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中咀嶺鄉 | 隸屬:積石山縣 |
區劃代碼:622927209 | 代碼前6位:622927 |
行政區域:甘肅省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鄉 | 車牌代碼:甘N |
長途區號:0930 | 郵政編碼:731100 |
轄區面積:約29.2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09萬人 |
人口密度:約373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6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馬家咀村 | ~200 | 鄉中心區 | 因本村以馬姓為主,因馬姓人家一開始居住在咀格達,故在建村時將村各命名為馬家咀村。…[詳細] |
金昌村 | ~201 | 村莊 | 因金昌村有個金昌寺龍崗大寺,故命名為金昌村民委員會。…[詳細] |
廟嶺村 | ~202 | 村莊 | 因建村時村內有廟,故名。1958年為臨夏縣居集公社廟嶺大隊,1978年恢復中咀嶺公社廟嶺大隊,1982年改革人民公社體制,將中咀嶺人民公社改為中咀嶺鄉…[詳細] |
中咀嶺村 | ~203 | 村莊 | 清朝年間公元(1812-1828)朝廷派了一名姓王的土豪領著一支軍隊來此地駐扎,在此地建了一座小城(改為”古城”)城里駐扎了一支軍隊,號為中軍,由此這…[詳細] |
梳木村 | ~204 | 村莊 | 1949年為木梳村,1970年以前建村多民族村名叫團結村,70年以后勝利,1981年有立為梳木村。…[詳細] |
大山村 | ~205 | 村莊 | 因山大溝深,山頭比周圍各村高,故名。1979年之前屬臨夏縣別藏公社所管轄,1979年之后到至今中咀嶺鄉管轄。…[詳細] |
地名由來:
以鄉駐地位于中咀嶺村而得名。因該地地形多為自然形成的三面環溝的地方、且伴隨有高大山脈,故名。
基本介紹:
中咀嶺鄉地處積石山縣南麓,屬高寒陰濕區,全鄉共轄6個行政村,66個合作社,2176戶,共11378人,其中少數民族8955人,占總人口的79%,人口出生率為12‰,計劃生育率為96.5%。全鄉總面積29.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705畝,人均耕地1.03畝,人均占有糧250公斤,年人均純收入達910 元。全鄉六年制完全小學5所,四年制小學1所,教學點1所,現有學生1347人,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7.6%。
在新一屆黨委政府的領導下,我們高舉-理論偉大旗幟,以"-"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十一五"規劃,以"農業奠基、畜牧帶動、勞務增收、項目拉動、科學發展"的工作思路,緊緊
歷史沿革:
1929年,中咀嶺鄉屬青海省循化縣管轄;1949年8月,中咀嶺鄉屬甘肅省臨夏縣管轄;1950年,縣境內設癿藏區和吹麻灘區,中咀嶺鄉屬癿藏區管轄;1958年上半年,撤銷鄉建置,實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年底,永靖縣、臨夏縣并入臨夏市;1966年,在調整人民公社的規模和區劃時,中咀嶺公社并入居集公社和癿藏公社;1978年6月,恢復中咀嶺公社;1980年6月14日,國務院批準成立積石山縣,中咀嶺人民公社屬