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上沙沃鎮 | 隸屬:景泰縣 |
區劃代碼:620423102 | 代碼前6位:620423 |
行政區域:甘肅省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甘D |
長途區號:0943 | 郵政編碼:730900 |
轄區面積:約383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5825人 |
人口密度:約15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0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大橋村 | ~200 | 村莊 | 建村時,包蘭鐵路有一座大橋臨對村前,故名。…[詳細] |
梁家槽村 | ~201 | 村莊 | 地形如槽,昔為梁姓所有,故名。清乾隆二十二年縣丞駐地遷紅水堡,始立紅水分縣,解放后紅水劃歸白墩子鄉管理,2004年劃歸上沙沃鎮管轄后,正式設立梁家槽村…[詳細] |
三個山村 | ~202 | 村莊 | 因村旁有三座小山得名三個山村。村民委員會因坐落于三個山村,故名。…[詳細] |
白墩子村 | ~203 | 村莊 | 該地多鹽堿,一片白色,村中有一烽火墩,故稱白墩子。村民委員會因坐落于白墩子村,故名。…[詳細] |
上沙窩村 | ~204 | 鎮中心區 | 有水泉且居民最初以牧駱駝獵野獸為生,故名。…[詳細] |
駱駝水村 | ~205 | 村莊 | 有水泉且居民最初以牧駱駝獵野獸為生,故名。…[詳細] |
段家井村 | ~206 | 村莊 | 因原旱地旁段家挖一口井,故名。段家井原名三眼井,明萬歷二十七年,兵備副使荊州修建成三眼井堡,城中龍王廟前掘一井有三眼出水,故名三眼井。宋朝時稱汜水關。…[詳細] |
王莊村 | ~207 | 村莊 | 昔楊滿堂征西,兵住汜水關(三眼井)。王氏祖先為兵戶放牧軍馬時發現此處有水源,報告長官后,遂在此處開墾耕地十八畝,作為軍營的菜園子,也稱營盤菜園子。久而…[詳細] |
榆樹村 | ~208 | 村莊 | 建村時是古三眼井村榆樹窩窩旱地,故命名為榆樹村。村民委員會因坐落于榆樹村,故名。…[詳細] |
邊外村 | ~209 | 村莊 | 因地處古長城外,名為邊外灘,故命名為邊外村。…[詳細] |
地名由來:
上沙沃鎮因鎮人民政府駐上沙窩村,后改“窩”為沃”,意為變沙窩為沃土。
基本介紹:
上沙沃鎮位于甘肅省景泰縣中北部,甘、寧、蒙三省交界地帶。東至寧夏、山西,西通河西、新疆,北臨銀武鐵路,與內蒙接壤,南望黃河,距縣城24公里,省道308線、201線及包蘭鐵路在境內交會。
上沙沃鎮
上沙沃鎮轄8個村委會,1個經濟開發區,1620戶,7230人。上沙沃鎮總面積為383平方千米,耕地15995畝。2000年,工農業總產值1245.3萬元,比1990年增長0.77倍;其中:工業總產值424萬元,比1990年增長3.46倍;農業總產值821.30萬元,比1990年增長35.03%;糧食總產量787.65萬千克,比1990年增長1.14倍;農民人均純收入1785元,比199
榮譽排行:
2023年2月,甘肅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命名上沙沃鎮為2022年度甘肅省衛生鄉鎮(街道)。
文化旅游:
白墩子烽火臺位于上沙沃鎮,時代為待考。2009年7月6日,白墩子烽火臺列入景泰縣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四周20米。建設控制地帶:四周100米。
紅峴子蒙漢分界碑位于上沙沃鎮,時代為清代。2009年7月6日,紅峴子蒙漢分界碑列入景泰縣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界碑四周20米。建設控制地帶:界碑四周100米。
界碑梁蒙漢分界碑位于上沙沃鎮,時代為清代。2009年7月6日,界碑梁蒙漢分界碑列入景泰縣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界碑四周20米。建設控制地帶:界碑四周100米。
陽屲臺蒙漢分界碑位于上沙沃鎮,時代為清代。2009年7月6日,陽屲臺蒙漢分界碑列入景泰縣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界碑四周20米。建設控制地帶:界碑四周100米。
盤路碑蒙漢分界碑位于上沙沃鎮,時代為清代。2009年7月6日,盤路碑蒙漢分界碑列入景泰縣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界碑四周20米。建設控制地帶:界碑四周100米。
歷史沿革:
清代時期,屬紅水分縣。
民國元年(1912年)后,屬紅水縣、景泰縣三區。
1952年,析置為紅水鄉、白墩子鄉。
1955年,合并為紅水鄉。
1956年,將白墩子分出成立白墩子鄉。
1958年,合并為紅水公社。
1962年,增設白墩子公社。
1964年,合并為紅水公社。
1984年,公社改鄉。
1991年1月,將紅水鄉劃分為白墩子(駐地三個山村)、四個山、紅水、漫水灘4鄉。
2000年6月,撤鄉建上沙沃鎮。
2005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