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軋內村 | 隸屬:佛曇鎮 |
區劃代碼:350623102215 | 代碼前6位:350623 |
行政區域:福建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閩E |
長途區號:0596 | 郵政編碼:363000 |
城鄉分類:村莊 | 分類代碼:220 |
地名由來:
因村莊從開闊地轉入小山山谷下,地處海邊,以前打魚夫從一條淡水溪彎道進入建村,故名。
基本介紹:
軋內村位于鎮境南部,因村莊處在從開闊地轉入小山山谷下的方地而得名(“軋”字是方言音形象字)。村境東隔太高山(海拔33米)瀕臨海濱沙灘,西與后許村(林場)毗鄰,南是松仔嶺余脈延伸地帶,隔巖山、蓮花山與赤湖半石村交界,北與后許村接壤。村境與后許村交界處有一淡水湖。自古以水清如鏡稱為鑒湖,俗稱大坑。原軋內與后許統稱大坑。村境位于東經117°53.5’至117°55’之間,北緯24°8.5’至24°10.5’之間.
一、政區沿革及姓氏分布
軋內村清代屬十七都石門上保。民國29年屬赤水鄉軋內保。解放初期屬第五區(佛曇區)軋仔鄉,1956年改稱大坑鄉。1958年9月成立佛曇人民公社大坑管理區,
榮譽排行:
2025年3月,被命名為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鎮。
2025年3月,被認定為福建省第一批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
2024年6月,福建省第四批高級版綠盈鄉村名單公布,軋內村上榜。
2021年11月,福建省愛衛辦命名軋內村為2021年福建省衛生村。
2021年2月,司法部、民政部公布軋內村為第八批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
2021年2月,福建省2018-2020年度省級文明村鎮社區名單出爐,軋內村上榜。
2019年12月,軋內村入選第一批國家森林鄉村名單。
2016年12月,軋內村入選為第四批美麗宜居村莊示范名單。
2016年6月,中國生態文化協會授予軋內村2016年度“全國生態文化村”稱號。
文化旅游:
在漳浦縣佛曇鎮一個叫軋內村的小漁村,有一處近千年的古香樟樹群。這些古樟樹共有9棵,樹齡都是712年,分布在村子東面靠近海邊的地方,其中還夾雜著兩棵古榕樹。 在元末明初,陳姓一族祖先來到佛曇鎮
歷史沿革:
軋內1940年為屬赤水鄉(1944年合并于赤湖鄉)的軋內保。
新中國初期為屬第五區(佛曇區)所轄的軋仔鄉。
1956年改稱大坑鄉。
1958年9月改為屬佛曇公社大坑管理區所轄軋內大隊。
1984年改為軋內村委會并沿用至今。
周邊相關:
軋內村附近有佛曇扎內村古樟樹群、天福茶博物院、漳州花博園、漳州東南花都花博園景區、濱;鹕降刭|公園、唐山過臺灣石雕園等旅游景點,有舊鎮大蠔、漳浦沙西紅鱘、烏石荔枝、沙西榕樹盆景、深土紫菜、杜潯酥糖等特產,有漳浦剪紙、漳州片仔癀制作技藝、浦南古儺、民間信俗(三平祖師信俗)、錦歌等民俗文化。
區劃: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佛曇鎮·軋內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