至7月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