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陳院鎮 | 隸屬:成縣 |
區劃代碼:621221109 | 代碼前6位:621221 |
行政區域:甘肅省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甘K |
長途區號:0939 | 郵政編碼:746000 |
人口數量:約8546人 | |
下轄地區:14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七盤村 | ~200 | 村莊 | 以河流地貌故名。合作社化建同名高級社,公社化并入龍門管理區,1962年析出七盤生產大隊,1968年更名“長青”大隊,1970年恢復原稱,1983年5月…[詳細] |
梁樓村 | ~201 | 村莊 | 舊時以該村臨近一處著名樓房故名。合作化、公社化時為梁樓合作社、生產大隊;1983年由梁樓生產大隊改稱梁樓村民委員會。…[詳細] |
陳莊村 | ~202 | 鎮中心區 | 陳姓居民居多而得名,陳姓為江西義門縣陳豐民的后代,據記載陳家大莊村在明朝天啟年間曾有先祖陳天佑(字上表),在湖廣常德府任知府,20世紀50年代在陳家老…[詳細] |
玉泉村 | ~203 | 村莊 | 因村內有一水泉,其水供全村人畜飲用,水流充沛,從未斷流,由于水泉之水從地下石頭中流出,因此取名為玉泉,故而得名。…[詳細] |
蘆溝村 | ~204 | 村莊 | 以姓氏地貌故名。合作化、公社化為高級社、生產大隊,1968年更名“立新”大隊,次年恢復原稱,1983年5月由盧溝生產大隊改稱盧溝村民委員會。…[詳細] |
大埡村 | ~205 | 村莊 | 合作化、生產化時期為大埡生產大隊,1958年為成縣陳院公社大埡大隊,1968年更名“紅星”大隊,1970年恢復原稱,1983年5月由大埡生產大隊改稱大…[詳細] |
大殼村 | ~206 | 村莊 | 以地貌故名,村莊多集中在灣梁交錯地帶,如之外殼,故稱作“大殼”。…[詳細] |
白馬寺村 | ~207 | 村莊 | 以臨近白馬寺寺廟得名。在鎮西丘陵川壩區。…[詳細] |
李山村 | ~208 | 村莊 | 李山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半山村 | ~209 | 村莊 | 半山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武山村 | ~210 | 村莊 | 建國初屬白馬廟高級合作社,1960年析出武家山大隊,1968年更名“永紅”大隊,1970年恢復原稱,1983年5月由武山生產大隊改稱武山村民委員會。…[詳細] |
馬壩村 | ~211 | 村莊 | 合作化、公社化時期為馬壩合作社、生產大隊;“70年代”更名為紅星大隊,1970年恢復原稱,1983年由馬壩生產大隊改稱馬壩村民委員會。…[詳細] |
龍門村 | ~212 | 村莊 | 龍門山由二郎鄉流下來的兩條河流相夾而聳立,兩河在山前磨壩峽交匯而成一河,山陡峭而狹窄,猶如一扇門,故稱龍門,進峽門上面的山則稱其山為龍門山。…[詳細] |
冰林村 | ~213 | 村莊 | 以盛產冰洲石礦及地處林緣故名。公社化時屬龍門管理區,1961年析出為龍門上大隊,1968年改“紅纓”大隊,七十年代初恢復冰林原稱,1983年由冰林生產…[詳細] |
地名由來:
陳院鎮因鎮政府所在地為陳家大院而得名。
基本介紹:
自然環境:陳院鎮北距縣城5公里,總土地面積11.39萬畝,耕地面積2.66萬畝。平均海拔1230米,年平均氣溫12℃,年平均降雨量700毫米,全年無霜期209天。
行政區劃:轄14個村民委員會。
人口情況:鄉鎮總戶數2460戶,鄉鎮總人口10769人,鄉鎮從業人員5495人。
六通情況:14個村全部通電、通郵、通公路,7個村通自來水、通電話,3個村通有線電視。
文教衛生:有各類學校16所,教師82人,在校學生2046人。有醫院、衛生院1所,醫生7人,病床12張。
經濟指標:2004年,國內生產總值3628萬元,糧食播種面積1973公頃,糧食總產量9216噸,農民人
歷史沿革:
明朝時期,屬城北里。
清朝時期,屬城北里,民國元年(1912年)后,置龍門鄉。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6月,設陳院鄉。
1958年11月,并入成川公社。
1961年4月,建陳院公社。
1968年4月,改為衛東公社。
1970年8月,復為陳院公社。
1983年7月,陳院公社改陳院鄉。
1985年9月,撤銷陳院鄉,設立陳院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